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南章丘這兩戶人家不得了,有官賜鹽務並御賜姻緣聯姻,看啥情況

2019-09-17     飄零章丘行

圖文/鄭中運

章丘相公莊道流村鄭家大院一直流傳著皇封武功將軍鄭紹甲恩賜鹽務姻緣的故事。據鄭氏家族十九世孫,從相公糧所退休現已八十多歲的鄭中名講,清乾隆年間,鄭紹甲的曾祖父鄭文玉,因獻寶、並給老太后看好了眼疾,被老太后收為義子,與乾隆帝結為金蘭之好,被賞賜了半朝鑾駕和山東大部分鹽務。

到了同治年間,也就是在鄭紹甲這個年代,鄭家省府鹽務已是風生水起,十分興旺。但在章丘地界上,與章丘史家鹽務常有生意上的摩擦,兩家為此鬧得很不愉快。說起章丘史家鹽務,也是不得了,是史家祖上有一婦人告御狀,和乾隆帝之母結為乾姊妹,被老太后賞賜了章丘鹽務,而且是專營,被稱為「鐵鹽務」。

鄭紹甲老宅大門

鄭家省府鹽務和章丘史家鹽務都是皇家賜予,還都是官鹽。因此,這種生意上的摩擦皇家是不願意看到的。當時,同治皇帝為了緩合兩家矛盾,就把史家名門閨秀千斤大小姐,賜婚嫁給了武功將軍鄭紹甲為妻。同治十年,同治皇帝一天下了三道聖旨,授游擊銜加二級鄭紹甲為從二品武功將軍,贈、封鄭紹甲之妻于氏、史氏為從二品誥命夫人。

聖旨中的意思就是于氏,史氏都出自名門,是大家閨秀,知書達禮,品質優秀,文靜賢淑,嫁給官宦世家,夫妻同心同德,為國分擔責任,特贈、封為誥命夫人。賞官爵、官服、禮服,讓美德傳頌下一代。

清朝聖旨用詞,頗為嚴謹,對大臣的封賞,在職為授,在世為封,去世後為贈。聖旨中贈、封爾為夫人一詞,就看出鄭紹甲原配妻子于氏己經去世。這樣,實際上史氏己成為鄭紹甲武功將軍府的主人了。鄭、史兩家按照皇家旨意,結為秦晉之好,成了親家,在當時傳為一段佳話,這個故事也就代代流傳下來。

筆者在續修鄭氏族譜三支時,從搜集的資料中發現了鄭紹甲後人的一份議單,議單上寫到,立議單長支,次支,三支鄭際泰,鄭際和,鄭際榮因先叔子元去世後,五嬸母同九弟際時來省眼同親友清算曆年帳目,……。議單中的先叔子元,即鄭紹甲,子元,是他的號。五嬸母,即鄭紹甲之妻史氏。鄭紹甲在鄭氏家族是十五世,紹字輩,大排行為老五,人們習慣稱為老五,因此,稱史氏就是五嬸了。立議單之人都是際子輩,為鄭氏家族十六世,比紹字輩小了一輩。

從這份議單中可以看出,寫這份議單時,鄭紹甲已經去世,史氏也己經年邁,為了生計,從省府鹽務的寧陽、平原地區的鹽引中提取不等量的資金,而維持家族的生活開支。見證人應該是家族的親友,其中就有史受璋的名字。史受璋這個人是不是棗園街道史家村的史家呢?如果是,就印證了武功將軍鄭紹甲的鹽務姻緣這一說詞。

帶著這一想法,日前筆者和族弟、鄭紹甲之玄孫鄭中昌等一行三人,驅車前去史家村一探究竟。史家村隸屬棗園街道辦事處,從相公莊街道出發,沿平普路西行三十多里,在路北有座高大的牌坊,上寫史家村。穿過牌坊,我們來到了村委會,村委會一旁的廣場上,豎立著一塊公示牌,上寫著史家鹽務的歷史,格外醒目。

村幹部史守乾熱情接待了我們,說明來意後,他把我們領到了史振華家裡。史振華中等偏上個頭,雖已七十六歲,耳不龍,眼不花,精神飽滿,思路清晰,他負責翻印了史氏宗譜,對史氏宗譜了如指掌。他和老伴住在廣場旁邊的一座小四合院裡,家中擺設整齊,潔凈亮堂,看上去居住十分舒適。

寒暄一番說明來意,史振華便拿出珍藏的史氏宗譜,細心翻閱,在宗譜十六世一欄中,果然發現了史受璋的名子,宗譜上並註明史受璋為候選都尉,還是有功名之人。在清朝,候選都尉是正四品武官,在場人員看到史受璋的名子都為之一振,喜悅心情油然而生,心想,果不虛此行。

中昌更是心情激動,他提議合影留念。在這裡我們看到,鄭氏家族際字輩和史氏家族受字輩都是十六世。據史振華講,棗園史氏家族是在洪武七年,公元一三七五年由冀州直隸棗強遷來章丘,道流村鄭氏家族也是在明洪武二年,公元一三六九年由河北直隸棗強遷來相公莊,又有六世鄭朋由相公莊遷往道流村,因此,這一點還是吻合的。由此,也推算出史氏應該是十五世,比史受璋大了一輩。

史氏宗譜上的史受璋和鄭氏家族議單上的史受璋同是一人,這毫無疑問,也就是說寫議單時,候選都尉史受璋作為史氏娘家人見證了議單全過程。而史氏作為鄭氏家族的長者,允議了這張議單。這張議單,證實了鄭紹甲的鹽務姻緣之說,證實了鄭氏家族和棗園史氏家族的聯煙關係。議單中的山東寧陽鹽引和平原鹽引一詞,更加證實了鄭氏家族的省府鹽務之說。

據鄭中名回憶說,鄭氏家族的省府鹽務在濟南濼源大街的辦公地方好像叫東綱公所,據說,棗園史氏家族的史溫卿曾在濟南省府鹽務辦事處任過襄理一職呢,這還有待考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n8cxRG0BJleJMoPMUtS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