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老文山人的記憶里,有個老地方風景特別優美,每天到此休閒散步、觀光賞景的市民絡繹不絕,這就是文山城東五子祠舊址旁的「學海」。
上世紀八十年代
乘著改革開放的大好形勢,學海旁邊新建了文山州圖書館,四層的主體大樓高大莊重,八角形的屋頂用金黃的琉璃瓦裝飾,飛檐斗拱,氣度不凡。學海周圍楊柳青枝,池裡蓮葉翠蓋、荷花盛開,魚兒在清水裡悠哉游哉,煞是怡情悅性。池中構築了兩座湖心亭閣,用九道曲欄迴廊連接,更顯精巧別致,氣派新潮。從此「學海」舊名,漸漸被人遺忘,被人們形象地賦予「九道灣」的雅號。
追根溯源,「九道灣」最初名叫「泮池」,它與池畔的廟宇相依相伴,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
公元1615年,明朝萬曆年間,龍氏25代教化領主龍上登,上京城襲職時,遍訪京都名宿鴻儒,學問大有長進。回鄉後即將文山城東龍氏宗祠改建為聖廟,祭祀孔子,率鄉人行塑望禮。從此邊陲愚蒙百姓開始攻讀詩書、學習禮儀,此開文山文化教育之先河。
1667年,即清康熙6年,首任開化知府劉欣,在龍上登的聖廟舊址上興建孔廟大殿及附屬設施。1695年,開化知府李錫在孔廟前空地上開挖方圓五十丈的「泮池」,這就是如今「九道灣」的最初模樣。
古代為何在孔廟前都要修鑿泮池呢?
這裡有個典故:春秋時期,魯國君主魯僖公重視教化,曾在名叫泮水的河邊設泮宮,請孔夫子在其中教授學生。從此孔廟前修築泮池成了規矩,象徵儒家學說教育的延續和對孔夫子的景仰。
清朝兩百多年間,文山的官吏士紳把籌資擴建孔廟當成頭等大事。當時的開化孔廟在滇東南一帶享有名望,各地的儒生學士,紛至沓來聚集到此,接受孔孟學說、科舉應試、詩詞書法等高雅教育。每到孔子聖誕及重大節令,各級府衙官員都要率百姓在孔廟舉行祭祀活動。
1884年,為抗擊妄圖侵略我南疆的法國軍隊,雲貴總督岑毓英奉命到開化府部署軍務,見開化孔廟建在地勢低洼之城東,為進一步發揚光大孔儒思想,加強邊疆百姓的文化教育,遂主持將孔廟移至文山地勢高昂的開化總兵府邸旁重建。孔廟搬遷後,往日輝煌莊嚴的廟宇,因無人問津,疏於管理,逐漸淪為斷壁殘垣,廟宇內外到處是荒蕪野草,成了放牧馬匹的場所。
1886年,上京應試名列一等的鄉人龔發舉,因奔喪而回到文山。龔發舉文思敏捷,能撰文,善書法,通韻律,工詩聯,經地方士紳推薦,被開化知府聘為「開文書院」講席。龔發舉任職後,每有閒暇,便到孔廟舊地閒遊,看到一派衰敗景象,痛心疾首、寢食難安。遂遍訪文山鄉紳士林,徵詢、商議修復廟宇,經眾人贊同,龔發舉即拜見開化鎮總兵覃修綱,請求資助財力更新此廟。覃修綱慷慨捐出廉奉銀數百兩,受此鼓舞,鄉人也爭先恐後出錢出力,共籌積到款項二千多銀元。經大家同心協力,辛勞操持,廟宇終於修復一新,比往日的孔廟更恢弘。
從此廟宇改稱為「五夫子祠」,將宋代周敦頤、程顥、程頤、張載、朱熹五位理學大師牌位供奉於內,逢聖節皆頂禮膜拜、祭祀香火,五子祠逐漸演變為文山地區文化教育中心基地。
孔廟搬遷了,但泮池是搬不走的,改稱為「學海」。當時學海周圍廣植榕柏垂柳、花卉藤蘿,環繞池畔有林蔭小道。春來岸柳吐青,盛夏芙蕖滿池,秋天金桂飄香,冬天梅樹綻朵。每當雲暖風回,池上魚躍鳶飛,鳥聲不絕於耳。垂柳岸邊,石階桌旁到處是朗朗讀書聲。池畔還建有「君子亭」,專供文人學士在內飲酒賞景、吟詩作對、揮毫潑墨。
五子祠及學海規模逐漸完善,為其傾注心血的龔發舉欣然命筆,撰寫了《新建五夫子祠碑記》,勒石鐫刻,永世長存。龔發舉還撰書了《五子祠長聯》,懸掛於五子祠大殿之上。五子祠長聯達190個字,比孫髯翁大觀樓長聯還多10個字,為七鄉第一長聯也!聯曰:
上聯:此地屬三長官,帶河襟山,應數句町名勝。自先輩經營聖域,率鄉人禮拜前庭。棫樸菁莪,造吾邑二百載英才之盛。忽而雕牆峻宇,忽而蔓草荒煙,感其事者,每慨乎桑田滄海。然發抒興致,面面皆宜。請看那:螺峰西擁,雁塔東高,鳳嶺北橫,龍江南下。
下聯:於今祀五夫子,馨香俎豆,實接孔孟淵源。賴諸君大啟賢門,不數年恢復舊制。廉洛關閩,開後儒億萬世理學之宗。或則花里尋師,或則竹中問友,登斯境者,恍得之魚躍鳶飛。況梳溣性靈,時時可領。莫負他:楊柳春疏,芙渠夏滿,桂林秋潔,榕樹冬青。
上聯感慨文山數百年興衰浮沉之巨變,歌頌文山四方美景,緬懷對家鄉熱愛之情;下聯闡述修復五子祠的目的,表達對孔孟倫理的崇敬,及對文山百姓接受啟蒙教育的期盼。《五子祠長聯》是文山珍貴的文化遺產,多年來深受文山人民敬仰和懷念。
從泮池改稱學海,後來又叫九道灣,三百多年來,這一泓池水,折射出文山地區教育事業的發展進程。這裡曾經是文山城區的文化教育聖地,記載了文山地區幾代高等學府的滄桑變化、沉浮興衰,培養了成千上萬知識分子,造就了各行各業人才精英。
清朝年間,由於學海籠罩在濃重的文化氛圍之中,便衍生出許多傳奇故事。人們紛紛傳說,每當池內盛開奇異的蓮花,就預兆有才俊子弟走出文山,高中朝廷科舉。如:道光1836年盛夏,「學海」開放碩大的一朵紅蓮,結果那一年秋季,文山舉人李延福進京會試,高中三甲第34名進士,後官至廣東崖州知府。同治1874年,學海又開兩朵彩紅荷花,結果那一年,李延福之子熙文高中甲戌科二甲28名進士,被點庶吉士入翰林院供職。光緒年間,學海又開幾朵神奇的荷花,結果鄒毅洪舉人進京應試,高中進士。清朝268年,文山共培養出貢生128人、舉人49人、進士6人,其中2人入翰林院供職。
桑梓先人們說,因學海通了靈性,開出神奇荷花,才徵兆文山人才輩出。此說雖有迷信色彩,卻反映出人們的美好願景。其實,真正原因是數百年來,無數有識之士前仆後繼,鍥而不捨地重視地方文化教育的結果。
(謝隆文)
責編:駱麗 排版:曾煒 審核:資雲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