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屯制,是一種兵農合一、寓兵於農的國有土地制,一般實行了建國初期。在三國時代,曹魏就在北方大規模進行屯田。北魏時期,鑒於北方戰亂已久,經濟破壞嚴重,於是推行了府兵制,也是一種軍屯制。而明朝初期,朱元璋為了解決軍隊的糧食供應問題,便推行了軍屯制。軍屯制在明朝農業中占據了重要的作用,不僅增加了國家財政收入,也推動了雲貴地區的經濟開發和「改土歸流」。然而,這種軍屯是建立在對軍籍戶口百姓的殘酷剝削之上的,最終也不得不走向衰落。
在元末農民戰爭的浪潮中,全國農業遭到了巨大的破壞。加上當時的黃河、淮河等泛濫,出現了「淮甸沃壤,盡為蕭疏」,「百里無幾家,但見風塵起」的慘澹局面。在這樣的條件下,起兵東南的朱元璋部隊會隨著規模的不斷擴大而面臨更大的糧食問題。為此,命令部隊就行屯田。實踐證明,朱元璋的屯田政策是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的。1357年,朱元璋命令吳良、吳楨兄弟守江陰,他們「大開屯田,均徭省賦。在境十年,封疆宴然」;和州總制郭景祥「廣屯田,練士卒」所,使得軍隊「威望肅然」。隨後,屯田開始推廣。1358年,命令康茂才為營田使。1360年,派遣章溢為營田司僉事,視察江東兩淮的營田冊。1363年,命令軍隊屯田積穀。而康茂才的部隊得到了15000 余石糧食,成績斐然。
朱元璋
在東南地區的屯田政策得到了巨大的成功,給與了朱元璋很大的信心。他說「吾京師養兵百萬,要令不費百姓一粒米」。建國之後,朱元璋就在全國大規模推行屯田,命令「天下衛所,分兵屯種」。他將全國軍隊分為17個都司,每個都司下設若干個衛,每個衛有5600人。而這些衛所不僅承擔著地方的軍事防禦指責,還必須要進行屯田。衛所的軍隊,三分守城,七分屯種。為了加強對軍屯的管理,朱元璋制定了嚴格的戶籍管理制度。民初的戶籍中就有軍籍一類,軍籍戶口就必須世襲為軍戶,除籍十分困難。
明代軍屯遺址:貴州本寨
除了軍屯之外,明朝建國後還實行了「民屯」和「商屯」。民屯就是在國家的組織下,將人口稠密地區的百姓遷徙到地廣人稀的地方,耕種國家的土地。國家提供生產工具、種子等,並免除一定時間的賦役。商屯,主要為了解決當地軍人和居民的和糧食和食鹽供應問題。國家以給予商人食鹽買賣權為條件,吸引商人在邊疆地區招募移民進行屯田。在明朝政策的推動下,形成了一些大規模的移民活動。如東南地區有「復徙江南民十四萬於鳳陽」,西南地區有「調北征南」和「調北填南」,使得大量的人口進入雲貴地區。
大槐樹
在明朝,屯田的規模十分龐大。《明史・兵志》說:「東自遼左,北抵宣大,西至甘肅,南盡滇蜀,極於交趾,中原則大河南北,在在興屯」。全國的屯田軍士達180餘萬人,軍屯數量為90多萬頃,占據全國耕地的十分之一左右。在邊疆地區,軍屯的比例就更高,如如果有100萬畝軍屯,占據全省耕地的60%以上;在嘉靖時期,貴州的軍籍戶口為14萬,占據貴州總人口的51%;《明會典》載陝西田土共計31萬頃,軍屯就占據了16萬頃。
在明朝前期,國家的財政來源主要依賴於農業,而軍屯則是其中最大的來源。明代永樂元年,全國稅糧為3100萬石,而軍田繳納的子粒就有2300萬餘石,軍屯田收入占全國稅糧的百分之七十多。在邊疆地區,軍田的重要性更為突出。明朝初期,全國擁有軍隊180萬,到了永樂年間,軍隊增加到了270萬。而當時全國人口為6000多萬,軍隊數量占據了人口的3%。如此多的軍隊,必然會需要大量的財政來供應,洪武后期,年需軍糧達3200餘萬石,而洪武后期的年賦入稅糧也不過3千餘萬石。而明朝的屯田則恰好解決了軍隊龐大的糧食供應問題。《明史・食貨志》說:「一軍之田,足贍一年之用」。
明代屯堡遺址:本寨
有了大規模的屯田,才能夠維持在全國範圍內數量巨大的軍隊。這也使得明朝避免出現宋朝時期積貧積弱的局面。明朝初期,不斷對蒙古、東北、西南、西北用兵,如果沒有龐大的地方軍隊,這是無法進行的。因此,明朝的屯田也為國家國防建設和邊疆地區的穩定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在遼東地區,屯田制度加速了遼東地區的開發,使得遼東地區成為了明朝羈縻整個東北的據點。在雲南,大規模的屯田,是明朝擊敗麓川土司叛亂的基礎;在西北,屯田制度使得明朝得以控制河西走廊,進而和西域、中亞取得交流。
黔國公沐英
除了對明朝的財政和軍事建設有重大的影響之外,軍田對邊疆地區的經濟開發也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在雲貴高原,原本是農業落後之地,許多地區保留著刀耕火種的經濟形態。在明朝推行了「調北征南」和「調北填南」之後,大量的移民進入西南地區,明朝一代,全國進入西南的移民數量達到了220萬,其中移民貴州的就占據了42萬。如此多的人口進入了西南,帶來先進的生產工具,先進的生產技術,加速了雲貴地區的經濟開發。在當時雲貴交通線路上,形成了「諸衛錯布於州縣,千屯遍列於原野」的景象。在貴州省西部,依然還有大量的明代屯堡,這裡的居民大多數都是明朝移民的後代,他們還保留著大量的明代古風。
明代的屯田還加速了西南地區的「改土歸流」。在雲貴地區,由於距離中原遙遠,古代中央政府一般都只能推行了羈縻的統治政策。經過長期的發達,雲貴地區形成了大大小小的土司,他們雖然表面臣服於中原,但實際上卻是地方的小王國,不利於國家的統一。而大規模實行了屯田後,使得大量的軍隊可以駐紮在雲貴,形成了大量的衛所,將各大土司牢牢控制。一旦機會成熟,國家就在西南進行「改土歸流」。在永樂年間,消滅了思州田氏,直接推動了貴州省的建立。而明朝後期,又消滅了播州楊氏、水東宋氏等土司,改土歸流的規模不斷擴大,使得西南地區和內地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上基本趨同。
明朝貴州
明朝的軍屯為國家財政和邊防建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但是這是建立在對軍籍戶口殘酷的剝削基礎之上的。軍屯出產的糧食,除了自食之外,還必須交納「屯田籽粒」。洪武年間規定,「人給田四十畝,歲征其半,餘存自食」,也就是軍戶的產量一半需要上交。而軍戶本身就一直處於服役的狀態,這使得國家對軍籍戶口的剝削是遠遠高於一般的民戶的。如果軍戶失去了土地,軍戶就要「包賠屯田籽粒」,在明朝中期,就有許多土地因為貧瘠而被荒廢,但是軍戶不得不「終身傭身以輸糧而不足者」。
屯堡地戲
在明朝中期,許多屯田被宦官占據,但是國家依然要讓屯軍交納屯田籽粒。如弘治年間「甘州屯田肥饒者,多為太監總兵等官占據,而官軍則含怨賠糧,衣食不足」。陝西榆林一帶「富豪者種無糧之地,貧弱者輸無地之糧」。各級屯官、將領、豪強也在不斷的搶奪屯地,私役屯軍耕種。如宣宗時,鎮守寧夏的陳懋「私役軍種田三千餘頃」,英宗時都指揮田禮「侵占屯地四千ー百二十七頃有奇,遞年不輸子粒」。明憲宗,大同一帶「膏腴土田無慮數十萬頃,悉為豪強占種,租稅不供」。
貴州雲山屯
剝削的慘重,屯田的侵奪,使得大量軍籍戶口不斷逃亡。明英宗時期,逃軍達到了120萬,占據當時軍隊的一半左右。軍戶的逃亡,必然導致大量的屯田荒廢。弘治年間,兵部尚書馬文升說:「不知始自何年,屯田政廢,冊藉無存」,「十去其五六,屯田有名無實」。軍屯荒廢,也導致依附於軍屯的商屯、民屯荒廢。在明朝中期的時候,就可以看到全國到處都有土地荒蕪的現象,這種現象不僅在榆林這樣的邊界,在南京也出現了「行數十里,俱是曠地。葭莽極目,不勝淒涼」的景象。
軍戶的逃亡,使得原來的屯兵制度名存實亡,因此從明朝中後期之後,就推行了募兵制。1449年,發生了土木堡之變,京軍覆沒。之後為了保衛京師,朝廷就大規模推行了募兵制。在明朝後期,戰鬥力較強的軍隊大多數都是募兵,如「戚家軍」,「俞家軍」、「李家軍」、「廣西狼兵」、「白杆兵」、「關寧鐵騎」等。募兵制的推行,是時代發展的必然。但是明朝的稅收主要來自於農業,募兵制推行必然會加大財政支出,給農民造成更大的負擔。因此,明朝後期,農民起義不斷,這和明朝軍屯制滅亡後的財政危機又很大的關係。
屯堡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