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兩年競技類綜藝有了一個新興的火熱類型——
表演類。
10月份《演員請就位》開播,硬是靠著「舌戰群儒」連續霸占熱搜。
但大家也知道,其實在它之前,早就已經有一檔主打表演競技的節目了。
就是浙江衛視2017年開始製作的——
《我就是演員 巔峰對決》
這檔節目開播三季,一季換一個名字。
2017年《演員的誕生》,2018年《我就是演員》,今年又變成《我就是演員之巔峰對決》。
宣傳從來都是鉚足了勁兒。
演員陣容:張國立,李冰冰,佟大為,郭濤,梁靜,馬思純,秦昊,李宇春……
導演陣容:李少紅,陸川,許鞍華,田羽生。
連打輔助的都是葉錦添這樣的級別。
可謂是賺足了眼球與期待度。
然而開播後的口碑一出:豆瓣5分。
創下了三季以來的歷史新低。
評論區最熱的兩條,都是大寫的不能理解。
這其實是件很讓人納悶兒的事。
演員和導演都是有實力的,每個人拎出來,身後代表作都一大把。
怎麼湊一塊兒反而成了大型翻車現場了呢?
魚叔在(忍著不適)認真看完兩期節目之後,總算是找到了原因。
《巔峰對決》上來就犯了一個根本性的錯誤:
搞不清楚自己想要的呈現方式。
隔壁的《就位》,雖然也有各種各樣的問題,但至少形式是明確定位在電影鏡頭感。
一個路子走到底。
可《巔峰對決》里呢?
拿第一場戲《夏洛特煩惱》來說。
挑選的段落是夏洛成了名後想起馬冬梅的好,回到當初的小屋來找她。
兩人見面,原版呈現出來是這樣的——
而節目裡,佟大為和梁靜版本的效果是這樣的——
你說它像電影吧,畫面沒什麼質感。
你說像話劇吧,給鏡頭的時候又用了電影的方式。
兩頭捏吧到一起,最後成果看著像個小品。
再舉個例子。
改編自《南京南京》的《閣樓》。
本來這場戲的立意就起得很高。
抗日戰爭背景,為了救人裝作漢奸不被理解的丈夫,和被侵略者摔死孩子,對丈夫懷有深深恨意的妻子。
張國立+李冰冰,都是老手,演技上自然是毫無問題。
大家給這段表演的評價也確實很高。
但魚叔還是想提出一些瑕疵。
由於形式定位不準確,直接影響了演員表演方式的呈現。
張國立老師考慮舞台,表演方式更偏話劇式。
給出的情緒更外放,張力足,這樣的表演確實不容易被舞台吃掉細節。
但一旦給近景和特寫,又稍顯誇張。
而李冰冰這一邊,則是用了一貫在鏡頭前表演的方法,更為內斂克制,注重細節。
可節目給出的鏡頭卻又不是電影式的。
攝影師沒法跟在台上拍攝,很多需要表現細節的鏡頭給不出來。
她的表演一下就被吃掉一大半,看不到了。
情緒垮下來,跟張國立那邊形成了斷層。
最後的成品不能說不好,但就讓人感覺,一半身子在電影中,一半身子在舞台下。
說不出的彆扭。
這種問題在目前為止所有的片段里都存在。
你當成話劇來看吧,時不時推大特寫,強調人物情緒。
可你當成電影片段來看吧,從聲音到畫面,處處出戲。
不說別的,就光是臉上這個明晃晃的麥,就讓人無法進入電影氛圍。
節目本身設定上的問題還不止這一點。
從排練籌備到上台表演,演員一共只有36個小時,時間是被卡死的。
這裡面包括了修改劇本,布置場景,服裝道具排練等等一大串內容。
倉促在所難免。
別的倉促也就罷了,將就一下,劇本上趕工暴露的問題真是無法迴避。
就比如秦昊和馬思純版的《半生緣》,男女主角二人在樓下遇到。
敘舊還沒說兩句,突然就跳躍到當年誤會背後的真相,大搞回憶,直接上苦情戲。
這段戲在原著里確實是情緒的爆發點,但那個爆發是有鋪墊的。
可這裡前面內容太單薄,讓人感覺是為了解釋而解釋。
情緒已經跑到山頂了,邏輯卻還在山腳下穿鞋,搞得人一口氣卡在脖子中間。
這些大問題已經擺在前面,小問題就更多到不計其數了。
就比如莫名其妙的「導師制」。
8個選手一人帶一個學徒,美其名曰指導學徒的演技。
可是兩期下來,導師被緊迫的任務壓著,自己的事都忙不過來,也沒見哪裡指導學徒的演技了。
學徒除了跑個龍套,只剩下在導師演出結束後,到台上來連唱帶跳地耍寶,給導師拉票。
???
魚叔真是被這亂入的舞蹈尬得一頭問號。
除此之外,還有強行懸念的選拔賽制,無法協調使用的唯一舞台。
舞台沒得使
巧婦也難為無米之炊
最後就是,形式噱頭搞了一堆,可是哪頭都做得半途而廢。
剛播出兩期,瓜就已經被端上了桌。
李冰冰被爆退出錄製,暗示節目有問題。
說白了,節目壓根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
《巔峰對決》的第二個問題,在於選手。
按理說,這次來的8位選手,雖然演技有高有低,但總體都是大家認可的。
有經驗有作品,表現相對成熟。
可問題也恰好出在這裡。
既然實力和地位擺在那兒了,到底是在比什麼呢?
從張國立和李冰冰的採訪來看,其實也對於「為什麼來這個節目」持有問號。
張國立出道從藝這麼多年,代表作手裡一抓一大把。
就像他自己說的,確實沒必要跑來一個綜藝里證明自己會演戲。
其他人也基本都是,要麼拿過響噹噹的獎項,要麼實力受觀眾認可。
突然就被放到選手席中互相PK淘汰,還要讓同行點評。
演得好是理所應當,演得差卻很容易被群嘲。
他們這些早已成名的演員在節目裡處境確實尷尬。
但既然放下身架來了,站到舞台上去了,那就是已經接受了遊戲的規則。
在「點評+淘汰」的規則下,參賽演員作為作品的一部分,就得做好被評價甚至被批評的準備。
《夏洛特煩惱》(佟大為&梁靜)這場戲,最後的效果並不理想。
姜思達直言,這場戲讓我看得笑不出來。
當然,這背後有多方面的原因(包括前面提到的節目設置問題)。
但魚叔也確實看到:喜劇天賦這種東西因人而異。
沈騰和馬麗身上千錘百鍊、獨具特色的幽默氣場,是無法被模仿的。
這場戲,對於兩個非喜劇路線的演員來說,確實很難把握。
面對批評,身為主演的兩人反應如何呢?
「我們這個戲的主題很好,告訴大家要珍惜眼前人。」
你跟我說A,我不討論,我要說的是B方面我們很好。
這咋回事?
是被隔壁「最佳辯手」傳染了嗎?(功課溫習:這是第一部討論校園暴力的電影……)
「來這個舞台上本身就是想演一些沒演過的角色。」
這個想法的初衷很值得尊重。
但是,既然是沒演過、不擅長的東西,那沒表現好不也是很正常的麼。
咱承認了也真不掉價。
再比如梁靜的《中國姑娘》。
改編自老電影《沙鷗》,講的是中國女排的故事。
這場戲的改編本身就有問題。
前面鋪墊不足,導致最後的升華像是強行拔高。
但劇本的問題,並不能掩蓋和否認表演上存在的瑕疵。
運動員和教練作為特殊職業,沒有設身處地地接觸和理解很難把握,角色難度非常高。
鞏俐為了演好郎平教練這個角色(《中國女排》),也跑到訓練場做了好久的功課。
所以有瑕疵是正常的。
但在這有些遺憾的作品面前,主演怎麼說呢?
「就像女排精神一樣,對我自己來說,站在這裡就是贏了。」
這話有毛病嗎,沒有。
但跟前面一樣,避重就輕。
說的全是演技之外的問題,好像非得維護住自己作為「成熟演員」的面子似的。
說實話,演技這東西,觀眾心裡都有一桿稱。
場上的,不管是佟大為、梁靜,還是郭濤、秦昊,或其他人。
我們絕不會因為一場「綜藝節目」里倉促排練出來的「小品」表現不佳,就真覺得這人演技不行了。
面對不熟悉、不適合的角色,虛心接受就完事了。
真正硬氣有說服力的,永遠是綜藝之外真正意義上的作品。
可卻偏要撐著,在事實面前不低頭,無法接受自己沒有表現好。
給觀眾看在眼裡,說實話,一言難盡。
但與此同時。
魚叔又太能理解選手們在舞台上為自己辯護的本能了。
他們一是確實有實力,二是確實有地位,三是面前坐的也並不是業界頂級大神。
被質疑了演技,下意識地想為自己解釋一下,那是人之常情無可厚非。
但這就又回到了上面的問題。
既然如此,幹嘛要來,來的目的又是什麼呢?
兜兜轉轉一大圈,廢了不少力,沒落什麼好,節目還尬尬的。
這就是:
演員完全不知道自己想幹什麼。
最後,問題還出在評委身上。
節目的原意是請一堆大腕兒鎮場子,卻沒想到,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大家都是同行,有些還是前輩。
有哪裡表現失誤了,不盡人意了,真是抹不開面子直指要害。
點評凈挑好話說,節目瞬間變身大型誇誇群現場。
李冰冰和郭濤合作的《冬之光》,每人都飾演兩個角色,在台上現場切換。
本身一人飾演兩角就很難,這兩個角色的差異還非常大。
李冰冰第一個角色,潑辣果敢,莽撞無畏。
第二個角色,從容堅強,些許冷傲孤高。
都是好角色。
但鋪墊不足,時間有限,切換又過於頻繁。
觀眾的情緒來不及調動,確實很難入戲。
再加上她的東北話硬凹痕跡也有點明顯,沒有融為一體。
至於郭濤的角色就更平了。
本身戲份就少,特點也不鮮明,甚至還有些缺乏記憶點。
所以儘管形式創意十足,但魚叔說實話,效果還是差點意思。
然後評委點評怎麼說的呢?
「從事藝術創作的人,總有登攀的願望。讓我們為他們的勇敢鼓掌!」
「當初她拍電影,在高原上暈倒。」
「你們每一個細節刻畫,都是職業演員所達到的最好水平。」
最……最好水平?
螢幕前的魚叔已經聽懵了。
行吧,你說是就是吧。
再比如改編自《無名之輩》的那場戲:
高位截癱的女主家中闖入頭一次下海的劫匪,在對峙中,女主失禁了。
原版任素汐那場戲,給魚叔的感覺就是,我無法看第二遍。
不敢,不忍,不舍。
女主那種被迫打碎自尊的痛苦,與世隔絕的孤獨,人生看不到亮光的絕望,太過揪心。
節目中,李宇春飾演的女主,其實表現挺好,情緒爆發點都出來了。
如果評委能仔細講講戲,分析角色心態,研究表演細節。
那不僅能讓觀眾看到李宇春作為跨界選手實力幾許,也能再次挖掘作品的深度。
可說頭的點不少。
結果呢。
「你讓我刮目相看。」
「你就是今天晚上最大的驚喜。」
「這孩子很有靈性。」
就這麼幾句車軲轆話,完全落不到實處。
浮皮蹭癢,花里胡哨。
再有馬思純和張國立的《繼父》。
張國立飾演的老年痴呆父親真是沒得挑,但馬思純就稍微有點接不住戲。
情緒的層次、遞進、爆發也都有,就是過渡時有點生硬。
到了點評,大家一起回憶了圈家中老年痴呆的長輩,哭了一鼻子。
就沒了。
說實話,《繼父》的質量和完成度真的是高,魚叔看時也忍不住掉了眼淚。
但美玉有瑕,我不相信在場這麼多大佬發現不了。
失去了真實,再大的腕兒也拯救不了節目十指不沾陽春水的空洞與單薄。
每當點評現場有人「不合時宜」地提出哪裡還不完美。
就立刻有其他評委趕緊上來打圓場。
演技有瑕疵,就往主題上拉扯。
主題扯不來,就扯挑戰,說勇氣。
「若批評不自由,則讚美無意義」這句話,我想已經不用再強調了。
表演前話放得太大,動輒就殿堂演員,最高水準,頂級演出。
結果演完了,就是沒看到點評時說出表演中哪些地方出彩,哪些地方是精髓。
說到底,根本看不到大家點評在講什麼。
所有這些調味料在鍋里一通亂燉,最後端出來一道什麼菜呢?
節目設置不合理,劇本打磨時間不夠,角色內在邏輯無法自洽。
角色站不住腳,演員無法演出深度,表現不理想。
表現不理想不全是演員的問題,大家不好意思點評演技,一頓尬夸。
尬夸完了,又不得不給出名次。
演員對名次不滿意,對節目設置有意見。
但節目設置無法更改。
更改不了,又想拉住觀眾好感度,怎麼辦?
大家紛紛打親情牌,立意牌,高度牌。
到了第二場,不光打了「女排精神」這張牌,最後還把浙江女排隊員請上台。
現場升個國旗,讓觀眾一起起立唱國歌。
這個操作,我真是目瞪口呆。
道德高度與政治正確逼得你不能說不好。
最後也是最關鍵的:
綜藝節目裡,真能體現演技嗎?
競技舞台上,要能在最短的時間內調動大家的情緒,才能有更大的勝算。
於是大家對於演技的追求,也變成了情緒大起大落。
從劇本選擇,情節設置,到人物關係處理。
通通怎麼催淚怎麼來,怎麼好哭怎麼來。
可是我們知道,真正的演技不只有寒冰烈火,也還有細水長流。
但就這麼一點舞台,幾分鐘的表演時間。
你怎麼能體現出這種靜水流深的細膩內涵,和演技上厚積薄發的豐富層次呢?
沒有,不在乎,無所謂。
只要眼眶紅了,就是入戲。
只要淚流滿面,就是演技。
我們的演技,什麼時候變得這麼淺薄,這麼流於表象了?
之前何冰在《圓桌派》上的講話曾廣為流傳。
大致意思是:
現在大多數的人都在表演情緒,審美的最高標準就是男的大聲嚷嚷女的哭哭啼啼。
只要演員夠使勁,眼淚一下來,上音樂+升格,整個氣氛就算是「到了」。
這是諷刺,是嘲諷。
是提醒這個行業,提醒所有演員,別把自己整low了。
而偏偏,《巔峰對決》就照著何冰老師的話,排了檔節目出來。
等於是抄了張不及格的卷子。
讓我們滿心期待的,萬分喜愛的好演員,不得不尊重規則,去嚷嚷,去哭鬧。
這怎能讓人不失望。
更令人失望的是。
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演員只能到綜藝節目裡秀演技了?
演繹類綜藝的扎堆,舞台上明顯套路化的表演方式,到底在預示著什麼?
可真讓人擔心吶。
這是不是演技背後掙扎的寒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