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隻眼看從化|文化「活」起來,在田間地頭「凝神鑄魂」

2019-12-17     廣州從化發布

提筆、起按、轉折……每逢周末,西和學堂熱鬧非凡。繪畫、書法等文化類公益課堂準時開課,為廣州從化區西和村及周邊鄉村的學生和村民送來藝術的啟發。

去年,曾在全國舉行過十多次個人畫展的西和學堂負責人廖一穆回鄉辦學,用他自己話說就是:將文化資源、藝術成果等帶到農村,讓村民們在認知層面得到新的啟發。西和村以花卉聞名,花卉做成了「花神繪」組畫,種花從勞動變成了文化符號。「原來我們村不僅有鮮花簇擁,也有文化內涵,讓城市人也羨慕起來。」不少當地村民直呼。

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文化是「里子」和根脈。美麗鄉村不僅僅代表著綠水青山的好風光,更是在鄉土的文化里、悠然的古村落中慢了的時光。

鄉村振興,既要塑形,更要鑄魂。作為超大城市近郊的從化,在復興傳統鄉土文化的基礎上,依靠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與城市文化形成互動,重建新的鄉村精神和鄉村理想。

物質與精神兩手抓,喚起農民的文化自覺,這裡的鄉村孕育著向上的力量,不斷輻射到千村萬戶。

鄉土文化重新融入農村生活


冬夜初降,燈光點亮。坐頭、上膝、踢腿……從化西塘村裡的幾個小孩穿著練功服,伴著鑼鼓聲,正在熟練地練習醒獅,不同於別處的寂靜黑夜,熱鬧的氛圍在這裡驅散了寒冷。

這支由20多名中小學生組成的少年醒獅隊已成為西塘村的一道風景。「醒獅是我們西塘村乃至整個鰲頭鎮的傳統文化遺產,如今我們又把這個傳統找回來了。」少年醒獅隊負責人陳志文說。


近段時間,少年醒獅隊忙著在西塘稻草節上表演。這個由稻田文化、傳統飲食等優秀鄉土文化編織而成的藝術節已連續舉辦四屆,成了有口皆碑的鄉村農耕文化展示典範。

從少年醒獅隊到西塘稻草節以及點狀分布的非遺文化、憲法館,根植於鄉村的傳統文化正以新的形式融入到村民們的日常生活之中。「在以前,如此豐富的文化活動是無法想像的。」陳志文感慨道。

「望山見水憶鄉愁」,美麗鄉村鐫刻著文化的詠嘆。金黃稻田旁、清澈溪水畔,鱗次櫛比的嶺南風格民居散落其中,匯聚成一片獨特的鄉村景致,承載著本土文化的記憶。「我們依託特色民宿群,讓過去漸漸淡忘的嶺南傳統民居又回來了,生活更有文化范。」米埗村黨支部第一書記肖麗說。

既有美麗面貌,又孕育著鄉風鄉俗、家規家訓、民俗技藝,這都是鄉土文化的現實體現。「西和村,是寶地;將你我,來養育;建設好,新農村;本條約,要牢記」。走進西和村,在花香的牽引中感受到以「和」為根基的文化脈絡。目前,西和村圍繞村集體發展,制定了村規民約,建設了村史館、家風館,大力倡導文明鄉風。


「走在西和都倍感自豪。這裡民風淳樸,人居環境舒適。」西和村第一書記陳敬良說,除了環境好,西和村還有西和好人、西和最美媳婦、西和最美庭院等,都是通過評選產生的。


鄉村振興,讓鄉風文明蒸蒸日上,推動鄉土文化的繁榮復興。發軔于田野間的鄉土文化作為一方水土獨特的精神創造和審美創造,寄託著人們的鄉土情感和自豪感,是永不過時的文化資源,正以新的樣貌潤物無聲般浸透著廣州北部的鄉村大地。


文明實踐飛入尋常百姓家

連綿青山,瀝瀝細雨。客家圍屋樣式的酒坊並排而立,清新空氣中混合著淡淡酒香。附近的村民三五成群地往舞台邊聚攏,等待著即將「送」到的文明實踐活動。

「無數平凡人的默默奉獻見證了偉大時代的誕生,新的時代很精彩,希望每個人都能貢獻出屬於自己的力量。」一場百姓宣講給位於廣州最北邊的蓮麻村帶來了陣陣暖流,在這片田野上播下「文明的種子」。


開展宣講活動只是新時代文明實踐工作的一個片段。如今,蓮麻村利用「一站多點」在全村廣泛開展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我們結合本村群眾的生產勞動和生活實際需要,制定每月活動計劃和課程表,開展形式多樣的文明實踐活動,使之深入人心、落地生根、開花結果。」蓮麻村黨支部書記潘安娜說。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如今,在從化的青山綠水中,不僅壯大弘揚鄉村傳統文化,一支文明「新燕」隊伍也來到了田野阡陌間。


在西和村的粵菜師傅培訓室內,十多位農家樂廚師、村民、學徒聚在一起,向前來授課的烹飪師傅取經。泥焗走地雞、烏鬃鵝、流溪大魚頭、呂田炆大肉、桂峰釀豆腐,經典的從化五道菜本是普通的農家菜,經過白天鵝賓館、廣州酒家粵菜大師的「點撥」成為鄉村金名片。


西和村黨支部第一書記陳敬良告訴記者,由粵菜大師帶著技術和人才「下鄉」,「手把手」教學很受群眾歡迎,這種將公益培訓和引導產業發展相融合的方式,滿足了群眾學習需要及農家樂發展的需求。


目前粵菜師傅培訓室「周周有服務,月月有活動」,通過結合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送技術、人才下鄉,為鄉村振興注入源源不斷的美食動能。


從文藝表演到志願活動再到技能培訓,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已經進入全面推進、高質量發展的新階段。目前,從化建設全省新時代文明實踐試點,按照「一站多點」的功能布局,依託黃沙坑革命舊址紀念館、西塘憲法館、米埗灌渠精神驛站、西和粵菜師傅培訓室等場所,配套設立1100多個文明實踐點,實現平台資源利用最大化。


「新時代文明實踐不僅是送文化、送服務,更重要的是在活動中讓村民獲取精神滋養、凝聚奮鬥力量,既『送』到鄉間,又『種』進地里,實現以文化育民、樂民、惠民。」從化區有關負責人說。


文化注入鄉村振興精神動力

廣州最北門戶蓮麻村,一處處被激活的「紅色家底」,也讓鄉村生活有了更深厚的文化寄託。

位於一座老客家圍屋內的黃沙坑革命舊址紀念館,如今成了蓮麻村的「寶地」,每天都有不少村民在茶餘飯後來此重溫「東江縱隊紅色之路」。「紅色文化是村裡寶貴的財富,不僅讓遊客有新的體驗,最重要的是讓村裡人在平日就能獲得紅色革命文化的洗禮和薰陶。」蓮麻村老黨員潘光灶說。

古驛道串聯城鄉,從最北蓮麻的古官道到北回歸線上的錢崗古驛道,人們用腳步丈量城市,感受古村落、古城鎮的千百年風韻。南粵古驛道定向大賽的舉辦給錢崗這個有著濃郁嶺南特色的古村帶來盎然生機。「山山有路、河河有渡,這條驛道早已經存在,但後來走驛道的人越來越少,慢慢地驛道就被荒棄了,現在它又開始『活』過來了,村裡人也多了。」錢崗村村民廖叔也被喚醒了記憶。


「古驛道運動熱」「紅色旅遊熱」「親子研學」興起,讓小山村有了文化支撐,這方山水成為人們旅遊休閒的好去處。從化區有關負責人介紹,保護和傳承水族舞、貓頭獅、擲彩門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和傳統民俗,修復和活化利用古村落、古驛道和紅色文化遺址等優秀文化載體,弘揚灌渠精神、村道精神,讓本土優秀傳統文化在新時代煥發新活力。


文化「活」起來,為鄉村振興注入了精氣神。擦亮文化牌,西和村依託花卉產業,挖掘花文化內涵,將花文化變成一種獨特的「文化符號」。甚至還創作了「花神繪」系列組畫,並舉行一系列的「文化講座」、書畫培訓班以及花神為主線的萬花產業園的藝術體驗遊學「文旅」線路。


在西和藝術鄉村建設策劃人關丹看來,將藝術與人文注入鄉村,藝術家們以藝術的思維和方式對廢棄閒置資源再利用,盤活經濟資源的同時,也對鄉村的教育和文化進行補充,推動鄉村審美能力的提升與觀念的變革。

鄉土文化、城市文化融合,共同鑄就了鄉村的精神家園,更充分激發調動起農民群眾熱愛家鄉、建設家鄉的積極性、主動性。凝神鑄魂,老百姓思想通了,鄉村發展思路開闊了,從化變了:西和村老百姓「求財致富」不找神婆找支部,蓮麻村從昔日的廣州最北「貧困村」華麗轉身為「全國文明村」「網紅小鎮」,西塘村從「問題村」蝶變為示範村。

調研手記

做「活」鄉村文化,育「實」文明鄉風


在經濟發達的珠三角地區,鄉村的文化氣質或多或少不如經濟受重視。但當我們行走在從化這片土地上,看到的是,這裡既留住青山綠水,又傳承鄉土文化,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兩條腿「跑」起來了。


讓城市留下記憶,讓人們記住鄉愁。鄉村振興,人的思想建設愈發重要,只有凝神鑄魂振興鄉村文化,賦予鄉村生活以意義感、幸福感、快樂感,才能激發起人們願意在鄉村生活,並主動參與振興鄉村的活動和實踐。


廣州鄉村振興調研組發現,面對近在咫尺的城市化大潮,從化當地政府不僅發揮了主導作用,更尊重農民主體地位,做「活」鄉村文化,育「實」文明鄉風,讓農村「熱起來」,形成全社會關心支持和積極參與鄉村文化振興的濃厚氛圍。

重建村民對故鄉的那份熱愛與信心,重塑他們對家鄉深切的承諾和責任,聚集起值得世代相傳的鄉村共同體的習俗和心理,文化振興為鄉村振興注入強大的精神力量。


來源:南方+

網絡編輯:謝藝詩

初審:朱慶州 陳治

審核:梁偉東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nqdxFG8BMH2_cNUgF4d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