鍋盔又名鍋魁
最早起源於軍隊
用頭盔烤鍋盔來吃
漸漸傳到各地
因飲食習慣不同演變出了多種口味的鍋盔
在四川
鍋盔有無數種吃法
拌著肥腸粉、涼菜、滷肉、豬耳朵
沒吃過鍋盔的
怕是假四川人
沒吃過軍屯鍋魁的人
也難稱得上是正宗「吃貨」
連韓國的美食節目
都對這個從三國時期流傳至今的
街頭小吃讚不絕口
追蹤軍屯鍋盔的緣起
不得不提一個叫周樂全的人
他製作「軍屯鍋盔」長達60年
同時也是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軍屯鍋盔」的傳承人
他與軍屯鍋盔的故事
充滿了傳奇與感動
軍樂鎮軍屯路131號
(周鍋盔是軍屯鍋盔老字號 攝影 / 劉艷)
從彭州市鏵爐街口駛向軍樂鎮的110路公交車行駛十分鐘後,在接近軍樂鎮中心的柏油馬路兩旁慢慢開始出現鍋盔鋪的身影。潘鍋盔、張鍋盔或者李鍋盔,當店鋪越漸密集,就表明「軍屯鍋盔」的發源地就在前方不遠處。
這兒的道路不寬,社區也舊,大多是低低的樓房,順著街道走下去,那些讓四川人吃了20多年都不厭煩的迷人香氣,和熟悉的市井煙火,回來了。
軍樂鎮軍屯路131號,「周樂全鍋盔店」的招牌做得比其他家更體面,但並沒有想像之中那麼大的店面。小小的幾米寬的一間鋪面,想要輕鬆走進去並不容易,因為鋪面從裡到外都擠滿了人,外面是圍鍋等候熱鍋盔出爐的食客,裡面是忙得團團轉、戴著白色圍裙做鍋盔的師傅們。
(周樂全正在打鍋盔 攝影 / 劉艷)
店面之中,木板操作台、平底鍋爐、玻璃食品櫃占了大部分空間,剩餘的比較搶眼的是「傳承非遺文化」「軍屯鍋盔協會會員店」等字樣, 以及三國文化昭示於牆面。
(店面牆上的三國文化 攝影 / 劉艷)
流水線上的打鍋盔
對於食客們來說,親眼看到鍋盔誕生的過程,才算是完整地品嘗了鍋盔。我很喜歡看軍屯鍋盔的製作過程,螺旋形的鍋盔,是先捲成梭子形,再壓扁的。
上午十點多鐘,三位師傅正在木板操作台上擀麵團, 周樂全在中間,踮起腳尖使出全力處理還未分割的大麵糰。一兩分鐘後,周樂全將發好的麵糰分成坨,將每一坨拉長往操作台一摔,「噠」的一聲,麵糰變成長條形,再將每一個長條用手力擀開並壓平。儘管是施用手力,周樂全全身都因為使力而帶著勁兒,高頻率抖動,像在做一項高強度運動,熟練、有力。
一個長條形的麵皮幾秒後成型,徒弟盧明生在一旁將做好的肉餡塗抹在一個個的麵皮上,周樂全再將裝好肉餡的麵皮捲起來,用他幾十年來養成的手法給帶餡的麵糰造型,接著讓麵糰頂部沾上白芝麻,再壓平成餅形即可下鍋。
(煎好的鍋盔要進入爐子中進行翻烤 攝影 / 劉艷)
盛有香油的平底鍋上始終有金燦燦、油汪汪的鍋盔在上面滋滋作響,煎好的鍋盔進入下一個流程,即刻又有白生生的生鍋盔進入「煎鍋隊伍」。
最後一個流程是金色鍋盔進入平底鍋下的火爐中進行翻烤,一個個鍋盔挨著爐壁豎立,師傅拿火鉗一遍遍給它們翻身,一兩分鐘的時間,炭火將鍋盔上的油烤乾,鍋盔被「去油」,變得更酥脆。這個流程後,從爐中撈起擺放在玻璃櫃中的鍋盔就是成品了。
看似簡單的程序,要是做不好其中一項都會使鍋盔從外形到口感千差萬別。
「『打』鍋盔也是流水作業,你看,很快的,五六分鐘就是一鍋」。周樂全稱他的這門手藝是「打鍋盔」,他一邊「打」鍋盔,一邊用抖動的聲音為小編介紹其過程和細節,慢慢地,額頭滲出汗珠。
早上六七點起床後第一道工序是生火,然後揉面,面揉好後開始絞肉——將市場上買來的新鮮肉用機器絞,肉絞好後就拌上調料。接著,就是攪拌肉餡和抓鹼配面(老面和子面混在一起進行配合),面攪拌好後,拉開鋪子門帘就可以開始一天「打」鍋盔的日常了。
「香」「酥」「脆」
周樂全鍋盔的特點是「香」「酥」「脆」,能保持這樣的狀態並不容易,需有一些講究。
「配面,就是老面跟子面配合而成的,不用發麵(發酵的面)。 配面可以時刻保持麵粉的活力,像年輕人一樣,但發麵缺乏活力,就跟『老頭子』一樣」。周樂全最善形容,將自家鍋盔的特點講得栩栩如生,「而花椒的選擇影響口味,我們家的花椒是正宗的四川漢源花椒,還必須是紅花椒,做出來又香又麻,不是五香粉那些可以替代的。」
軍屯鍋盔,嘗起來每一口都不一樣。咬下第一口是乾脆油爆的麵皮,那是經過反覆揉捏後的千層酥脆,耳邊是油的沸騰聲,鼻尖是從深處滲透的蔥爆香。咬下第二口,是麵皮與內餡的藕斷絲連,乾脆的麵皮與酥油綿軟的疊加,鮮肉與香料蘊藏的香氣在一瞬間爆發,又在唇齒之間咀嚼研磨。
一個鍋魁,60年
一根細細的擀麵杖,一塊因為浸透了食用油而紅潤的案板,一個鐵鏊,一個火爐,簡簡單單的幾樣行頭架構了周樂全七十二年的人生故事。
今年恰逢72歲本命年的周樂全仍舊記得,12歲進入國營「軍屯鍋盔小吃店」參加工作時的時代背景。那時候全國人民普遍比較困難,以吃飽為終極目標的家庭里,周樂全的父親不同意他去參軍當警衛員,認為當時的情況下在國營鍋盔店工作一個月工資20多塊已經是很好的待遇,那樣的狀況不僅可以自己吃飽,還可以幫忙供養家中弟妹。
於是在店裡,和其他的年輕人一起,周樂全跟著師父馬福才學了這門手藝。那時到現在,周樂全堅持打鍋盔已整整60年了。
女兒周文婭也記得童年的時光里,她很多時候都是在小吃店,也即現在的軍屯路131號「打混」,每天看著人們拿著糧票或者米來換鍋盔。只是到了80年代,改革開放大潮下,小吃店「解體」,國營鍋盔店不復存在,家裡買下當時小吃店一半的店鋪,開始自己家的生意。
「就從我爸開始『打』鍋盔算起,都已經有60年了,再往前推鍋盔的歷史,就非常長了。而我們的店,『解體』 前後地址都沒變,後來又被評為『非遺』,所以可以說我們這裡就是軍屯鍋盔的發源地。」周文婭非常篤定又自豪。
起源於三國
不論今人如何講,較為可信的是,軍樂鎮是軍屯鍋盔的發源地。軍樂鎮舊名為「軍屯鎮」,傳說三國時期,諸葛亮去世之後,劉禪任命蔣琬為尚書令,掌管國事。蔣琬執政期間以「休養屯墾」(即軍屯)的戰略代替諸葛亮時期「以攻為守」連連征戰的戰略,指令各地將軍鎮守邊關,不得輕易北伐。彼時,鎮西大將軍姜維在蜀漢劍門關、彭州等地執行軍屯政策,「軍屯鎮」因此而得名。屯軍期間,軍隊操練外出,翻山越嶺,士兵多以乾糧充飢,鍋盔攜帶最為方便,軍屯鎮盛產鍋盔,故名「軍屯鍋盔」。也有一種說法認為,因為屯兵時期碰巧有人用頭盔煎出白餅乾糧, 此為「鍋盔」二字的起源。
彭州軍屯鎮有軍屯鍋盔本是常識,90年代初,地名普查時,因與成都市新都區軍屯鎮重名,故彭州軍屯鎮便取軍屯鎮之「軍」及本地別名樂興場之「樂」,更名為「軍樂鎮」。於是又有了軍樂鎮盛產軍屯鍋盔這一新的演變。
傾囊相授
軍屯鍋盔被冠上「非遺」的名頭之後,周樂全的名氣變大了,「但僅僅是名氣變大了,感覺對我自己並沒有什麼影響,因為我並不想掙多少錢。」
採訪過他的人都知道,周樂全的店每天只營業半天, 從早上六七點干到下午一點多就收攤。但不同於網上流傳甚廣的媒體人的「文學想像」,周樂全並不是上午營業,下午「打牌、喝茶、搞運動」,下午的時間,據他講述, 基本都用來帶徒弟了。
(周樂全新收的徒弟盧明生 攝影 / 劉艷)
盧明生是他最近收的徒弟之一,重慶大足人,從網上得知周樂全的信息後專程來到軍樂鎮拜師學藝。這一天是盧明生學習的第五天,主要是配合師父,師父揉面時他就仔細看好,待到麵糰壓成長條形就立馬給每一份麵條塗上肉餡;師父進去拿材料時他就看著平底鍋里的鍋盔,到點進行翻面。
「我想學會了就回家鄉開一家店,到時候自己取一個名字」。盧明生說,「但我現在還在入門,還沒上手。我是覺得學手藝得靠自己的悟性,師父已經有60年的功底, 他這樣教,但打不打得好還是我們自己的問題,這也是個熟能生巧的過程。」
「我的徒弟們學了回去都要當老闆的」。周樂全搬了東西出來聽見盧明生講自己的計劃,笑呵呵地說道,「我的徒弟啊,少說也有七八百個, 徒弟學了還要再收徒弟。他們學了到全國各地去 了,有的養家餬口,也有賺了幾百萬、上千萬的大富翁呢。」
周樂全對於向徒弟傳授技藝這件事從不保守。即便是已經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代表性傳承人,周樂全也並不覺得多了「光環」,總會將自己所有的技藝毫無保留地教給徒弟們,「我保留下來做什麼呢?」他常常這樣說。他的傳承方式最為簡單,只要願意學,只要乾淨、利落,他都願意教授。
因地制宜,開發更多口味
對於學成之後的結果,周樂全也有靈活開放的態度。據女兒周文婭介紹,他們接收的徒弟往往來自全國各地,而各地又會因水土等各方原因導致飲食口味不同,這是客觀存在的問題。因此他們贊同徒弟們對軍屯鍋盔進行因地制宜的改良,「比如南方人喜歡吃麻就多放點花椒,北方人不喜歡吃麻就不放花椒,愛吃甜味的就做成甜鍋盔。」如此一來,近千個學了手藝的徒弟們散布於全國各地,甚至世界各地也是可能的。
(周樂全的鍋盔店每天都很忙 攝影 / 劉艷)
軍屯產業化與傳承
這樣的傳承方式可以聯想到軍樂鎮當地的鍋盔產業的發展。據當地人的描述,上世紀80年代鍋盔私營化後,軍樂鎮當地人就有了新的生計道路——學會打鍋盔的技能,然後到外地去掙錢。不少人帶著老婆、兄弟姐妹到外省打鍋盔掙錢,於是,全國各地的軍屯鍋盔店雨後春筍般出現,不同地域的人開始熟悉「軍屯鍋盔」這種街頭小 吃。對軍樂鎮而言,這是一個產業的興盛——發源地的居民懷揣這門製作技藝讓鍋盔店不斷向外擴張,且外出的隊伍日益壯大,直至今日。
周樂全算是駐守當地推動著這場擴張。他守著自己的老鍋盔店,日復一日地教授著不同的新徒弟,讓徒弟們把軍屯鍋盔帶到不同的地方。這便是他被「非遺」二字所賦予的「傳承」使命,但對他而言僅是平常之事。
採訪周樂全印象最深的是,每當問及他是不是本地最佳手藝,或者是不是生意最好的一家店,他都會非常淡然又帶點兒戲謔地回答:「都好,都好,大家都好,不是只有我這家好,大家都是為了生存,沒有誰更好,大家都好。」
打鍋盔主要是為了生存,或者說生存面前人人平等,採訪期間周樂全用不同的言辭都表達過這個意思,這仿佛跟60年前他進入此行時的感受吻合。他常說生活困難才會來打鍋盔,打了鍋盔就掙到錢了,如此簡單的邏輯改變了包括他在內的多少人的生活窘境。
即便是60年過去了,那些年的生活痕跡依舊清晰可見。而今,與現狀更接近一點的是,他為了身體健康而持續打鍋盔,「現在掙太多錢已經沒啥意義了,要比身體了,打鍋盔好啊,可以鍛鍊身體,安逸、安逸!」今年夏天,作為傳承店的周樂全鍋盔店將進行全面裝修。
彼時,新的光鮮靚麗的裝潢將對外,而舊址不變,鍋盔不變,周樂全不變。
馬牧河畔煙柳綠,軍屯鄉里鍋魁酥
一個個鍋魁匠人
將彭州最原始的味道帶到世界各地
延續著自己的手藝
陪伴著偏愛這種味道的朋友們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