獻花寄哀思!清明,這些逝者值得南安人銘記緬懷

2020-04-03   海絲商報

編者按

  「梨花風起正清明」,又到一年慎終追遠的日子。無論在世界的哪個角落,只要是有華僑華人的地方,清明祭祖都是一項重要活動。往年清明期間,南安都會組織到葉飛、李光前、李引桐、黃仲咸、陳水俊、呂振萬、黃怡瓶、洪天紫等僑界楷模的紀念館前,緬懷華僑先賢。今年,因疫情防控要求,不能開展現場祭掃。

  為此,中共南安市委統一戰線工作領導小組在海絲商報刊發清明特別報道《緬懷華僑先賢憶初心傳承華僑精神勵前行》,倡議全市幹部群眾一起緬懷南安華僑先賢,不忘華僑先賢為祖國、家鄉作出的貢獻,繼續學習、弘揚和傳承南安華僑「愛國、愛鄉、愛業、愛儉」的精神,廣泛凝聚力量,推動南安新一輪高質量發展。


掃描下方二維碼

為南安華僑先賢獻花


緬懷華僑先賢憶初心

傳承華僑精神勵前行


  南安是全國著名僑鄉,廣大南安籍華僑雖旅居異國他鄉,卻始終堅守一份篤定的中國心、故鄉情,以拳拳赤子之心和殷殷愛國之情報效故土家園,鑄就了「愛國、愛鄉、愛業、愛儉」的南安華僑精神,樹立起一座座獨特的精神豐碑。


  每逢清明,情思倍濃。悠悠天宇曠,切切故鄉情,在地圖上,南安只是一個區位,而對廣大南安籍海外僑親來說,那是魂牽夢縈的故鄉。南安僑史歷經千年,代代相繼,湧現了眾多可歌可泣的僑界楷模。心懷家國情懷夢,自律耐勞樹家風,他們的事跡不能被忘記。


心繫祖國

厚植振興中華的愛國精神


  南安華僑與祖國同呼吸、共命運。從革命戰爭到改革開放再到如今的現代化建設,華僑先賢們通過回國參加革命、參加籌振救難、興辦教育衛生等方式,熱情支持中國革命、建設、改革開放事業。記住歷史是為了更好地激勵前行。

位於南安市金淘鎮占石村的泉州華僑革命歷史博物館。

  開國上將、愛國華僑葉飛將軍,生於菲律賓奎松省,5歲回國求學。在晚年的回憶錄中,他提及,他的父親非常愛國,從小教育他們不要忘記家鄉,不要忘記祖國,中國人在海外受欺侮,就是因為當時的政府太軟弱,所以「你們自己要爭氣」。

葉飛

  父親早期植入的愛國火種,在葉飛心中一步步被點燃。中學期間,葉飛接受了共產主義的思想,從此走上革命道路,勇敢地投身於時代的潮流。被關進死囚監牢,子彈頭遺留胸腔內66年……在革命的激流中他幾經生死的傳奇,足以讓人驚嘆。他生前曾說過:「我一生至少有五次應該死而沒有死。」即使面臨再大的危險,也未曾動搖過葉飛心中的愛國情懷。


  在葉飛的故鄉金淘鎮占石村,有一批特殊的講解員,他們是從小接受葉飛愛國精神洗禮的學生。「每年,我們從三年級學生中選拔、培訓,四年級開始講解。」金淘鎮啟亨小學校長葉志發說,這一做法從2003年起實施,「學生利用課餘時間為遊客講解,在一次次講解中加深對葉飛愛國情懷、革命精神的理解,既鍛鍊了膽量、性格和表達能力,又激勵他們勤奮學習、成人成才」。


位於南安市金淘鎮占石村的葉飛故居。

  抗日戰爭期間,南安籍華僑黃怡瓶積極參與愛國華僑領袖陳嘉庚組織的「南洋華僑籌賑祖國難民總會」工作。擔任印尼瑪琅分會主席的他,大量募捐款項及醫藥物資支援祖國抗日。1942年,日本帝國主義侵占印尼,黃怡瓶被日軍以「抗日罪」被捕入獄,囚禁3年,所經營的工廠也都被侵占。直到日本投降後,黃怡瓶才得以掙脫牢籠。在獄中,他不畏困苦,慷慨陳詞:「國家興亡,匹夫有責,愛國無罪,救國光榮。日寇可以摧殘華僑的肉體,毀滅僑胞的財產,但絲毫也不能征服華僑的愛國忠心。」

黃怡瓶

  新時代作答新命題。作為祖國未來生力軍,年青一代如何學習傳承南安華僑心繫祖國、振興中華的愛國精神?南安的答案是,要把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作為不懈追求,厚植家國情懷、砥礪強國之志、實踐報國之行,讓愛國主義成為自身的堅定信念、精神力量和行動自覺。


反哺家鄉

鍛造公益事業的民族脊樑


  南安華僑無論走得多遠,但心系武榮故土的遊子情懷始終不曾改變,他們通過捐資公益慈善、投資創辦事業的方式,為南安經濟社會各項事業的騰飛注入了源源不斷的動力。南安人的生活處處都有僑親的蹤跡,學校、醫院、道路、橋樑,還有由外資帶動的改革,讓一批又一批的人走向了致富之路。有人銘記歷史,有人接力傳承,南安的華僑精神不曾斷代。


  興辦教育是海外南安華僑回報故土的一個傳統。從20世紀30年代創辦國專小學、光前學村的李光前,到耄耋之年仍掛心學校發展的陳水俊,捐建170多座教學樓的呂振萬,再到如今接力傳承的華僑先賢后輩,這個傳統薪火相傳了近一個世紀。

李光前

陳水俊

呂振萬

  每當回到家鄉南安,行走於鵬峰中學的校園,漫步於詩山鵬峰村的村路,新加坡僑親陳奕福總會思考,「身為後代,我們該如何傳承華僑先輩愛鄉精神?」


  「先輩們勵精圖治、珠玉在前,我輩唯在有生之年用行動踐行先輩們的奉獻精神,回饋桑梓,無愧於『南安』二字。」在陳奕福等華僑後代看來,先賢用言傳身教詮釋何謂國、何謂家。而緬懷,是為了更好地傳承,代代相傳、生生不息。受陳水俊興教辦學的理念和海外華人華僑戀祖愛鄉情結的影響,多年來,陳奕福深耕公益慈善事業,尤其是家鄉教育事業。「華僑精神要在我們手中一個個傳承下去,歷久彌新。」


  教育發展起來了,家鄉的經濟也要跟著邁起步伐,這是眾多海外僑親共同的心聲。


  身在異域,忘不了養育他的祖國大陸。20世紀50年代,事業初步成功的呂振萬沒有忘記對岸的大陸正處於西方國家的封鎖之中,殷殷報國愛鄉之心使他迫切想回家鄉投資,通過多種途徑大膽地同大陸進行貿易往來,大大地緩解了大陸物資匱乏的局面。呂振萬也成為當時為數不多的同大陸有貿易關係的華商之一。中國改革開放之初,呂振萬先生更是把投資發展實業轉向國內,投入祖國的建設事業,推動南益集團在祖國發展壯大。大筆資金投入大陸,這對當時持觀望態度的外商看來,需要很大的魄力。


南星中學呂振萬樓


  僑鄉南安,春意正濃。觸摸南安經濟發展的脈搏,我們不難發現,正是在呂振萬等僑領的帶動影響下,一批批海外僑領、實業家紛紛返鄉考察,海外投資南安漸入高潮,成為南安經濟社會發展經濟騰飛的有力引擎。新時代弘揚和傳承南安華僑的愛鄉精神,就是要把個人發展與新南安發展融為一體,用實際行動多說好話、點贊南安,多做好事、給力南安,多出好題、建言南安,多施好策、親清南安,凝聚起新時代南安高質量發展的強大正能量。


能拼善贏

書寫艱苦創業的壯麗詩篇


  每一位知名華僑的背後,都是一部盪氣迴腸的創業史。南安華僑憑藉著艱苦奮鬥、能拼善贏的創業精神,創造出無數驕人業績。


  一如僑界楷模李光前,創業之初,低價購入不被看好的膠園,高價賣出,由此創辦了自己的第一家企業——南益橡膠公司。全憑運氣嗎?不,是他的膽魄過人和精準眼光。


  隨後的經歷更是充分證明了這一點。李光前抓住時機,開展多種經營,除經營橡膠製造、種植、運送膠片和膠液外,還進行黃梨的種植與生產。到20世紀30年代末,他已是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地家喻戶曉的橡膠與黃梨大王。他沒有滿足於此,跨行業進軍金融業,憑著敏銳的眼光和精明的頭腦,華僑銀行業務得到空前的發展。除此之外,李光前還先後經營了油廠、彩色印刷廠、火具廠、木材廠、南益餅乾廠、東方人壽保險有限公司等,涉足行業之多、範圍之廣,讓李光前成為當時東南亞首屈一指的富豪。

李光前先生的故鄉,南安梅山,因光前學村的建設而逐步繁榮。

  深受李光前的栽培和影響,同出南安梅山的李引桐也闖出了一番事業。在戰亂的背景下,李引桐將自己的事業夢和愛國夢結合起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反華勢力用政治壓迫、軍事干預、經濟封鎖等方式來對中國進行遏制。當時,天然橡膠價格作為特種軍需物資,成為帝國主義用於限制中國的重要原料。李引桐將自己的安危置之度外,一方面利用從事橡膠進出口業務的方便,通過各種渠道,將最急需的物資,如橡膠、醫藥、醫療器械等運回中國;另一方面,秘密將橡膠樹種運回中國,並在海南島試種成功,建立起中國第一個橡膠種植基地。因貢獻突出,李引桐不僅被後人尊稱為中國「橡膠之父」,還獲得「共和國功臣」等榮譽稱號。


李引桐

  華僑華人,同續一根血脈;創新創業,共圓一個夢想。新時代深入學習、弘揚和傳承南安華僑的愛業精神,就是要把實現個人夢、事業夢與偉大復興中國夢結合起來,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使命擔當,立足南安當下實際,艱苦創業、接續奮鬥,腳踏實地、誠實守信,做新時代的奮鬥者、追夢人,為創造新時代南安發展新業績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勤儉節約

造就質樸無華的最美底色


  悠悠故鄉情,拳拳赤子心。在南安華僑身上,我們還看到了難以磨滅的最美底色——崇儉。他們雖然在事業上取得巨大成就,卻延續尚儉戒奢、勤儉節約的優良傳統,這種精神值得我們學習、弘揚和傳承。


  和捐贈億萬家財做公益的氣概形成巨大反差的是,黃仲咸個人生活卻十分儉樸。有一個廣為人知的故事是黃仲鹹的八十大壽花了80元錢操辦——閩南人很重視八十大壽,但是黃仲咸擺擺手說不要浪費,沒有任何操辦的意思,最後基金會工作人員湊了80元買了生日蛋糕,黃仲鹹的八十大壽才算有了點生日氣氛。

黃仲咸

  黃仲鹹的節儉還體現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他在廈門安家的臥室大小不過10平方米,一床一桌一櫃,牆上安裝著壁扇,沒有其他家具,夏天一到,熱得滿身大汗;他平時穿的衣服大多是從地攤上淘來的,一件衣服穿了10多年也捨不得換新的;腳上經常穿的是一雙10多元的粗布鞋,手上戴的是一雙幾毛錢的勞動手套,用破了也捨不得扔,縫縫補補繼續用……


  無論什麼開支,他都會說「哎,這筆錢要是省下來,就又可以救助多少個孩子上學了。」大概是心中牽掛太大,縱一分一毫亦感覺浪費不起。


  捐資和基金會公益捐贈累計6億多元;獨資捐建和出資助建的學校、醫院樓宇及公益性建築等有80多個項目,總建築面積達17萬多平方米……每一個龐大數字的背後,離不開黃仲咸尚儉戒奢、勤儉節約的性格。

  還有一位華僑先賢,他不是最富有的僑商,卻致力於公益30多年,為家鄉社會公益事業捐資3200多萬元,他就是南安僑領洪天紫。「他對自己很節儉,穿著樸素,最愛吃家鄉的地瓜和鹹菜。」寶蓮中學副校長蔡志松說,洪天紫對社會慷慨,對自己卻近乎苛刻。

洪天紫

  在印尼,洪天紫住的是工人宿舍,後來經濟情況改善,依然睡著木板所搭的簡易床鋪;他生日壽宴不大操大辦,省下20萬元捐給杏光小學;在杏鋪村的故居不是時興的洋房,而是簡樸的古厝平屋。20世紀80年代初,他的親友勸其興建房屋,以顯示家族榮耀,他卻答道「夠住就好」。至今,洪天紫在家鄉沒有留下任何一幢真正完全屬於他自己及其後人的房子,每次回鄉大多住在他資助其大哥所建的房子。只因在洪天紫看來,唯有先興學,提高文化水平,才能從根本上改變家鄉的面貌,家族的後代更要自力更生。


  無論是「80元過大壽」的黃仲咸先生,還是睡簡易木板床鋪的僑親洪天紫,南安華僑先賢勤儉節約,造就質樸無華的性格,把大愛化作風花雪雨,用慈善的實際行動澆灌養育了祖國和家鄉的花朵。在新時代弘揚和傳承南安華僑的愛儉精神,就是要大力弘揚中華民族勤儉節約的優秀傳統,從我做起,從身邊小事做起,弘揚好家風,傳承好家教,建設好家庭,培育積極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使厲行節約、反對浪費在全社會蔚然成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