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找朋友玩,玩得很開心的時候,聊起了朋友的孩子。
朋友說自己家的孩子不知道怎麼回事,說過好多次了不要拿別人的東西,可惜孩子還是不聽,記不住這個建議。每次去幼兒園總得帶點東西回來,不是幼兒園裡老師發的玩具還是其它幼兒園小朋友的東西,總能從孩子的小書包里找到別人的東西。問孩子這是誰的,但孩子就是不說怎麼來的,也說不出來這是誰的。朋友說是不是孩子道德出問題,如果這種習慣長大了可不好,養成偷東西的習慣,對於孩子的一生都不好。
肯定家長都會遇到這種事情,以為自家的孩子不會染上偷東西的習慣吧,其實家長們不用太擔心,畢竟孩子偷東西,不一定是孩子的道德出了問題,可能還有其它原因。
1.孩子可能分不清東西的歸屬
對小孩子來說,某件事物的歸屬問題還不是這個年紀應該考慮的問題,畢竟孩子在家裡是被愛被寵著的一方。而且這個年紀的孩子來說,與外界的交流並不多,一般情況下都是在家裡,接觸的東西幾乎都是自己的。這個心理認知讓孩子不自覺地用於外面的世界(不是家裡的世界),然後就發生了孩子在幼兒園或者商場超市,對於手裡的東西以及看到的東西都想拿,順帶著就裝進自己的小書包或小布袋。
2.孩子可能忘記了
而且,這個年紀的孩子,如果關注這件事情的同時,突然對於另一件事情感興趣了,就會馬上被另一件事情吸引過去,甚至忘記了這件事情。就這樣,孩子對於原來關注的事情變得完全沒興趣,吸引力卻被另外的事物吸引過去。所以對於孩子來說,手裡拿著東西的時候,如果自己的注意力被另外的事物或者事情吸引過去的話,就會暫時忘記手中的事物,順手放到自己的小布兜裡面了,然後就忘記這件物品,就不知不覺得帶回家了。
3.孩子滿足內心對於這件東西的需要的感覺
其實孩子為什麼會帶這些東西回家,還有就是滿足自己的心理需求。孩子可能在家裡的時候,問父母要過一些東西,父母並沒有滿足自己的要求,孩子對於這些物品的需求心理沒有得到滿足,孩子只能拿學校里或者其它孩子的東西來填補內心這種滿足感,所以家長要正確教導孩子,正確地引導孩子釋放這種心理,及時觀察到這種心理,並且及時幫助孩子調整。
4.家長不好的示範
可能在孩子眼中,就是學習了父母的某些行為,然後在自己的行為中體現了出來,不過可能是「另類體現」罷了。有些家長在平時愛占小便宜,給孩子不好的示範,孩子有樣學樣,就會形成不好的行為習慣。所以家長要注意自己的行為規範,不要把孩子的行為品行帶偏。
孩子偷東西無非就是上述的原因,千萬不要以為是自己孩子的道德問題,畢竟孩子的年齡還小,即便犯了錯誤也還有補救的可能和機會。家長們要對症解決問題,使孩子不再偷東西,自己也應做好孩子的榜樣示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