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台市四大地方戲曲

2019-06-01     丹楓飛雲

邢台市四大地方戲曲

1、隆堯秧歌

國家級非遺:隆堯秧歌

隆堯秧歌誕生於明末清初,至今已有四百多年歷史,是河北省古老的傳統戲曲劇種之一,因誕生於邢台隆堯,故名隆堯秧歌。2006年,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隆堯秧歌鼎盛時期曾有200多個團,從業人員達3000多人,流行於冀南、冀中、魯西、豫北及太行山等地。「吃飯吃窩窩,看戲看秧歌」、「扶犁鋤地哼絲弦,紡花織布唱秧歌」等佳話民謠,足以展現出人民群眾對秧歌的厚愛。隆堯秧歌唱腔古樸原始,不是其他任何劇種的編譯、分支或從屬,從其產生到現在基本保持原有風格,是河北省土生土長地方戲曲劇種,可以說是中國戲曲的"活化石",在中國戲曲史上具有自己的獨特位置。

隆堯秧歌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形成了南、北、中三路秧歌戲。 南路秧歌戲以邢台縣、任縣為中心,代表人物吳秋貴。 北路秧歌戲以柏鄉、寧晉、趙縣、元氏一帶活動基地。名角當數隆堯籍的安平淑,有「十里音」的美譽。中路秧歌戲以隆堯、巨鹿為中心,影響最大,名角有段三桃、孫金梅、段勝月等。

著名藝術家:吳淑芹、吳秋貴、劉梅、段三桃、孫金梅、段勝月、安平淑

非遺傳承代表人:吳年成、劉巧菊等

隆堯秧歌

隆堯秧歌

2、四股弦

國家級非遺:巨鹿四股弦

省級非遺:廣宗四股弦、

四股弦,又稱邢台四股弦、巨鹿四股弦,是河北省傳統地方戲曲劇種之一。因它的主要伴奏樂器"四胡"有四根弦,所以起名為「四股弦」。2008年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巨鹿四股弦源於邢台市巨鹿縣,流行於冀南、豫北和魯西北廣大地區。它以巨鹿一帶的方言為代表,以五聲調值表示,其行腔吐字,跌宕起伏、高亢激昂,充滿燕趙陽剛之氣,唱腔悠長、流暢、委婉,語言含蓄、幽默、通俗。唱詞多為七字,傳統伴奏樂器為四股弦琴胡,有非常濃郁的地方特色。四股弦劇目有200多出,其興盛時期和復興時期著名演員有郭素娥、尹秀珍、董小苓、王海棠、馬鳳雲、張春山、馬鳳仙等,尤其是馬鳳仙影響最大。代表性劇目有《劉金定下南唐》、《賀後罵殿》、《二進宮》、《坐樓殺惜》等。

著名藝術家:王玉堂、馬鳳雲、馬鳳仙、董朝鳳、尹秀珍、董小苓、王海棠、張春山

非遺傳承人代表:解會謙等

巨鹿四股弦

四股弦

3、亂彈

國家級非遺:威縣亂彈

省級非遺:臨西亂彈、巨鹿亂彈、平鄉亂彈

亂彈始於明末,是一個很古老的傳統戲曲劇種,威縣亂彈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亂彈唱腔渾厚、粗獷,以板腔體的「亂彈腔」為主,特點是男女腔均為本字咬音,假嗓拖腔。亂彈的鑼鼓經豐富,保留了南曲以檀板司節奏的習慣,以嗩吶為主的吹奏樂伴奏,紅火熱鬧具有民間吹鼓樂風格。 角色行當分為生、旦、凈、丑四大行,表演古老渾樸、粗獷熱烈,注重唱、做、念、打。音樂採用「純律」,唱腔與伴奏採用「支聲復調」,形成獨特而微妙的旋律對比效果,這在中國戲曲聲腔中是獨一無二的。

著名藝術家:王長發、宋長嶺、吳發甲、吳發戌、臧文秀、王金海、孟憲坤等。

非遺傳承代表人:孟凡真、趙合增等

威縣亂彈劇照

威縣亂彈《佘賽花》

著名亂彈藝人

4、梨花大鼓

國家級非遺:梨花大鼓(威縣)

梨花大鼓,是邢台地區獨有的曲種之一,也是全國曲壇上一支別具風采的鮮花,頗受群眾的歡迎。 2008年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梨花大鼓是一種很古老的曲種,早期叫犁鏵大鼓,它歷史悠久,清乾隆年間己有藝人演唱, 清嘉慶年間,屬於今邢台籍的梨花大鼓藝人中有五位姓名中均帶「山」字,即威縣王奎山、臨西呂連山和李明山、清河徐靠山和臨城馮雲山,時稱梨花大鼓的「五大山」,風噪冀魯兩省,他們及其門人把梨花大鼓的發展推到了一個高峰,以今邢台地區的威縣、新河、南宮為中心,風行華北,此時的「梨花大鼓」被叫得槓槓響。後世藝人,幾乎均為五大山的門人弟子。新中國成立後,國內專唱梨花大鼓的僅有邢台威縣的孫金枝、孫金蘭姐妹。後冀魯兩省多地邀請孫金枝舉辦梨花大鼓講習班,以培養新人。

著名藝術家:王奎山、呂連山、李明山、徐靠山、馮雲山、孫金枝、孫金蘭等。

非遺傳承代表人:張君麗、宋一越

梨花大鼓藝術家—孫金枝(威縣)

梨花大鼓傳承人—張君麗(女)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neEgCGwBmyVoG_1Z-Noi.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