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疫情的逐漸平復下,早前大部分被迫停擺的幾大行業都各自復甦,可以說現在和疫情前的生活狀況並無二至。
最近又傳來喜訊,影院復工終於敲定在本月的20日。電影院停擺時隔近180天,終於復甦,一眾影迷仿佛迎來新年。
就在這頗感喜意的日子裡,首批覆業公映電影片單的出爐更是振奮人心。比如有此前機智定檔「影院復業首日」上映的《第一次的離別》。
還有去年年末進行過點映,但由於點映口碑一般而撤檔,結果一撤撤到現在的《妙先生》。如今定檔7月31日,想必也能依靠一批報復性觀影熱潮拿到不錯的成績吧。
此外就是定檔今年七夕的《我在時間盡頭等你》和《蕎麥瘋長》。兩部片的時間都鎖定在8月25日,前者有著李一桐的加持,後者則是馬思純、黃景瑜扛旗,想必都會有所建樹。
當然,由於影院剛準備復業,在排片和觀影上都有諸多限制,還有很多此前有預告的新片仍處於觀望狀態。因此,電影總局也確定了填補新片空窗期的復映電影名單。
新片的話我會直接去看《第一次的離別》和《妙先生》,復映片我基本都在影院看過,可能會去支持《何以為家》、《風聲》和還處於協商狀態的前三部片子。
能再去電影院看電影固然很高興,但考慮到疫情仍未結束,觀影和排片方式均出台了相應的限制措施。
特殊情況下為了安全,這些做法想必大家不難理解,但其中一條卻是引起了我的注意——每場不超過兩個小時。
看到這,我馬上搜索了上面那些定檔的新片,除了《蕎麥瘋長》暫時沒有公布時長外,《第一次的離別》、《妙先生》和《我在時間盡頭等你》的時長都控制在了兩小時以內。最長的《我在時間盡頭等你》恰好擦著時限,時長115分鐘。
但是大家別忘了還有復映影片這回事。且不說曾經討論度奇高的,如今迎來復映上座率必然不低的《流浪地球》時長就達到了125分鐘,《鐵達尼號》更是有著雙版本時長都在三小時以上的鴻篇巨製。
對此很多網友都很疑惑,畢竟很多好的電影在保質的情況下也是很足量的,那不超過兩小時的觀影限制具體要怎麼實施?乾脆不上120分鐘以上的片子,還是強行剪輯?
其實早在疫情前定檔過的一系列電影倒是很符合這一限制時期拍片,就是不知道在這種影片票房難以得到保障的時期,片方敢不敢給一眾影迷朋友們安排上了。
不過大家開心歸開心,影院復工這事仿佛處處透著些雷聲大雨點小的詭異感。別忘了,在前好幾個月前就有透露出影院復工和一批覆映影片的消息,但最後依然不了了之。
這次雖然公布了具體的影院復業時間,但別忘了前提條件是「低風險地區」,而這個條件怎麼劃分,哪些能開那些不能開依然有待商榷。
到今天已經17號了,平時常去家附近的電影院昨天發了一篇宣告復業回歸的推文,評論者更是難掩激動。
但當我打開下面的購票小程序,無論是正在上映還是待上映都還是一片空白。只有頁面上方因為停業而將用戶手中會員卡延長期限的公告不斷輪轉。
我不禁又看了看今天的日期——7月17日,距離影院復業還有3天,可影院還什麼都沒有。
關於影院兩小時限制,我認為影院可以將一些特別長的影片拆分上下集放映,單場票價貴一點,然後再推出套票一次購買上下部,中場安排休息。
這樣既可以滿足限制,也可以上映一些足質足量的優秀片子。如果真的為了達到限制片長再進行剪輯,恐怕反而會導致大部分影迷不願意購票,畢竟影院看電影本來就是個體驗,片子都不完整了又談何體驗?
至於現在影院沒有動作這事,實在說不好,可能……我這不算低風險地區吧。
且看20號有幾家影院能正常排片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