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決零售行業痛點 第三方支付公司爭奪B端市場

2020-02-26     中國商網

中國商報/中國商網(記者 朱夢秋)當下,零售業態愈發多元,社區拼團、跨境電商等崛起,這背後不僅僅依賴於商業模式的創新,還建立在零售基礎服務設施完善的基礎上,其中就包括支付手段的革新。「移動支付」被稱為我國新「四大發明之一」,已經火遍全世界,易觀近期發布的《中國第三方支付企業服務市場數字化發展專題分析2020》(以下簡稱報告)中更是大膽預測,到2024年我國的支付企業服務市場規模可達75萬億元。

中國商網製圖

新模式,新支付

社區拼團是近兩年興起的新型商業模式,相比於傳統的銷售方式,社區拼團交易方式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在支付環節的需求也比較多元化,比如支付並發量大,對支付通道穩定性要求高;退款需求多樣,如多次退款、部分退款等多種退款方式;需要對供應商和團長進行單筆多次資金清算等等。

「如何為客戶提供優質的資金清算服務,同時滿足客戶支付穩定性和多種退款需求,是第三方支付公司在社區拼團行業中面臨的主要問題。」匯聚支付相關負責人對中國商報記者表示,當前第三方支付公司開發的分帳系統可以達到實時分帳和延遲分帳兩種效果,通過定製化的分帳方案解決客戶運營層面所需的出款需求,實現收款付款資金。分帳系統可以提供統一的數據平台,實現分帳對帳,減輕財務人員工作量;提供支付數據、對帳功能等實現企業內部高效管理,強化內部系統協同作用。

此外,部分支付公司為社區拼團行業提供的解決方案還可以滿足訂單全部退款和部分退款以及階梯退單的需求,適應更多業務模式營銷手段,支持不同周期類型的提現方式,更為靈活。

當前,跨境電商迅速崛起,但是很多跨境電商商家,尤其中小商家,並不熟悉跨境支付的資金流程,也不清楚應該如何將資金付給海外供應商,以及如何進行換匯操作,其中還會涉及稅務和資金二清的問題。所謂的資金二清是指未獲得人民銀行支付業務許可證的機構在持牌收單機構的支持下實際從事支付業務的模式。

據了解,目前市場上存在不少二清機構,在未取得支付許可證的前提下開展支付業務,給整個行業帶來了風險,對於跨境電商來說,選擇一家合規的第三方支付公司尤為重要。「只有持有人民銀行頒發的業務牌照的第三方支付公司才能提供相關的資金結算服務,從而為跨境電商商戶提供一站式的資金解決方案。」上述負責人表示。

改造傳統線下支付

對於實體零售商而言,其在消費者購物體驗和收付款等方面依然存在困難。移動支付通過促進線下實體零售營銷、運營以及用戶管理的數字化轉型,為實體零售商帶來了新的機遇。

據了解,收銀排隊等待時長是影響消費者購物情緒的主要因素。而移動支付可以減輕收銀員的壓力,降低準備零錢找零的成本,減少顧客排隊結帳時長,提升消費體驗,同時也加快了商家資金回籠速度。

「收款碼多、不統一」是傳統百貨商場常見的問題之一。從2014年開始,聚合支付快速發展,商戶滲透率日益攀升。數據顯示,從2016年到2019年,聚合支付商戶覆蓋數增長超過18倍,達到2307萬家,實現了46.1%的商戶滲透。

艾瑞諮詢認為,目前聚合支付市場已經進入穩定發展期,預計目前超8萬億的市場體量在未來的增速或有回落,但仍能保持穩定的同比增長。「聚合支付幫助商家一站式接入各種電子錢包,在便捷收銀同時,還提供精準營銷、數字化運營、低門檻貸款等增值服務,進一步促進了線下商戶的數字化轉型,同時,聚合支付在商戶和城市的下沉也推動了普惠金融的發展。」艾瑞諮詢分析師表示。

B端成為中小支付企業突破口

第三方支付公司在為零售商贏得市場提供助力的同時,自身卻陷入了激烈的行業競爭中。報告顯示,去年第三季度,在用戶市場,以支付寶和微信(騰訊金融)為代表的巨頭占據了九成以上的市場份額,中小支付企業的生存空間被嚴重壓縮,這也促使中小型第三方支付機構積極向B端發展,探索新機遇。

根據工信部提供的數據,截止到2018年年底,我國中小企業的數量已經超過3000萬家,個體工商戶數量超過7000萬戶,占據市場企業規模主體。這些中小微企業技術信息化水平相對較低,經營管理方式相對簡單粗放,從而滋生了大量的企業服務需求,例如支付服務、財務管理、 信貸服務、保險服務、營銷服務等。

事實上,目前不少第三方支付公司都在進行一系列嘗試,基於日趨成熟的大數據技術,建立雲數據平台來擴展現有業務和拓展新業務。比如,通過收集處理線下掃碼支付的數據進一步了解用戶的實際需求,改善自身產品,幫助商戶精準捕捉消費者的細分需求,提升用戶體驗滿意度;或者,在市場數據完備的情況下,為商戶精準營銷提供新的渠道等。

「當前中國消費模式正在發生巨大變革,零售模式、結構進一步優化,正朝著個性化、定製化的方向發展。對於零售行業來說,在支付的基礎上還能為商戶提供哪些增值服務,是行業長期探索的課題。」該負責人表示。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o-W5gHAB3uTiws8Kb9oP.html














李國慶奪權

2020-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