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宗擅長書法,尤善八分、章草

2019-12-01     名家書畫鑑賞

唐玄宗

唐玄宗

玄宗書法

唐玄宗擅長書法,尤善八分、章草,是中國書法史上最著名的帝王書家之一。《舊唐書·本紀》稱玄宗「多藝尤知音律,善八分書」。書法工整、字跡清晰、秀美多姿。在唐代多產的書法世界裡占有一定地位。

唐竇臮《述書賦》云:「開元應干,神武聰明,風骨巨麗,碑版崢嶸,思如泉而吐風,筆為海而吞鯨。

《古今法書苑》云:「唐明皇工八分章草,豐茂英特。」傳世書跡很多,以《鶺鴒頌》《石台孝經》《紀泰山銘》等最為有名。

01《鶺鴒頌》

《鶺鴒頌》,疑雙鉤本,或出自宮廷書手。紙本,縱26厘米,橫192厘米。行書,40行,計337字。現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

看長圖

鈐有「宣和」、「政和」、「內府圖書之印」、「部曲將印」、「晉府圖書」、「吳廷」、「石渠寶笈、「嘉慶」、「宣統御覽之寶」等鑑藏印。曾經宋宣和內府、明晉王府、吳廷、清內府等收藏,後有蔡京、蔡卞以及清人王文治等人跋。

《鶺鴒頌》書法蕭散灑落,豐厚腴美,給人行行淳厚之感。運筆精到,輕入重斂,筆實墨沉,神氣完足,遒勁而舒展。黃山谷稱:「玄宗書斑斑猶有祖父之風」。

將此帖與太宗《溫泉銘》、《晉祠銘》對比,的確能見其相承關係,但太宗清勁,玄宗遒婉,風格還是有異。

清王文治跋:「帝王之書,行墨間具含龍章鳳姿,非人文臣者所能彷佛,觀此頌猶令人想見開元英明卓逾時也。

細觀《鶺鴒頌》,起筆與收筆少藏鋒,挺拔別致。書風雄秀,結體豐麗,用筆遒厚。從整幅觀之,書法遒緊健勁,豐潤渾茂,具有唐典型風格,書出「二王」之間,而漸趨肥腴,法襲傳統家學。師承歷代宸翰之風。

歷代評論

明張丑《清河書畫舫》評此帖云:「結構精謹,筆法縱橫」。

明詹景鳳《東圖玄覽編》云:「字徑寸許大,遒勁峻爽,神氣逼人,蓋法文皇大令」。

清梁巘《承晉齋集聞錄》云:「頓挫提空,得褚之趣,開米之門」。

清吳其貞《書畫記》亦云:「書法雄秀,結構豐麗,絕無山野氣」。

清楊守敬《學書邇言》:「明皇碑版已開圓熟之派。此帖柔而有骨,故自可傳。

此頌為唐玄宗書法墨跡傳世之唯一孤本,為有唐一代稀世之珍。另外玄宗的隸書也是自有一派特色的。

02《石台孝經》

《石台孝經》刻於唐玄宗天寶四年(公元745),是唐玄宗李隆基親自作序、註解並書寫,李亨篆額。高620厘米,共4面,每面寬120厘米。書法工整,字跡清新,秀美多姿。此碑由四塊黑色細石合成,方額、蓋石、頂上等均做了非常藝術化的處理,碑下有三層石台階,故稱《石台孝經》。

《石台孝經》

人們通常稱石台孝經碑為西安碑林第一碑。這不僅因其是碑林第一迎客碑,更重要的是此碑集三帝於一身:碑文,文帝孔子所撰《孝經》;唐玄宗以隸書抄寫;由唐肅宗題寫碑額。此碑也為李隆基與楊玉環的千古愛情佳話拉開了序幕。

歷史故事

公元713年,臨淄王李隆基以兩次兵變,殺伯母韋皇后,誅姑姑太平公主,立父唐睿宗,後又黃袍加身,史稱唐玄宗。為避「名不正言難順」之諱,以確保帝位,他宣布以「孝」治天下。天寶三年(公元744年),玄宗詔令天下家藏《孝經》一部,讓子弟精讀勤學,並於第二年親自書寫《孝經》,刻碑以示天下。

據說當年,唐玄宗李隆基愛上親兒子壽王的王妃楊玉環,以致日思夜想,茶飯不思。高力士靈機一動,勸李隆基令各位皇子研讀《孝經》,以啟發壽王以孝道為重,獻出玉環。李隆基欣然採納,並對諸皇子解釋說:「孝之精義乃在於順,順者,以父母之願為己願,以父母之想為己想。」希望壽王有所感悟。同時,高力士進一步謀劃,令楊玉環自薦為道士。免去壽王妃的身份。天寶四年,玄宗立孝經碑後,詔玉環還俗,冊封貴妃。

《石台孝經》 節選

03《紀泰山銘》

《紀泰山銘》,亦稱《東嶽封禪碑》、《泰山唐摩崖》,位於泰山大觀峰。削崖為碑,刻於唐開元十四年(726)九月,為唐玄宗李隆基封禪泰山後撰書的銘文。摩崖高1320厘米,寬530厘米。銘文隸書24行,滿行51字,現存1008字,字大16x25厘米。額題「紀泰山銘」豎列2行4字,字大45×56厘米,隸書。

《紀泰山銘》

《紀泰山銘》 局部

(聲明:傳播收藏知識為宗旨,本文來源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告之刪除。)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nyh_vm4BMH2_cNUg1YK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