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系列均為南方周末、南方人物周刊原創,限時免費閱讀中)
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來勢洶洶,有的國家主動全力阻擊,有的國家手忙腳亂;有的國家直面問題反思,也有的國家借「疫」發揮……2020年3月18日,美國宣布計劃動用軍用醫院船,或將郵輪改造成海上醫院;2020年3月3日,由日本朝野各黨議員組成的「醫院船建造推進議員聯盟」召開會議,會上不斷敦促政府儘早建造醫院船。
疫情之下,醫院船能堪當大任嗎?
連日來,新冠肺炎病例在美國各地暴增,美國醫院病床突然顯得嚴重緊缺。據美國海軍研究協會網站(USNI)2020年3月18日報道,美國五角大樓開始啟用美國海軍「仁慈」號(USNS Mercy)和「安慰」號(USNS Comfort)兩艘大型醫療船,這是美國國防部應對新冠病毒擴散的一系列措施之一。
據《每日郵報》2020年3月18日消息,「安慰號」醫院船將調往紐約,因為紐約州也是美國疫情最嚴重的州之一;另一艘醫院船「仁慈號」將前往疫情嚴重的加州及華盛頓州。
目前,「安慰號」正在維吉尼亞州諾福克海軍基地(東海岸)進行維修,幾個星期後才能調往紐約,「仁慈」號停靠在加利福尼亞州聖迭戈海軍基地(西海岸),將會更快調往西海岸。
有分析人士指出,雖然船舶停靠在紐約不能從根本上解決迫在眉睫的病床、呼吸機或是醫護人員緊缺問題,但這表明,軍方已經開始介入到控制疫情之中。
在3月20日上午的發布會上,美國紐約市市長白思豪說:「截至今天10時(北京時間20日22時),紐約市已經確診5151例新冠肺炎病例,死亡病例29例,這個數字占到美國目前確診總數的近三分之一,也是紐約州確診總數的約三分之二……這座美國最大的城市,已經成為疫情『震中』。」
「安慰號」上一次到達紐約,是2001年「9·11」事件時。船上配備了300名海軍醫護人員和61名普通水手,被派去為受傷的倖存者提供醫療服務,除救治受傷人員外,還提供心理諮詢。
多年前,筆者曾隨中國海軍官兵登上過停泊在聖迭戈軍港的「仁慈號」醫院船。「仁慈號」由一艘超級油輪改裝而成,於1987年服役,滿載排水量6.9萬噸,擁有1000張床位,各種醫療設施先進齊全,是美軍現役的兩艘大型醫院船之一。
「仁慈」號醫院船內部設施畫面,擁有1000張病床,還配有手術室等醫療設施。 (向北供圖)
據媒體報道,美海軍派遣「仁慈號」及「安慰號」投入到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戰鬥中,並非直接收治新冠病毒感染者。事實上,目前世界所有醫院船並不具備對抗新冠病毒的高效隔離能力,不適合救治傳染病。
正如美國國防部長埃斯珀所說:「利用野戰醫院、醫院船或是其他設施,就是為了處理創傷病例,以減輕普通醫院的壓力,為傳染病患者騰出更多的病房。」
那麼,美國動用醫院船究竟為哪般?
據分析人士稱,這是美國運用「草船借箭」典故,借醫院船之名,來彰顯特朗普政府千方百計主動抗疫的聲援,以增強人民抗疫的信心。
而另一個目的是,作為移動醫院,接收新冠病毒感染者以外的其他患者,例如需要外科手術的患者和持續性治療的患者,以緩解美國陸地醫院的壓力,讓陸地醫院能夠集中力量對抗新冠病毒。
「如果我們需要有船和很多房間,就會有船停泊在紐約、洛杉磯和舊金山等地方。」特朗普還推動郵輪改裝為醫院,也就是改裝為臨時的方艙醫院,用來救治普通病人,而不是新冠病毒感染者。
目前,只有美、俄、中等少數幾個國家擁有醫院船,其中大多數為改裝船或多用途船,而中國的醫院船則不一樣。
舷號866的「和平方舟」號醫院船,是中國自行設計建造的大型海上醫療救護平台,也是中國海軍唯一一艘制式遠洋醫院船。
該船於2008年12月入列,船長178米,寬24米,高35.5米,共有8層甲板,排水量14300噸。在醫療服務能力方面,船上有8個手術室,有ICU病房、輕傷病房、燒傷病房等共300個床位。
「和平方舟」號醫院船入列以來,以「和諧使命」任務為主要載體,先後9次走出國門,航行24萬餘海里,服務43個國家和地區、23萬餘人次,贏得了國內外高度讚譽。
2014年參加環太軍演的和平方舟醫院船與美國海軍醫院船。 (琚振華/圖)
在2014年的環太平洋軍事演習中,「和平方舟」號醫院船與美國「仁慈號」醫院船,通過互相參觀、醫學交流、聯合救援、駐船見學等形式開展了近20場「對話」,分享各自醫療服務和災難救援的經驗。
武漢發生新冠肺炎疫情之後, 有人問「和平方舟」號為啥沒有參與救援?
和美國的「仁慈」號醫院船一樣,「和平方舟」號醫院船是為了治療戰地創傷而設計建造的,並不能滿足傳染病的大規模收治條件。
據了解,根據年度計劃,「和平方舟」號正處在修理階段,目前正在軍工廠進行正常維護。此外,長江口至武漢的航道,水深不滿足萬噸級船舶的安全航行。更重要的是,由於設計特點,「和平方舟」號採取了全封閉型艦艇空調通風系統,只有少量艙室滿足隔離條件,並不適合大批量傳染病人員的救治。
這也是本次疫情中,「和平方舟」號醫院船沒有參與到武漢地區救治的幾個重要原因。
2020年3月3日,由日本朝野各黨議員組成的「醫院船建造推進議員聯盟」召開會議,會上不斷敦促政府儘早建造醫院船,並決定將組織的名稱改為「災害時多目的船(醫院船)建造推進議聯」。
這是時隔7年,日本再次召開這種會議。
日本為何借疫情急著推進建造醫院船?平時與戰時,醫院船擔負的使命任務是什麼?
「日本有一個奇怪的現象,即自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儘管是一個自然災害頻發的國家,但日本官方一直未有建造或使用過醫療船。事實上,在地震、海嘯、洪災暴發時,海上醫療船能夠發揮巨大的醫療援助作用,尤其是在陸上醫療服務和交通網絡受阻之時。例如,最近暴發新冠病毒疫情的『鑽石公主』號遊輪就是醫療船可發揮作用的一個很好的場景。」日本學者在發表的《日本應建造和使用醫療船》一文中呼籲。
日本還提出了需要建造醫療船的三大理由:首先,醫療船提供的醫療援助對救災至關重要,能夠有力保護日本民眾的生命和國家利益。其次,醫療船可為國際合作做出貢獻,特別是在人道主義援助和救災方面。再次,日本擁有醫療船將在雙邊軍事同盟的基礎上加強日美關係。
醫院船,實際上就是流動的海上醫院。國際上通常認為,實戰背景下「流動能力」是檢驗衛勤保障能力的重要標誌。
一方面醫院船有機動性,另一方面也體現在快速轉運或傷員救治上。在韓戰中,美軍首先在醫院船加裝直升機平台,開創了用直升機將傷員直接送往商船的先例。而在英阿馬島海戰中,英軍改裝的醫院船也加裝了直升機平台,在傷員救護中戰功赫赫。
「中國海軍『和平方舟』號醫院船為中國對外拓展國家影響力提供了新手段,把免費的醫療、教育,甚至經濟援助帶到有需求的國家。」日本《世界艦船》雜誌曾這樣報道。
日本媒體還對中國醫院船的使命任務進行「饒有興趣」的解讀:戰時,該船可為作戰部隊傷病員提供海上早期治療和部分專科治療,或為艦隊提供醫療後勤支持。平時,醫院船可以施展「軟權力」,到周邊國家提供「醫療外交」的服務。在大型災難發生的時候,則可以實施人道主義救援,可謂一舉多得。
相比戰鬥艦艇,醫院船的魅力無可替代,這讓日本驚羨不已。
然而日本建造醫院船用來防疫並不靠譜,其真實用意,是借著應對疫情推進建造醫院船,用以對外施加影響,特別是增強海上傷病員救護能力。
訂閱南方周末會員,支持原創優質內容。成為南周會員,尊享七大權益,在一起,讀懂中國。
南方周末特約撰稿 向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