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哥哥學校開了學,有天他下課回家,一
臉不爽掛了衣服就往臥室走。
妹妹正好在做數學作業,就上去問他兩道題。
沒想到哥哥一臉不耐煩:
「問問問,每次都問我,就不能自己想想麼?
」說完就摔門進了自己房間。
晚上睡覺前,因為我說明天可能要刮大風,別穿得太少了。他就特別生氣地說:
「我又不是個傻子,每天需要別人管那麼多,要不然你把我每天穿什麼都指定好算了。」
跟朋友說起這件事兒,朋友替我鳴不平,現在的孩子也太過分了,就是找碴欠收拾。並且跟我分享起她
「收拾」
孩子的方法,而我卻不打算這樣做。相信很多初中孩子,甚至像我一樣的小學生父母都遇到過這樣的情況,那麼該如何處理呢?
孩子「邪火」哪裡來?
亞里士多德說過:任何人都會生氣,但要情緒適時適所,用適當的方式對適當的對象生氣,那就難上加難。
有天下午我正在家寫文章,突然聽到門外有吵鬧聲,開門一看,是對門的爸爸正在打兒子。忙過去勸架,平靜下來鄰居對我說,孩子不知道發了什麼瘋,
他像平常那樣,糾正了幾下兒子的作業,他就又是摔凳子,又是拍桌子。
面對這種情況,作為爸媽,我們總會覺得是孩子不正常了。
其實,這是孩子再正常不過的心理防禦機制。
心理學家告訴我們,當一個人對某件事的情緒被壓抑,無法疏解時。會將這種情緒轉移到另外的對象身上,以此來疏導自己的情緒壓力。
如果這個對象是比較弱小的,就會被稱為
「踢貓效應」
。而孩子向父母發無名火,
是因為父母是他最親近的人,和我們在一起他感到安全,就會不由自主地發泄情緒。
家長建立情緒防火牆,沉著應對
這本是很正常的現象,即便成年人也會因為工作的不順利之類的事兒,對伴侶、對孩子態度很差,對於情緒控制能力尚未完全成熟的孩子而言更是如此。但很多父母卻覺得這是孩子在
「無理取鬧」
,採用更加激烈的手段去回應。
或者被孩子的情緒感染,產生親子衝突,
就像上文中鄰居那對父子一樣。
在面對孩子這類狀態的時候,作為更加成熟的成年人和孩子父母,我認為,家長至少要做到下面兩方面:
一方面要有意識,意識到孩子是在「情緒轉移」。
自己的孩子自己最了解,我看到哥哥進門的臉色,就知道大事不妙。我們就避其鋒芒,躲著走,看看他自己是否能夠消化這個情緒。
另一方面,有了對他情緒的正確認識,在孩子「找碴」的時候,我們就能建立起一個情緒防火牆
,而不是被孩子的情緒牽著走。你懟我一句,我訓你兩句,最後引發更大的衝突。有了這堵防火牆,我們才能更加理智的幫孩子解決問題,而不是讓自己也陷入情緒的泥潭。
四步走給孩子情緒「滅滅火」
內心有情緒得不到轉移和發泄的孩子,就像一個行走的大火炬,到處尋找能夠點燃的物品。爸爸媽媽如果被他的情緒影響,就會變成
「易燃易爆的物品」
。
如果能夠冷靜下來,不僅有機會成為孩子情緒的「消防員」,
甚至還能教會他如何表達情緒,下面我們就來看看怎麼做吧!
首先,幫孩子消除緊張情緒。
哥哥本想安靜下來,回到房間裡。但因為焦慮煩躁,不斷地出出進進,帶著陰沉的情緒,讓整個家氛圍都怪怪的。他懟完我之後,就一直在家裡走來走去。
我請他來遊戲桌這裡,幫我拼拼我沒有完成的樂高模型。好在他答應了,坐下來我們就有一句沒一句地閒聊起來,我覺得他的情緒漸漸地鬆弛了。情緒管理不僅要靠家長疏導還要孩子自身培養情緒管理,好的習慣是要從小培養,推薦這個套裝20冊,有趣的小故事情節,幫助媽媽管理好寶寶的情緒。
Tips:當你意識到孩子的情緒出了問題
,千萬別忙著問他發生了什麼,最好先用你們熟悉的方式,讓
他的神情舒緩下來,放鬆下來,再進一步了解發生了什麼。
其次,幫助孩子回顧發生了什麼?
有時候孩子面臨的狀況,比我們想像得更加複雜, 而且他們也很難用精準的詞彙,來表達自己的情緒和感受。爸爸媽媽可以從
「今天過得怎麼樣?」
或者你們常用的問候來入手,讓他主動說出不開心的事兒。
哥哥說,今天前半段還好,後半段很糟糕,上數學課的時候,他後面的一位同學一直在說話很煩。他轉身過去維持秩序,老師卻誤以為他也是在搗亂,根本不聽他講,還當眾批評了他。
再次,找到問題所在。
對於哥哥而言,這樣的經歷他或許只會說:「
老師真扯」
或者
「我不爽。」
但
作為家長,我們卻能用經驗和對孩子的了解,把情緒分析得更加透徹。
比如,哥哥比較愛面子,在這件事兒中,當眾批評可能比冤枉和誤會更加討厭。找到問題所在後,先和孩子共情,對他說:
「我完全能理解你的感受,被這樣冤枉真的很難堪,不過,我覺得同學們也不會一直誤解你的。你說呢?」
最後,教孩子「消除」負面情緒。
當孩子的負面情緒被消解後,就該來點有技術含量的分享了。如果不想讓他以後成為因為工作上的不順,向伴侶孩子發火又悔恨莫及的成年人。
那麼,從他開始「情緒轉移」開始,你就要試著教他更有「建設性」轉移方式。
比如,用
運動的方式消除情緒,用寫作來回歸理性,又或者用音樂來舒緩情緒
等等。等到自己情緒平復後,再回到家人身邊,而不是讓最親密的人成為情緒的
「垃圾桶」
。
媽媽來叨叨:
成為家長以後,我最大的長進就是情緒管理能力。
這可能跟我有一對脾氣火爆的兒女有關。更重要的是,我從他們身上看到了自己之前的種種
「劣跡」
,包括情緒轉移。上文中提到的方法,不但適用於對待孩子,也適用於夫妻在親密關中應對情緒時的種種反應哦!
一位開始創作的二胎媽媽,我手寫我心,點滴都是我帶倆孩子的育兒經驗。希望我的育兒經驗能帶給您一點幫助!
【圖片來源於網絡,侵立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