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日至8日,「群英薈萃——萬印樓當代國際篆刻精英 千人千印大展」在濰坊舉辦,來自我市篆刻愛好者張強的作品 入展並得到現場多位篆刻大師的好評。31歲的張強自幼酷愛書 法篆刻藝術,十多年來,堅持操刀刻印,其作品多次參加各級展 覽並獲獎。今年8月,其作品入展萬印樓當代國際篆刻精英千 人千印大展,本人也被授予「萬印樓當代國際篆刻精英」稱號。
興趣使然,書寫篆刻人生
忙完一天的工作,回到家的張強一頭鑽到書屋,或歸置歸置擺件,或打磨兩塊石頭,或在中 意的印石上鐫刻幾刀……一枚枚刻好的印章擺在案前,形態各異,古樸中散發著秀逸。
「對於篆刻書法的興趣,源於童年時期父輩的影響。」張強的父親張堂村是山東省書法家協 會會員,同樣愛好書畫、篆刻。 在張強很小的時候,父親就有意培養他在這方面的興趣,再加上當時物質條件貧乏,身邊並沒有太多可供玩樂的東西,所以張強很快喜歡上了這門藝術。「當時的我,常常看著父親聚精會神地對著一塊塊石頭精雕細琢,便覺得這應該是一件很好玩很有趣的事情。」張強表示,之所以走上篆刻這條藝術道路,純粹是因為「好玩」和「有趣」,不曾想,這一「玩」便不可收。
張強說,接觸篆刻後才發現,這一古老的藝術有其特殊的魅力,它將書法與鐫刻相結合,能 通過印章這一特定的形式展現漢字書法之美、章法之美、刀法之美及金石自然之美。十幾歲的孩子, 正是貪玩的時候,可張強還是耐得住性子,完成作業後就到書房練習篆刻,沉浸其中,樂此不疲。
張強的手上,大小疤痕不少,這是他長期篆刻留下的印記。初學篆刻時,控制不好力道,石塊會打滑,刻刀就會直接劃到手上。另外,一些石塊含有雜質,需要費盡力氣才能篆刻出想要的圖形,一不小心,也容易劃傷手指。練習過程雖然枯燥, 但張強鍥而不捨,十多年來從未間斷。父親看到兒子勤奮,也很欣慰,有機會就帶他外出尋找石材,參觀展覽,拜師學藝。特別 是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魏泮瑋不時從刻制風格、設計布局、參賽經驗等方面給予張強指導,讓他受益頗多。日積月累中,張強的篆刻技藝不斷提升。
方寸見精神,一刀一石皆心血
大學裡,張強接觸到了不少篆刻藝術家和篆刻愛好者,視野開闊了,不論是鐫刻技藝還是創意創作,都有了很大進步。大學畢業設計,張強獨具匠心,篆刻了64 枚不同圖案的印章,上刻《蘭亭序》全文,每枚印章長3厘 米,寬3厘米,高10厘米,最後64枚印章合拼成一個漂亮的圖案。作品亮相後,在全校引起轟動。
就讀研究生期間,他又幸運地遇到了一位篆刻老師。在老師的指導下,他系統學習了篆刻的相關知識,並在全校做了相關內容的專題報告。後在學校領導的支持下,張強承擔起了贈送到校參觀的國外友人紀念品的任務,而這個紀念品,就是他設計的各式各樣的印章。
2014年,張強研究生畢業。工作的繁忙沒有讓他放下篆刻這一興趣愛好,每天再忙再累也會抽出時間來練習。「篆刻藝術是一種需要才情、功底、耐心和想像力的藝術,有了這些,才能使一筆筆的抽象符號產生藝術的靈氣和動勢,從而喚起人們內心對真、善、美的審視。」在 張強看來,一塊塊石頭材質的章坯雖然是冰冷的,但都 經歷過滄海桑田,沐浴過風霜雨雪,凝聚著大自然的精 華,石頭上每一條紋路和斑駁的痕跡,都似乎藏著一段 故事,經過篆刻創作者的打磨、印字、篆刻工序之後,就 能成為一個個鮮活的「生命」,有著豐富的內涵和淵源, 變成創作者對藝術的深刻領悟和超越。
印如其人,張強的篆刻作品,沉穩、大氣,這與他踏實、穩健、正直的為人有很大關係。「我對篆刻的喜歡從一而終,毫無功利性,希望通過刻刀和一塊小小的石頭, 能夠讓更多人認識和了解篆刻這門藝術,透過印章,展現中國藝術的博大精深,更好地傳播中國傳統文化。」如今,張強的篆刻技藝日漸精湛,作品被不少人收藏,但他不驕不躁,每日潛心練習,不斷創新作品形式,並參加各 類比賽,希望以此能更好地與外界篆刻愛好者學習交流,提高自身創作水平。
本報記者 袁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