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二媽、戲班子
裴艷玲的父親叫裴聚亭,少年好戲,常演武生;繼母叫袁喜珍,唱河北梆子旦角。父親與裴艷玲的生母沒什麼感情,唯獨愛戲。繼母雖好,卻又不生。裴家設計帶走裴艷玲,她也就從此跟著戲班子,行走在河北、河南、安徽。
當時的劇團在演出之前要先敲一通鑼鼓,行話稱為「打通」。舊時規矩要打過三通,觀眾聚齊,戲班才開戲。裴艷玲4歲的時候,專門在「打通」的時候敲鑼。敲鑼簡單,到了時候,「嘡」地敲一聲就行。過癮。
「我一聽見打通就坐不住了,」裴艷玲說,「敲鑼間隙,我們一群小孩就跑到天幕後面看戲。觀眾看正面,小孩們坐在天幕後頭看屁股。逢文戲就睡,逢武戲就睜大眼珠看。」兩年多下來,裴艷玲把戲學會了。台上看戲,台下就跟小孩們拱手邁腿念念有詞。
父親不願讓她學戲,看見她拿大頂練功就一巴掌過去,五個手指頭印糊在臉上,「一個跟頭折出去,跟小癩蛤蟆似的,」裴艷玲重複了一句,「疼吧?就不哭。」
一冬一夏,幾十齣戲
從裴艷玲7歲開始,父親裴聚亭將她學戲的事當做一件正事嚴肅對待。
「別人都覺得苦,我不覺得苦,」裴艷玲說,「我打心眼裡喜歡。」家裡的尺子可以當槍,雞毛撣子就是大花槍,枕巾擋在手上當水袖甩,土炕就是舞台。學戲就當玩。
父親在她的每日作息里安插進戲劇訓練。每兩三天,學一齣戲。這種學習一直持續到劇團來到河北省正定府。父親把她交給了自己的好友李崇帥。李崇帥的訓練方法在今天的戲曲學院已經見不到了。一個夏天加一個冬天,裴艷玲跟著李崇帥練功:先練開筋骨,老師坐下,裴艷玲站好;老師拿腿把她的腿別住,懷裡一摟,另一條腿就被舉起來。老師就開始和旁人聊天,直到壓足了兩個小時,腿麻腳酸才准下去。旁腿、十字腿、正腿、副腿,全都要壓出來。過兩個小時,活動一下,又別上了。
還要在打穀場上練打旋子。專挑太陽毒的時候,一個側身翻空而過。一排腿必須連著打出72個旋子。「四肢騰飛,跟小燕子似的,空中飛一下落地,飛一下再落地,形成一個圈,六個一圈,」裴艷玲說,「這些功夫是把我練怕了,我一見他就蔫。可現在就算年輕人也沒能再打出50個以上的旋子。」
外界在形容裴艷玲功夫之深時,往往有「八年苦功」之說。「其實我功夫很短促,就是練了這一年。有人說練八年,那這人練八年才能練出來,肯定是個廢物。」裴艷玲說。
李崇帥教了裴艷玲幾十齣戲。京劇、崑曲,老生、武生、猴戲,無所不會,無所不教。「現在戲曲學校45分鐘一節課,老師拿錢教課走人,誰陪著你扳腿打旋子?這種老師現在找不到了。」裴艷玲說。
舊時伶人進入新社會
1960年,國家改編私營劇團為國營,從此演員從吃演出飯變成了吃國家飯。裴艷玲從9歲開始,國家每月給發八百元的工資,跟舊時代的名角一起成了國家的人。
裴艷玲在公私合營時期還能拿工資,到了二十來歲,徹底不讓演戲了。
「一開始覺得不演戲了挺好,只讓演現代戲,男不演女,女不演男。正好,我談戀愛結婚生孩子去,可這樣一來,我小時候吃的苦等於白吃了,」裴艷玲說,「爸爸看看我體態,看看我的孩子,說,前功盡棄了。」
女人演武生,如果不能過結婚生孩子這一關,舞台生命就很短暫。裴艷玲意識到這樣下去不行,悄悄給孩子斷奶,送回農村。晚上,等北方交通大學的人都走了,她就一個人在大教室里背《林沖夜奔》。教室里黑著燈,她對著黑暗虛空念白:「欲送登高千里目,愁雲低鎖衡陽路。魚書不至雁無憑,今番空作悲風賦。回首西山日影斜,天涯孤客真難渡。丈夫有淚不輕彈,只因未到傷心處……日間不敢走路,只得黑夜而行。」
面對新時代,京劇何去何從?
走過坎坎坷坷,裴艷玲如今已經三度摘得「梅花獎」。談及向傳統戲、老戲學習,汲取營養,裴艷玲打了這樣一個比方。「你會寫簡體字,再認一認繁體字有什麼不好?你可以寫不下來,背不下來,但你要知道這個字還有繁體字。只有大量的先認識繁體字,你才寫得一手好的繁體字,再寫簡體字自然就手到擒來。」裴艷玲感慨地說,沒有人不想創新、出新,但前提是,你要知道你身後有沒有「糧庫」,有沒有創新的「資本」,而老祖宗留下來的那些戲,就是「糧庫」,就是創新的源泉。「有人說我保守,我得對他們說聲謝謝,我覺得我『守』的還不夠。如果我再多『守』一點,再牢固一點,我比現在還強大,比現在唱的還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