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637年,晉惠公病死,公子圉即位,是為晉懷公。懷公即位,變本加厲,執殺老臣,民心向背,反對聲浪如排山倒海;晉大夫欒枝、郤縠聯合秦穆公,以為內應,策劃迎重耳返國。
於是,秦發兵護送公子重耳返回晉國,晉國的令狐、桑泉、臼衰三邑響應並降。
重耳此時的身份已不同於往昔。今日的他,已是一位見多識廣的「明日之星」。
狐偃——「舊人」的擔憂
重耳一行人浩浩蕩蕩地來到了黃河邊,每個人都懷著苦盡甘來的喜悅。這時,工於心計的狐偃展現了高度的智慧:他為了測試重耳是否有「過河拆橋」之心,以退為進,退璧求隱歸去,並且逼重耳立下了一番誓詞。
狐偃曰:「臣負羈紲從君巡於天下,臣之罪甚多矣,臣猶知之,而況君乎?請由此亡。」
狐偃陳述歷年往事,道儘自己的罪狀,其用意是希望重耳莫忘當年共患難之情。練達的重耳立刻明白,並發誓說:「所不與舅氏同心者,有如白水!」
他說著堅定的誓言,並且投璧入河,請河神鑒之。渡河之後,長驅直入,包圍令狐,進入桑泉,攻取臼衰,終入曲沃,於武公廟中朝見群臣,並在高粱殺死晉懷公。
晉文公與狐偃劇照
《韓非子》對重耳和狐偃之間的對話,又有更精彩的描述:
重耳返國後就拋棄了舊家具,把長年奔波流亡、皮膚粗糙黝黑、臉色不好的舊部下排斥在後頭。狐偃也是「舊人」,看到重耳這種「除舊布新」、不念舊情的做法,不禁悲從中來,忍不住哭了出來。
「不勝其哀,故哭……再拜而辭……」
最終,重耳發誓「盟於河」,及時化解了狐偃心中的疑慮。
這些事例,都說明狐偃老謀深算、用心良苦,更突顯出狐偃與重耳患難與共、禍福相戚的人生哲學。
狐偃窮其一生,隨從文公流亡十九年,兩人不僅是親戚,更亦師亦友;此種革命情感,誠屬難得。
狐偃無非是希望日後文公能時來運轉、登上君位,眾人也好共享成功果實。所以在入國前夕,要文公莫忘當年的功勞,更要文公保證不追究流亡期間的行為,以免回國後受到懲罰。
晉文公劇照
晉文公也及時表白心跡,「沉璧以質」,上告於天,下視河伯。
自古以來伴君如伴虎,能共患難不見得能同享福,由此可見文公處事之圓融、態度之誠摯、胸襟之開闊。
寺人披——反覆、機靈的小人
晉文公入國之初,雖「晉人多附焉」,但國內尚未十分安定。
晉惠公舊臣呂省、郤芮雖受秦國召諭而降服,但仍畏懼文公的逼害,因而伺機圖謀興亂。二人焚燒公宮,準備行刺重耳。
重耳事先得到了寺人披的密告。寺人披是反覆但機靈的小人,曾兩次奉命追殺文公,所以文公藉故不見他,「公使讓之」;並說「夫袪猶在,女其行乎!」道出心中的怨怒,追述往事,告其離去,不予接見。
然而,寺人披卻說出了一番大道理,他一方面怪文公不懂君道,另一方面又故作神秘、欲言又止地暗示文公「危在旦夕」,更以「君命無二」為自己辯護。
晉文公劇照
寺人披終使晉文公捐棄舊怨,而「公見之,以難告。」文公也因此逃過了劫難。由此可見晉文公在危急時刻仍善於審時度勢,更有擇善改過、容人的雅量,而這正是他能得國的關鍵。
豎頭須——以諷刺打動君心
晉文公入國之初,仍有不願降服的人,如上述呂省、郤芮;以及在重耳流亡時得罪於他的小人物,寺人披、豎頭須等。
這些人因重耳返國而人人自危,或尋找適當時機再倒向重耳,如寺人披;或圖謀叛亂的,如呂、郤等。關於豎頭須之事,見於《左傳·僖公二十四年》。
豎頭須是負責保管財物的小人物,但偷了財物,害得重耳在流亡途中身無分文、無糧可吃、飢餓難耐,只得向人乞討。
晉文公返國後,豎頭須聲稱他的錢都用在設法幫文公回國上,然而文公並不想見他,推託說自己正在洗頭,而拒絕接見。
晉文公劇照
豎頭須此時展現出他機靈的一面。他先指責文公的不是,「沐則心覆,心覆則圖反」;再諷刺文公,並責之以大義——國家有難時,國內居者是後盾,亦功不可沒;更進而說「國君而仇匹夫,懼者其眾矣。」刺中文公的軟肋,終於打動了文公的心。
於是,晉文公再次展現出了恢宏的氣度——「公遽見之。」
介之推——未必志節高潔?
寺人披和豎頭須是留居國內的小人物,本來文公對他們並不重視,經二人的據理力爭及辯辭,文公方知自己的目光淺短,及時醒悟從而接見,而躲過了一場災難。
可見,晉文公是一個深知權變、改過向善、從善如流的智者。然而,他即位後,卻遺漏了介之推的封賞,造成了莫大遺憾。
「晉侯賞從亡者,介之推不言祿,祿亦弗及……晉侯求之不獲,以綿上為之田。」——《左傳》
介之推諷刺那些「以為己功」、爭祿言祿的「二三子」;他不齒與他們為伍,認為「下義其罪,上賞其奸,上下相蒙,難與處矣。」所以不食其糧,並和母親一起隱居而死,對文公的行為表示了無聲的抗議。
《左傳》
晉文公求之不獲,遂封綿上為之祭田,並說「以志吾過,且旌善人。」這一亡羊補牢的做法,終讓此憾事稍獲補救。
《史記晉世家》也記載了介之推的事。晉文公為了要平息「王子帶之亂」,所以疏忽了介之推的賞賜,從者也用「龍欲上天,五蛇為輔」來比喻文公與從者的關係,從而點醒了文公。
此事錯在文公,他有改過之心,遍尋介之推不著,仍賜以綿上之田以表揚其善行。
後代小說、神話所記載的介之推的故事非常豐富,對他的評價亦有不同的看法。
如《東萊左氏博議》認為介之推責怪諸臣之貪功,恨怨自己不得祿位,攻擊他人得賞,未必是志節高潔,而是思想偏激。
呂祖謙畫像
呂祖謙批評介之推是借公理以逞私怨,並批評他沽名釣譽,相較於那些爭奪名利的人不見得高明。
呂祖謙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手法,數說介之推的罪名。雖言辭犀利,咄咄逼人,卻也不無道理。
結語
「水激則旱,矢激則遠」,從以上晉文公歸國之後處理的瑣事,可以看出他冷靜練達的手段,更顯出其睿智權變,氣度非凡,隨機應變,不固守成規。
晉文公經過十九年的流亡生涯,積累了十分豐富的經驗,這些都是他得以稱霸春秋的最大資產。
憂患興國,「能忍恥者安,能忍辱者存」,晉文公遭驪姬之禍,因飽嘗顛沛流離之苦,而識透人情冷暖。
在這十九年中,他有機會考察各國,從宋、楚爭霸中了解到各國的真實力量,分析出了列國間的相對關係。這些都成為他入國後制定治國政策的重要借鑑,為他稱霸諸侯,打下了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