揚長避短,近戰格鬥,越南空軍與美軍交手首戰獲捷

2021-02-11     榮華之武器堂

原標題:揚長避短,近戰格鬥,越南空軍與美軍交手首戰獲捷

接上文 越戰升級,面對強大空中對手,越南空軍決心儘可能近距離交戰

時間很快進入了1965年。隨著美軍「燃燒的標槍」I、II作戰與「滾雷」作戰的開始,越南空軍決定反擊。第一次戰鬥出擊的日期被選在了4月3日。

1965年4月3日,內排基地上空天氣多雲,雲量60%,雲底高300米,能見度4-5千米,這個天氣對於空戰來說並不理想但也可以出擊。不過在預定的作戰區域上空,天氣情況就要好一些,雲量還是50-60%,雲底高上升到700米,能見度約10千米。

早晨07:00,雷達部隊報告,一批美機侵入越南北方上空,在清化上空兜了個圈後離境。越軍指揮官立即作出判斷,這批美機是來偵察情況的,他們後面必定跟著一個大機群,目標極有可能是清化大橋。空軍司令馮世才少將隨即將這一情況通報給了內排基地的921團,並發出了戰鬥警報。

不出所料,上午09:40分,消息傳來,美機開始對大橋進行轟炸。

執行第一次升空作戰的1號編隊長機飛行員范玉蘭後來回憶道:

「09:47分,第2編隊率先從內排基地起飛,做為第一編隊的長機,我也於09:48分升空,然後取210度航向飛往清化省。10:08分,我的編隊接近到距離敵機45千米處,而第二編隊卻還在寧邊省上空。10:09分,我們看見了敵機,指揮部隨即命令我們投下副油箱接敵。

此時,美軍的戰鬥轟炸機正成雙機編隊專心對這座大橋進行轟炸,根本沒有注意到越南戰鬥機的接近(筆者註:這也怪不了他們,畢竟這還是越南空軍的處子秀呢)。我和僚機迅速咬住了一隊美軍戰鬥機,進入射程後我用機上的航炮開火,面前的那架F-8「十字軍戰士」立刻變成了一團火球並爆炸開來。後來,這第一架被越南飛行員擊落的美軍戰鬥轟炸機歸入了我的名下。

與此同時,胡文貴和陳明方的編隊也鎖定了一對美機。胡文貴向敵機開火,但是此時他的飛機卻還沒有進入射程呢!所以那兩架飛機都設法擺脫了他們的追殺而跑了。不過,米格-17與F-8在清化橋上空的首次較量還遠遠沒有結束。10:15分,我的僚機潘文德(Phan Van Tuc)在無線電里報告他看見自己右邊有一架美機。我立刻回答說要他進行攻擊-我來當他的僚機。他成功的靠近了另一架F-8,並用機炮打掉了它。

10:17分,我們接到了返航的命令。潘文德、胡文貴和陳明方都回到了機場,而我卻在基地上空耗光了燃料。地面指揮部要我跳傘,我卻覺得還有機會來挽救這架飛機。這架飛機對於越南空軍來說還是很貴重的,而且還有不知道多少場戰鬥在等著她呢!我開始尋找合適的降落場地,很快就在陽河邊上找到了一塊長條形的沙灘。在那裡,我成功的降落在了地面上。。。。。。」

首次空戰示意圖

降落後,當地居民和民兵還和往常一樣用草叉和獵槍迎接這位天上來客,直到范玉蘭向他們展示了自己的越南空軍徽章。這回,他們才發現情況確實和以往不一樣了。很快他就受到了熱情的接待並被送回基地。

當范玉蘭座機照相槍里的膠捲被沖洗出來後,照片上燃燒著的F-8赫赫在目!越南空軍的第一個目標實現了:首戰擊落美機兩架,畢竟這是這支新生力量與世界上最強大的空軍的第一回合交手。儘管美軍拒絕承認有飛機在空戰中被擊落,但越南人還是興高采烈-美國人會騙人但米格-17的照相槍卻不會。這個日子,4月3日,隨後被定為越南的空軍節。

附:范玉蘭簡歷

范玉蘭(Pham Ngoc Lan),1934年12月12日出生,1956-1961在我國受訓,1964年晉升少尉,1966年改為米格-21。1969年12月22日獲得「人民武裝力量英雄」稱號。1972年晉升少校,1973任921團團長。1978年8月任371師師長,上校軍銜。1979年4月任370師師長。1982年5月晉升大校軍銜,同年11月任航空學校校長。1985年12月任空軍培訓部部長,1992年6月晉升少將軍銜。1994年6月任總參訓練部副部長。

首戰告捷兩位飛行員,左范玉蘭,右潘文德

附:胡文貴簡歷

胡文貴(Ho Van Quy),曾譯名胡文葵,1933年12月出生,京族人,1956-1964年在我國學習飛行,少尉軍銜,參加了1965年4月3日的首次空戰,獲得「人民武裝力量英雄」稱號。1968年晉升大尉軍銜,1972年晉升少校任925團副團長,1974年為該團團長。1978年晉升上校,同年7月任370師參謀長。1981年任該師副師長,主管政治工作。1982年晉升大校軍銜並在同年7月任370師師長。

附:陳明方簡歷

陳明方(Tran Minh Phuong),1936年出生,京族人,1956-1964年在我國學習,學成後授少尉軍銜。參加了1965年4月3日的首次空戰,1969年12月22日獲得「人民武裝力量英雄」稱號。1980年晉升少校,1984年晉升中校。

2010年的范玉蘭

這天晚上,921團的指揮官和飛行員們聚集到了一起,對當天戰果進行評估,並制定下一步的作戰方案。大家一致認為,921團的全體飛行員和其他官兵為首戰所做的周密準備是戰鬥取勝的主要原因。此外,飛行員們在戰場上也充分利用了突然性的優勢,抓住一個敵機編隊,集中力量迫使敵機進行近戰格鬥,從而有效抵消了美軍在空空飛彈方面的優勢,也是第一次空戰取得2:0勝利的重要原因。

同時,921團官兵也就首戰中的失誤進行了討論。不過除了胡文貴不恰當的過早射擊外,越南人沒能就這次戰鬥挑出毛病來。其實,在射程外過早開火一直是新手飛行員的通病。一般來說,這種情況的壞處只是浪費彈藥而已-反正沒人會指望新手打下敵機來。但是在1965年4月3日,胡文貴的過早開火卻使得自己寶貴的突然性優勢喪失殆盡,也使美機得以逃脫。

在討論了首戰的得失後,大家還就下一步的戰鬥進行了討論。由於大橋沒在3日的轟炸行動中被炸毀,他們判斷,美國飛機還將在第二天前來轟炸。只要能夠準確判斷出美機的來襲時間,越南空軍就能夠再一次像今天一樣打他們一個措手不及。

據此,越軍作出決定,一旦美軍發動對大橋的又一次轟炸,那麼大橋附近的高炮部隊將撐起第一道保護傘,戰鬥機部隊則在高炮部隊的戰鬥結束後進入戰場,對美機實施打擊。

具體計劃是:起飛後,越軍飛機編成兩個編隊,一部分要充當誘餌,起飛後在7000到8000米高度向西飛行,以將美軍飛機的護航飛機引開;另一個機群擔任主攻任務,他們將在較低的高度向東南飛行,直到接近目標後再爬高以獲得高度優勢。這次作戰由921團副團長阮文晉率領,地面指揮則由鄧玉五負責。

1965年4月4日空戰示意圖

不出意料,4日上午,美軍再次出動偵察機前往清化上空,攻擊機群則緊隨其後。10:20分,越軍誘餌機群起飛,爬升至8000米向西飛去,2分鐘後,主攻機群的4架米格-17也離開地面。

此時天空中雲量很多,主攻機群起飛後先在雲下高度向東飛行,繼而在地面指揮下轉向東南。接近預定作戰空域後,越機立刻開始迅速爬高。10:30分,正向大橋投彈的美軍F-105戰鬥轟炸機出現在了越南飛行員的視野里。米格-17隨即發動了進攻,機群長機飛行員陳亨一馬當先。他衝到距離美機400米處,三炮齊發,當即將一架F-105打成火球墜入海中。美軍機群立刻解散轟炸隊形,與越機展開激戰。越軍機群見美軍氣勢洶洶,於是分成兩個雙機編隊各自為戰。在混戰中,另一名飛行員黎明訓也擊落了一架F-105。但同時,除了陳亨之外的3架米格-17飛機都被擊落,其餘3位飛行員陣亡,而陳亨自己也在返航途中耗盡了燃料,在一條河谷迫降。

這一次,美軍到承認第355戰術戰鬥機中隊有2架F-105被擊落,但卻沒有任何擊落越機的記錄!這倒是一件怪事。那麼,這3架米格-17飛機到底是被誰打下來的呢?可能的答案只有一個:越軍的高炮部隊。原定作戰計劃要求戰鬥機應該在高炮停止射擊後才進入戰場,而越機發動攻擊時美機正在投彈;顯然,誤傷的可能性是很大的。

4月4日空戰指揮員陳亨

附:關於陳亨

陳亨(Tran Hanh),1932年生,京族,1956年9月在我國接受航空培訓,60年代初在蘇聯受訓,1965年回國後任921團大尉飛行員。成為921團飛行隊長。1965年5月晉升少校,1967年1月1日獲得「人民武裝力量英雄」稱號,同年底任921團副團長。1969年10月晉升中校,任921團團長。1972年3月任航空兵第371師副師長,1975年任師長,上校軍銜,戰爭期間擊落美機1架。1978年晉升大校,1984年12月晉升少將,1986年12月任越南空軍司令。之後改任越南人民軍副總參謀長,國防部副部長,1989年4月晉升中將軍銜。1996年11月任國防部副部長,2000年退休。2001年1月到2007年12月任越南中央老戰士協會常委,2007年12月至今為主席。

如今的陳亨中將-中間者

這次作戰的另外3位參戰者是范傑(Pham Giay) ,黎明訓(Le Minh Huan),陳阮南(Tran Nguyen Nam),很可惜他們都在首次作戰中獻出了自己年輕的生命,讓我們看一下他們的面貌吧。

4月4日空戰參戰者

左到右依次為陳亨,范傑,黎明訓,陳阮南

至此,美越空軍的第一回合較量到此畫上了句號。越南空軍在空戰中取得了4:0的戰績(當然,由於組織和協調不力,越南人自己也遭到了3架飛機的損失;不過不是空戰損失)。這兩天的戰鬥充分顯示,即使面對著世界上最強大的空軍,弱小的新生力量也是可能取得戰鬥勝利的。為此,胡志明主席還向921團發來賀電,電文如下

你們在戰鬥中表現英勇,擊落了美軍的飛機,你們無愧於人民軍隊的光榮傳統。我向你們表示祝賀。並在這裡要求大家不要自滿,也不要在困難面前裹足不前,再接再厲,繼續狠狠打擊美國侵略者。

航拍清化大橋

未完待續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o_3izHcBMMueE88vQDB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