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證監會將「發牌」多數交易所靜觀

2019-11-08     蜂巢財經News

文|JX kin

編輯|文刀

11月6日,香港證監會頒布了香港證監會官方剛剛發布《立場書:監管虛擬資產交易平台》和《有關虛擬資產期貨合約警告》。

新規顯示,納入監管的僅包括交易證券型代幣的平台,且對KYC、AML以及平台安全的門檻較高;用戶端方面,只有合格投資者可以參與。這意味著幣圈現有的大部分投資者被擋在門外。

新的監管規則落地後,投資者呈現出樂觀,潛在適用對象的交易所們反倒出現了「靜觀」姿態,除OKEx外,少有平台公開對此發聲。

「新規具有標杆意義」。國家信息中心中經網管理中心副主任、區塊鏈經濟學者朱幼平表達了對香港監管部門的肯定,不過,他也強調,不受監管的ICO以及不受監管的交易所都不靠譜,「鞋子是否合腳,要穿上走走才知道。」


香港證監會明確「發牌」


11月6日是可以被寫進加密貨幣發展史的一天。當日下午5點,《立場書:監管虛擬資產交易平台》和《有關虛擬資產期貨合約警告》出現在香港證券及期貨事務檢察委員會(SFC,簡稱香港證監會)的官網首頁。

香港證監會發布《立場書》

《立場書》將加密貨幣定義為虛擬資產,適用於持牌證券經紀商及自動化交易場所,監管標準涉及穩妥保管資產、KYC、打擊洗錢及恐怖分子資金籌集、市場操縱、會計及審計、風險管理、利益衝突和接納虛擬資產進行買賣等方面的關注事項。

特別需要指出的是,按照規定,香港證監會將向夠符合預期標準的平台批出牌照,持牌平台僅對專業投資人提供服務,且上線產品需向證監會報備並獲得許可。


新規頒布當天,OK集團旗下子公司OKLink行政總裁任煜男表示,OKLink 已經獲香港本地傳統證券公司查詢,將即時開展金融科技業務合作,下一步會將 OK 集團在區塊鏈技術和數字資產交易領域的技術實力,落實在香港即將興起的合規業務中。

11月7日,OKEx CEO Jay也在微博表示,香港證監會對虛擬資產有了更明確的定性,OKEx早已在內部執行跟新規定義同等的系統及市場監控標準,包括KYC、AML、客戶資金獨立分離、風控等內控標準,「已經準備好隨時擁抱監管。」

除OKEx以及OKLink外,行業里鮮少有交易平台針對新規發聲。

11月6日,在香港金融科技周上,香港證監會行政總裁歐達禮發表演講時透露,SFC對STO交易所已有監管(申請)細則。

信號出現後,行業人士認為,火幣和 OKEx可能會競爭「首家香港持牌交易所」,兩家平台的用戶也十分期待,「OK和火幣鐵定能拿牌。」

如此判斷的依據,來自這兩家頭部平台都曾通過收購港股上市公司,當時,業內就曾將此解讀為兩平台尋求上市、合規的路徑。火幣在去年收購桐成控股,現已更名為火幣科技(股票代碼:HK.01611),11月6日,火幣科技的股價上漲 15.6%;OKEx 則控股了香港上市公司前進控股 (股票代碼:HK.01499),香港證監會消息後,也帶動前進控股股價上漲了6.2%。

不過目前,火幣方面還為對香港證監會的新動作發聲。火幣相關人員對蜂巢財經表示,暫時不方便回復。

此外,業內知名的數字資產交易平台MXC、BiKi、Gate.io等團隊也未對此作出評價。

據香港證監會文件顯示,目前在香港有十餘家加密貨幣交易所在運營,而這些在地的平台也未予置評。

交易平台拿牌門檻高


11月6日下午,香港證監會的《立場書》成為幣圈各社群、朋友圈都在傳播和討論的內容。當晚,業內研究加密貨幣的專家解讀見諸媒體。

在這兩周前的10月24日,中國內地將區塊鏈技術推到國家重視的前沿技術層面,香港在此時頒布加密貨幣相關監管新規,意味著國內將出現合規的數字資產交易平台。

反觀細則,從事交易業務的平台從香港拿牌的難度不低。

據《立場書》顯示,並非所有加密貨幣交易業務都會被納入監管。香港證監會只有權監管在法律上屬於「證券」或「期貨合約」的虛擬資產交易平台。比特幣和其他主流加密資產都不屬於證券,不在監管範圍之列。

財經評論員、中國人民大學金融科技研究所高級研究員蔡凱龍告訴蜂巢財經,香港的監管大原則遵循美國證監會監管原則,所以,哪些可以分為證券型代幣可參考美國的規定。

美國SEC規定,滿足 「Howey 測試」四大條件的代幣可歸結為證券型代幣,即投資者投入現金或等價物;投資共同的一個事業;投資為獲取利益;投資者不參與經營,獲利依賴於發起人或第三方的努力。

根據這一規定,目前市場上的大部分主流加密貨幣都不屬於證券型代幣,比特幣已明確不在這一範圍,以太坊經過與SEC的多次辯論也未被納入證券型代幣範疇。

可見,市場範圍內多數數字資產在明確是否為證券型代幣前,提供這些資產交易的平台還夠不著持牌標準。

經營證券型代幣和期貨合約的平台需接受監管

蔡凱龍也提到,SFC新規壓縮了交易所的灰色空間,如果交易所接受監管,將對其上幣類業務帶來較大影響,因此,對於一些交易所來說,監管並不一定是好事。

另外,針對持牌交易所,新規監管下只有合格投資者方可參與,《證券及期貨條例》界定了專業投資者的概念,一般包括擁有投資組合不少於 800 萬元(或任何等值外幣);或總資產不少於 4000 萬元(或任何等值外幣)的機構。

這意味著,普通投資者若要使用持牌交易所,唯一的途徑是將自己的資金委託給滿足合規投資者條件的機構參與,這也增加了投資者的門檻。

蔡凱龍也提到,在明確加密貨幣監管政策方面,香港不是先例,美國對ICO監管嚴格,所以開通了STO(通證證券化),但STO在美國也沒做起來,「行業瞎熱鬧,覺得這是一件大好新聞,美國市場上,納斯達克專門做正規STO的通道目前也沒成功。」


「證券型代幣」標準的雙刃劍

作為亞洲金融中心,香港在加密貨幣的監管上一直走在前沿。去年11月起,香港證監會開始探索虛擬資產業務平台的監管規則,公布過虛擬資產監管規則,也公開對外接受沙盒申請,確認了STO銷售需要特定經紀牌照等相關規則;今年10月4日,香港證監會公布了虛擬資產資管牌照申請的細則。

從目前香港證監會對虛擬資產平台監管的要求看,對一般平台和普通用戶影響不大。香港此次涉及牌照頒布的《立場書》從行業範圍看示範意義。

國家信息中心中經網管理中心副主任、區塊鏈經濟學者在新規頒布後朱幼平公開發文表表示,擁抱監管,讓區塊鏈和數字貨幣革命的商業邏輯閉環是結論,「香港提出了新規,具有標杆意義」。

他認為,不受監管的ICO以及不受監管的交易所都不靠譜,「穩定幣和STO是未來的方向,發行平台和交易平台受監管是正解。」

蔡凱龍也表示,對於數字貨幣交易所來說,香港SFC頒布的監管新規,對傳統金融領域的正規軍、大的金融機構進入數字資產領域有正向影響,「但不一定對現有的交易所都是一件好事。」

他認為,行業里會出現OK、火幣等體量的合規交易所,「因為很多有實力的機構、國際金融機構有機會進場,中國、東南亞市場很大,他們會來申請。」

正規軍進入後,是否會對當前的交易所格局產生影響?

「我覺得不太容易改變。」他表示,目前如OKEx、火幣等頭部平台也會爭取進入香港的合規範疇來兼顧市場,分離式地去申請這些牌照。目前這些平台上的大部分加密貨幣都不屬於證券型代幣,包括用戶也無法滿足合格投資者要求,「所以這些平台會在香港開展合規交易業務,其他不符合香港監管規則的業務則放到新加坡等其他地方經營。」

OKEx CEO Jay稱隨時隨地擁抱監管

香港證監會給現行的加密貨幣交易市場帶上了「枷鎖」,本身也充滿挑戰。朱幼平在其發布的文章中舉例,「虛擬資產」有的存在證券屬性,比如比特幣期貨、虛擬資產安全託管、保險,以及「四大」會計師事務所開展虛擬資產業務等。但這些立法沒有考慮到虛擬資產或加密貨幣的創新,這不僅是香港的「囧局」,也是各國和各地區的困境,「鞋子是否合腳,穿上走走才知道」。

互動時間

你認為香港的《立場書》和你熟悉的交易所有關嗎?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nXVoTW4BMH2_cNUgq67i.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