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科技大學副教授鄭文鋒最近說「四大發明在世界上都不領先」、「中國古代沒有實質上的創新」。這些言論在網上引發了廣泛的爭論。鄭文鋒的言論確實過於偏激,至少在同一個領域,四大發明確實是領先的。而說「中國古代沒有實質上的創新」,把話說死了。不過小編也要反對以四大發明來證明中國古代科學發達的觀點。
什麼是科學呢?從古到今,關於科學的定義,已經有了很多人去說過。達爾文說「科學就是整理事實,從中發現規律,做出結論」,《辭海》中對科學的解釋為「運用範疇、定理、定律等思維形式反映現實世界各種現象的本質的規律的知識體系。」,《現代科學技術概論》對科學的解釋為「可以簡單地說,科學是如實反映客觀事物固有規律的系統知識」。可見,科學是對自然規律的總結。
科學產生於哲學。在古希臘早期,出現了以泰勒斯為首的哲學家,他們研究大自然的形成、演化規律,他們把這門知識稱為哲學,也就是「智慧」。在雅典黃金時代,人們所關注的知識世界從自然轉向了人文,產生了人文主義,同時也標誌著西方的哲學分裂為了自然哲學和人文哲學兩部分了。而自然哲學也就是現在所謂的「科學」。
泰勒斯:西方科學之父
中國同時期的春秋戰國時代,出現了百家爭鳴。諸子百家所關注的重點在於社會、政治、人性,因而忽視了自然界的探索。不過忽視並非代表就完全沒有,例如道家提出的「道」,也就是試圖以客觀的角度去解釋大自然的現象,而名家也提出過一些概念。只不過這些觀念都流於空泛,因而在實質是沒有取得多大的進步,反而發展成為了玄學。
諸子百家:基本都是政治學家
和科學對應的就是技術了。人們常常把科學和技術統稱為「科技」,實際上,兩者還有很大的差距。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在1977年版的《供發展中國家使用的許可證貿易手冊》中,給技術下的定義:「技術是製造一種產品的系統知識,所採用的一種工藝或提供的一項服務,不論這種知識是否反映在一項發明、一項外形設計、一項實用新型或者一種植物新品種,或者反映在技術情報或技能中,或者反映在專家為設計、安裝、開辦或維修一個工廠或為管理一個工商業企業或其活動而提供的服務或協助等方面。」
一門技術
如果說的簡單點,技術就是一門手藝。廚師有廚師的技術、紡織工有紡織的技術,在高端領袖有生物醫藥技術,電子技術、軟體製造技術、航天航空技術等等。在當今世界,高端的技術都需要科學理論來做指導,但是在低端產業方面,技術往往就是一門經驗。在古代社會,技術基本都來源於經驗,科學和技術並沒有發生什麼聯繫。直到工業革命之後,科學和技術的聯繫才緊密起來。
而四大發明卻也是一門工藝,無需要理論製造,來源於經驗。如火藥,並非人們通過化學反應的原理來配出了火藥的成分,而是在煉丹的過程中無意發現了可以爆炸的配方。人們將這種配方記錄了下來,就成為了一種技術。在例如指南針,人們不清楚為何指南針會指向南北方,但是人們的確發現了這種現象,但不是發現遠離。而活字印刷術來源於印刷工對工藝的改進,造紙術也是造紙工不斷改進而來。因此,四大發明並非是科學,是技術。
在中國和西方的發展歷程中,我們可以發現一個十分奇特的現象。西方的科學水平已經達到很高的水平,希臘羅馬時代的科學理論就已經和文藝復興時代相差不遠。而中國的科學理論水平卻一直處於原始、幼稚、萌芽的狀態。
戰國時代的《墨經》對一些光學現象和力學現象做了一些合理的解釋,但是沒有提高到邏輯理論的高度。而東漢的張衡恐怕算是中國古代最偉大的科學家,他曾提出了宇宙的模型,對月食等現象也做出了十分合理的解釋。然而張衡的解釋雖然十分合理,但也只是寥寥數語。而張衡之後所謂的「科學家」,如沈括、郭守敬、宋應星等,他們卻是天象學家,或者是技術的記載者,嚴格上來說並非科學家。
《天工開物》中的插圖
而西方在古希臘羅馬就出現了許多傑出的科學巨匠,其中以數學領域和物理領域最出色。如數學領域產生了泰勒斯、畢達哥拉斯、歐幾里得等偉大的數學家,他們基本奠定了現代數學的基礎知識。在物理學領域,最傑出的是阿基米德,他提出了杆槓原理、浮力原理等,是物理學的奠基人物,被稱為「力學之父」。他曾經說:「給我一個支點,我就能撬起整個地球。」顯然,這是在槓桿原理之下才敢說這樣的話的。
阿基米德
相對於科學的嚴重落後,中國的技術卻遠遠領先於西方國家。在古代,對人類生產生活有十分重大領域的青銅冶煉、鋼鐵冶煉、陶瓷製造、紡織技術、弓箭製造、造船技術、耕種技術等都遠遠領先於西方國家,有的甚至領先西方長達1500年之久。當然並非所有的技術都領先,但是可以說和經濟生活密切相關的技術基本都是世界領先的,而四大發明也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古代冶煉
為什麼會產生如此的現象呢?這和中西方的文明差距有關。西方屬於海洋文明,在經濟上更加重視工商業,因而對農業的開發力度不夠,而短缺的東西也可以買賣。這也就使得西方國家在許多技術方面的突破缺乏社會動力。
而中國是一個農耕文明國家,具有自給自足的特點。在這樣封閉、穩定的環境下,人們只能不斷提高自己所依賴的技藝才能在社會中生存下去。如,農民必須精耕細作,提高糧食產量;手工業者必須不斷提高生產的效率,也在市場上獲取更大的利潤。中國古代有四大科技術,分別是天文曆法、農學、算術和中醫,除了中醫之外都是和農業生產是緊密聯繫的,這也體現了中國農耕文明的特點。
從公元6世紀到17世紀初,在世界重大科技成果中,中國所占比例高達54%。然而之後卻遠遠落後於西方,到了19世紀,中國的科技成果只占據世界的0.4%。英國的著名科學技術史專家李約瑟提出了這樣的問題:中國的科學為什麼持續停留在經驗階段,並且只有原始型的或中古型的理論?這個問題被稱為「李約瑟難題」。當代,錢學森也提出了類似的問題:「為什麼為什麼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傑出的人才」,這裡的人才主要是科學研究的人才」。
從明朝開始,中國的技術發明也已經開始落後於西方。中國的技術發明基本依賴於農耕文明流傳的經驗。但是傳統的農耕社會發展相對緩慢,從西漢到明清,中國的農業生產效率並沒有得到多大顯著的提高。西漢用的什麼技術,明清依然在用。只不過明清時期從美洲傳入了玉米、甘薯等高產作物,讓中國的農耕經濟到達了頂峰。農業的發展緩慢也導致整個社會缺乏對技術的改造動力,而人們對經驗的總結也總有到頭的時候。明清時期正是中國古代技術大總結的時代,出現了《天工開物》、《農政全書》、《本草綱目》等著作,基本都是對幾千年的經驗技術的大總結。另外,中國的社會主張一切為君主服務,「學而優則仕」,對於那些科技只能算作「奇技淫巧」,不被重視了。
《本草綱目》
在中國社會相對停滯的時候,西方卻很快發展起來。經歷了將近1000年的黑暗中世紀,西方國家終於重新撿起希臘、羅馬的文化和科學,開始文藝復興之路。不同的是,西方國家卻吸收了中國、印度、阿拉伯的技術,使得技術和科學的距離被無限拉近了。許多科學能夠被技術證明,而許多技術被科學家上升到了理論層面。其最終的結果——引發了兩次工業革命。此後,東方就一直落後於西方國家。
伽利略時代的中國已經落後西方
到了現在,世界科學領域依然被西方國家壟斷。東方的中國、日本、韓國等在許多技術方面已經達到或者超過了西方國家,如中國的航天航空、高鐵技術等都已經是世界領先,然而這些原理都是西方國家提出的。就如手機製造,我們可以去開發晶片的技術,但是晶片的原理卻早就形成了。當今的的高端技術基本都是被科學的生產性、使用性轉化,這個轉化過程稱為研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