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帶過孩子的寶媽都知道,寶寶長到半歲以後,隨著與生俱來的抗體消失,體內的抵抗力會逐漸下降,再加之病毒和細菌的侵擾,導致寶寶特別容易生病,其中,最常見的便是感冒發燒現象。
然而,事情常常出現例外,經驗也並不總是正確的。
有的寶寶第一次生病,出現的病症往往不是發燒,而是患上「幼兒急疹」等其他疾病,這種可能性極大,要引起新手父母的注意。
洋洋就有這樣的經歷,她女兒在半歲時,一天在夜裡突然發起高燒,甚至燒到39℃,她以為是感冒引起的,由於擔心造成不良後果,不得不連夜送往醫院治療。
醫生一看診斷為「幼兒急疹」,在開了一些藥後,就讓母女回家休息,洋洋心裡比較疑惑,覺得這個結論有些草率。
果然,吃藥3天以後,女兒的高燒在不知不覺中退去,體溫很快恢復正常,臉上和皮膚上長出一片紅疹,又過了幾天,這些紅疹竟然全部消失,讓洋洋暗自慶幸。
不少寶寶在發燒後,容易被父母誤認為是感冒,在網上,不少寶媽都曾分享過這種情況。
據《育兒百科》介紹,在半歲左右的寶寶,如果之前沒有發熱病史,一旦體溫出現高熱反應,醫生首先會做出「幼兒急疹」的判斷,而不會認為是感冒,這是具有科學性的。
「幼兒急疹」有哪些特點呢?怎樣才能與感冒相區別呢?
這種疾病又叫「嬰兒玫瑰疹」,因皮膚上出現紅色的疹斑而得名。如果寶寶患上「幼兒急疹」,最開始會出現發燒的症狀,與感冒極為相似,但仔細觀察,就會發現與普通感冒的不同之處。
兩者明顯的特徵主要表現在:
- 1、多發生於6-24個月時,以6-12個月最為常見。
- 2、發燒現象非常突然,且是第一次。
- 3、體溫突然上升,有的可達38-40℃。
- 4、發燒症狀比較明顯,但不會出現感冒特有的咳嗽、流涕現象。
- 5、持續時間多為3-4天,之後體溫在24小時恢復正常。
- 6、退燒之後,臉部、前胸和後背出現紅疹,一般在2-3天後自動消退,既不留下痕跡,也不會傳染。
由於發病時,寶寶的體溫很高,往往讓父母焦急萬分。但這種病看似來勢洶洶,其實並不可怕,它不需要採用特別的治療手段,因而是一隻名符其實的「紙老虎」,只要對症下藥,很快就會治癒,對父母來說,這更像是一場心理考驗。
因此,父母有必要掌握「幼兒急疹」的發病特點、規律,避免患病後出現恐慌心理,讓自己能冷靜和理性地面對。
一旦寶寶患上「幼兒急疹」,父母應該怎麼應對呢?
不慌不忙,沉著應對
發現寶寶患病後,父母不要驚慌失措,也不要急於送醫,這會耽誤治療的時間。即使送醫也是先做檢查,確認患上「幼兒急疹」後,醫生多半會給出觀察降溫的建議,等待出疹的時間,除此之外,別無其他。
量好體溫,並做好記錄
有寶寶的家庭,最好常備一個溫度計,一旦寶寶生病,隨時可以測量體溫。
可以每隔1-2小時測一次,然後詳細地記錄好測量的時間、溫度和給藥情況,有了一個明確的清單,就不會錯過下次測量的時間,既能直接觀察體溫變化情況,還能讓醫生對相關信息一目了然。
果斷出手,正確降溫
知道寶寶的體溫以後,可以採取正確的方式降溫。有經驗的父母明白,在發燒的情況下,只要不超過38.5℃,一般都會採用物理降溫,一旦超過這個「門檻」,就要根據醫生的建議,用退燒藥降溫。
但是,38.5℃並不是一成不變的,有的寶寶會因為高熱出現驚厥現象,那就需要提前服用退燒藥,以避免驚厥現象再次發生。
常用的物理降溫方法有:在額頭貼退熱貼、減少衣被、降低室溫、洗溫水澡等。
在此,必須提醒兩件事:在寶寶發燒時,千萬不要採取「捂」的方法,這可能導致身體脫水,從而出現另一種危險。
同時,退熱貼不能真正退燒,它只是一種物理降溫的方式,不能用它來代替退燒藥的作用,對於沒有經驗的父母需要謹記。
多喝熱水,保持飲食清淡
寶寶生病之後,由於受腸胃的影響,食慾相對變差。在此期間,不能吃油膩的食物,最好喝清淡的稀粥,如果孩子不想吃飯,千萬不要強迫。
同時,適當地多喝開水,以加速身體的新陳代謝,這樣既可以防止脫水,還能儘快使身體退燒降溫,可謂是一舉兩得。有的寶寶不喜歡喝水,這種習慣不好,要想辦法讓他改變。
注意休息,遠離公共場合
與成年人一樣,不管寶寶是否有精神,都要多注意休息,玩耍的時間儘量不要太長,這會消耗過多的體力,不利於身體恢復。
同時,由於寶寶生病後抵抗力較弱,因此,要少帶寶寶去人口密集的場所,即便是到醫院治療,也要避開人多的時間和地點,最好在人少的地方等待。
這樣既能預防病情加重,又能避免交叉感染,對病情的好轉很有幫助。
儘管患上「幼兒急疹」是不幸的,但通過護理和治療,待紅疹退去後,孩子身體的抵抗力將成倍提升。從這個角度看,又未嘗不是一件好事,只要做好相應的護理,對其身體沒有太大的影響。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n4RtcXkBAxbFhpvDx_GZ.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