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一個有意思的現象。
在即將到來的春節檔,合家歡電影是主流訴求。
它們可以是上天遁地的動作爽片,可以是家國情懷的主旋律大片;
可以是構建奇觀的奇/科幻類型片,也可以是風格各異的喜劇電影......
發現沒,當我們在春節與全家人相聚電影院,都在觀看遙遠的、陌生的、他者的故事。
所謂的合家歡電影卻很少和「家」有什麼關係。
今年的春節檔,沒想到是徐崢想要率先填補這一空缺。
搶先看過《囧媽》首站路演的小十君,覺出了徐崢想要深耕情感深度的創作轉型。
一個家,逃不過男人和女人,婚姻和親子。
反映在這部電影里,就是徐崢和兩個女人的戰爭。
一方面,徐伊萬(徐崢 飾)和張璐(袁泉 飾)似乎走到了婚姻的盡頭,從前的創業夫妻變成了商業對手;
另一方面,和媽媽(黃梅瑩 飾)也是缺乏溝通、見面就吵的緊張關係。
故事雙線進行,一邊是夫妻之間的商戰,另一邊是母子之間的同行——
本要飛美國找張璐的徐伊萬,被意外困在了他媽去俄羅斯旅遊的K3火車上。
而商戰和同行背後,本質上是徐崢所要展示和剖析的,中國式親子關係和婚姻關係。
親子關係的主線雖然發生在空間狹小的火車上,但是可看性並不會因此減損。
試想一下,把一個中年男人和他媽困在火車上六天六夜,根本是「災難片」的設定。
人物矛盾和衝突少不了。
黃梅瑩飾演的媽媽,是典型的控制型母愛。
明明都讓兒子吃了一整盒紅燒肉,臨了最後一塊,不給吃了。
常人無法理解的操作背後,當媽的卻自有道理:
喂你美食是對你好,預防你不得脂肪肝,更是替你著想。
即使小到一塊肉,也有著充滿愛意的控制在裡頭。
她懂生活、有情趣,會給兒子無微不至的關照。
但同時,她又會以愛為名試圖掌控兒子的一切。
小到進食喝水,大到結婚生孩子。
有理沒理一句「我是你媽」,就像唐僧的緊箍咒,讓孫悟空難受得百爪撓心。
面對母愛,相信很多人都有這樣「累覺不愛」的時刻。
就如2019年的現象劇《小歡喜》里,被愛得喘不過氣來的英子那樣。
片中的徐伊萬,也喊出了跟英子相似的話:我要逃離。
當然無論是對於火車的物理空間,還是母子的心理空間,徐伊萬都實現不了這種逃離。
於是矛盾只能在過近的距離中,最終爆發。
控制型母愛聽來總是令人窒息,但作為合家歡電影,徐崢自有一種分寸感。
媽媽一角,被安放在黃梅瑩傲嬌可愛一上海阿姨的人物塑造上。
讓母子之間的對峙多了一絲撒嬌,少了一絲虐心。
被突出的,是人物行為和思考方式所引發的共鳴。
影片中徐伊萬重複過三次:「媽媽你究竟有沒有在聽我說話?」
她自顧自地對你好,全然不管你的意見。
溝通是如何消失的?從其中一方從不傾聽另一方的聲音開始。
中國式親子關係就是,父母有著居高臨下的權力,而愛又有著道德上的天然優越性。
「對你好」不僅合情合理,而且必須被接受。
他們對你施加愛,本質上也是在施加一種權力,只不過當事人渾然不知。
婚姻中也是如此。
《囧媽》里,親子線與婚姻線形成了一組對照。
家中張璐對徐伊萬說的一番話,在火車上,被徐伊萬拿來對付自己的母親。
兩條關係線中存在著相似的矛盾——控制和改造。
正是從災難般的母子相處旅途中,徐伊萬得以反思自己的婚姻。
原來自己在親密關係里,不知不覺地也充當了和母親一樣的人——以愛為藉口來控制和改造別人。
藉助親子關係的主線和婚姻關係的輔線,影片重申了一種價值觀:
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我們應該彼此尊重和包容。
這在關係過分捆綁的中國式家庭里,並不容易做到。
值得一提的是,婆媳之間的兩代女性婚姻,同時也是一組對照。
它們折射出不同時代下,女性的不同價值選擇:
上一代女性可以為了孩子活一生,而現代女性選擇為自己活一生。
電影沒有強行讓袁泉修補關係、回到家庭,是一個很大的觀念進步。
當然了,《囧媽》本質上是一個喜劇片。
情感關係的探討之外,最大的看點仍然是它的娛樂屬性。
在以北方方言、小人物逆襲為特色的喜劇電影潮流中,來自上海的徐崢有著自成一派的喜劇風格。
中產精神危機是他永遠的主題。
在狀況百出的冒險之旅中,身心俱疲的中年男人終於正視問題,並完成內心創傷的修補。
與粗礪接地氣的北方喜劇相比,徐崢的創作面向,更加都市化、精緻化。
更專注於都市人的精神層面的痛苦。
他的故事發生在小人物逆襲成功之後,依然要面對的一聲嘆息:
情感價值的缺失或是理想主義的消逝。
這個內核,在當下只會有越來越廣泛的受眾。
同時在笑點的設置上,徐崢並不依賴段子和語言梗。
而是動作、表演和情節設計。
諸如《泰囧》里讓人捧腹不禁的黃渤翻柵欄、徐崢被「洗腦」:
還有這次《囧媽》里,郭京飛的「鬥雞眼」、徐崢的交叉腿......
在有效情節里安排符合場景的意外動作,才是更加符合電影表達方式的幽默。
而非將語言類節目,在電影中進行搬演。
這也是徐崢喜劇有別於許多爆笑喜劇,擁有更加自然耐看的笑點的原因。
徐崢喜劇的另一特點,是擅長類型融合。
小故事呈現出大片感。
無論是前半程在火車上的狹小空間,還是後半程走進俄羅斯的冰天雪地。
大小開合、海陸空,都有豐富的動作設計來保證娛樂觀賞性。
火車上除了母子衝突,還順帶觀察了眾生百態;
俄羅斯除了夕陽紅追夢之旅,還有意想不到的驚嚇和驚喜。
家庭主題下延展出火車動作、森林冒險、異域風情等類型元素。
尤其此次來到俄羅斯站,戰鬥民族最生猛的元素都以意料不到的方式出現了(儘管開腦洞猜,彩蛋有驚喜)。
而安德烈·塔可夫斯基和蘇聯歌曲,又給電影增添了一絲文藝情懷。
電影的尾聲中,是藝術,讓徐伊萬和觀眾,重新認識了一次媽媽。
生活中嘮叨煩人的控制狂,在舞台上恢復了奪目的光彩。
它最觸動我的地方在於,此刻,它終於將這個女人從媽媽的角色里解放了出來。
因為人不僅僅是各種社會角色,更是他/她自己。
我們需要的不是在親人身上找存在感,而是要釋放自己的光芒,找尋自己的價值。
表演上 ,老戲骨黃梅瑩貢獻了不俗的演技。
既能適應徐崢的喜劇節奏,也能掌控細膩的感情戲,並成功撐起了全片最重要的高光時刻。
而在《我不是藥神》之後,徐崢更能從容應對感情戲,敢於暴露自己的脆弱。
他對袁泉的兩場告白,即使沒有面對面的互動,卻有著不動聲色的淚點。
其他特邀主演、客串嘉賓里,也不乏有驚喜和感動。
正如徐崢所說,中國人最重視親情人倫,卻很少去拍家庭電影。
因為裡面說不清楚的東西太多了。
說不清楚,是因為平時不願意說,於是表面祥和的家庭往往內里暗流涌動。
藉由春節這個全家團圓的特殊時刻,徐崢用一部有笑有淚的合家歡電影,讓觀眾去審視家庭中最重要的親子關係和婚姻關係,並最終引導大家走向溝通和理解。
我認為還是很有意義和價值的。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