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秘的日本財團:控制經濟、操縱政治、發動戰爭

2019-09-20     水皮雜談

眾所周知,韓國人一生都逃不開三件事:死亡、稅收、三星。

那和他臨近的日本也一樣,日本人一生也有三件事逃不開:死亡、稅收、財團。

六大財團控制60%總資產

在《財富》雜誌發布的2019年世界500強企業榜單中,日本上榜的企業有52家,雖然從數量上不及中國的129家,但是考慮到地域、人口等因素,比例還是非常高的。

更令人驚訝的是,在這52家企業中,有四十多家都屬於日本的六大財團,也就是三菱財團、三井財團、住友財團、富士財團、勸銀財團、三和財團。

這些財團實力驚人,控制著全日本60%的總資產、55%的總資本、60%的銷售渠道和20%的就業人員。

單以三菱財團為例,該財團旗下擁有三菱重工、三菱汽車、三菱電子等眾多知名企業。而索尼、三洋、豐田、東芝、富士膠捲這些知名企業,全部隸屬於三井財團。

「三頭合一」,金融護實體

從歷史上看,這些財團的前身是政商(特權商人),存在於19世紀70年代至20世紀初。明治維新時期,日本為趕超各先進國,對私人資本予以積極扶持,三井、三菱等昔日地方商人就是藉助政府給予的特權,以及委託的任務而迅速積累起巨額資本。

20世紀初期,政商資本逐步控制了金融、工業等領域,發展成為壟斷性更高的財閥,並在上世紀日本經濟騰飛的四十年,通過金融手段保護了實體產業的發展。其中的範例就是三井財團扶持豐田。

當時,豐田陷入10億日元的債務危機中,三井財團利用三井銀行出手幫助,然後通過自己手中的實體企業幫助豐田建立了自動化的生產模式,最後在三井財團全球情報網絡下,豐田完成無銜接式的出口和銷售。

這種模式就是日本財團一直堅持的「三頭合一」,即通過自己的金融體系、綜合商社和實業產業,完成整個財團的經濟運作。值得注意的是,這種模式幫他們撐過了四次經濟危機,是他們屹立不倒的關鍵。

不被接納的日本首富們

現在,這些財團雖然表面上看不出活動的影子,但他們憑藉著手中的資本實力,經常左右著日本政治的導向。在日本政界,有個公開的秘密就是,無論誰出任日本首相,在政策制定的時候,一定都要先詢問六大財團掌舵人的意見。

有意思的是,雖然財團控制了日本的大部分財富和企業資源,是日本社會的主流,不過在這些財團當中,卻沒有培育出日本的超級富豪。

從近十年來日本的首富來看,始終是柳井正、孫正義這兩個人輪流坐莊,而這兩個人有一個共同點,都是從朝鮮半島遷徙到日本的第三代移民,不被六大財團所接納。

這是為什麼呢?其實,這和日本的傳統有關。日本人講究集體觀念,成員之間的收入不會有太大差距,像豐田董事長豐田章男這樣的企業家,每年就拿幾億日元的工資。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在舊體系中,想要出現一位超級富豪是很難的。

而孫正義,柳井正這樣的,幾乎都是白手起家,獨立創業,沒有財團的背景,也就少了一些傳統的束縛,也就能通過自己的努力,積累龐大的個人財富。

這就是新模式和舊體系的區別所在,也是兩種觀念的不同之處。沒有好壞之分,畢竟每個人有每個人的追求和價值觀嘛。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ndxrTm0BJleJMoPMMpi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