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茶溪谷,清幽的茶園散發著芬芳的氣息,讓人流連忘返;泰茶「良心谷」產業生態示範園,落日把泰皇菊染得金黃,好似油畫一般;寧陽彩山田園綜合體,蟲鳴陣陣,繁星點點,城裡的觀光客忘卻了喧囂,回歸了本真……
近年來,我市緊扣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主線,以產業振興為抓手,以片區打造為載體,積極探索具有泰安特色的鄉村振興之路,實現了鄉村振興的良好開局。如今,在泰安廣袤的土地上,一項項產業規劃振奮人心,一個個農業項目加速推進,一座座生態農莊煥發新顏。
打造示範片區
山溝溝有了「新氣象」
行車在岱嶽區九女峰示範片區蒼翠的樹木間,處處都是風景,隨處可見遊客,過去的窮鄉僻壤已變成了旅遊富地。
曾經的九女峰,交通閉塞、土地貧瘠,農業基礎差、農村底子薄、農民生活普遍不富裕,有省級貧困村3個、市級貧困村1個。如今,藉助「鄉村旅遊」的東風,該片區依託環山綠道、泰山茶溪谷、里峪村、芝峰葡萄酒莊園、泰山名藥基地、神龍大峽谷等景點和綠水青山生態資源,發展高端民宿和休閒旅遊,打響了「氧心谷」品牌,實現鄉村振興點的突破,昔日窮山村變成了遊客爭相打卡的「網紅村」。
今年33歲的王紀敏就是在這場「變革」中受益村民的之一。以前村裡人大多外出打工,平常很冷清,也就春節熱鬧熱鬧。自從村裡搞起了鄉村旅遊,來玩的人多了,水果不愁賣了,生活越來越好了。王紀敏家種植了50多棵黃金杏樹,年產量近1萬公斤,成熟期持續10天左右。此前,為了儘快銷售,只能低價賣給批發商,還要雇10餘人進行採摘,最後核算下來,收益很少。
現在不一樣了,村裡發展起了鄉村旅遊。每到杏成熟的季節,就會有大批遊客上山採摘,王紀敏家裡只要一個人就可以完成所有工作。去年8月份,她開始在村裡的咖啡屋上班,每個月還有2000元的收入,這樣一年下來,全家的年收入翻了兩番。
從「好看不好吃」的「綠水青山」變成了「好看又好吃」的「金山銀山」,九女峰片區的嬗變,是我市以示範片區打造推動鄉村振興的一個縮影。近年來,我市以打造示範片區為主線,認真謀劃探索,積極實踐破題,按照「試點先行、串點成線、連線成片」的工作思路,探索實施「1215」示範工程,擇優選定村級班子基礎好、集體經濟實力強、產業帶動優勢大的泰山區邱家店鎮、岱嶽區道朗鎮、新泰市羊流鎮、肥城市湖屯鎮等10個片區作為市級示範區、20個片區作為縣級示範區、100個村和500個點作為重點示範村、示範點,匯聚人財物力集中打造,宜農則農、宜商則商、宜游則游,做到「硬體+軟體」「優勢+特色」「全域+統籌」一起謀劃、一體推進,真正讓農村產業強起來、農村環境美起來、農民生活富起來。
為了突破項目發展瓶頸,九女峰示範區藉助生態優勢,與魯商集團和廣東客天下合作,引入工商資本的『活水』,帶動實現鄉村產業興旺,促進鄉村振興。
其實,在泰安引入工商資本為農業項目發展服務早已不是新鮮事,泰茶「良心谷」、惠美泰山百合園、友邦彩山綜合體等也都積極引導工商資本投入現代高效農業、田園綜合體等新型業態,將原來沒水、沒電、沒路的山嶺薄地,打造成了集種植、加工、旅遊於一體的田園綜合體,繪就了具有泰安品位、現代品質、田園品韻的多彩「富春山居圖」。
立足本土優勢
特色產業「煥生機」
走進泰茶「良心谷」產業生態示範園,依勢而建的茶園縱橫交錯、碧波浩蕩,淡淡的茶香四散瀰漫、沁人心脾,現代農業在這裡迸發出旺盛的活力。
泰山獨特的地理環境和歷史文化,滋養了形美色綠、香高味醇的泰山茶。近年來,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下,泰山茶品牌知名度越來越高,泰山茶產業從規模化種植到龍頭企業培植,已經成為促進農業、農村發展和農民增收致富的重要產業。今年以來,泰山茶新發展3000畝,總面積達到4.98萬畝,干茶產量增加100噸,產值增加0.8億元,達到8.1億元,種植加工企業70多家。
我市堅持綠色發展導向,圍繞泰山茶、泰山板栗、肥城桃、東平湖水產品等10個特色優勢產業,深入推進「省級農產品質量安全市」整建制創建,
健全完善農產品質量安全標準體系,實施名茶、名果、名菜、名藥培育工程,積極開展區域公用品牌、企業品牌、產品品牌「三牌」同創,全市「省級農業標準化生產基地」達到76處,市級以上知名農產品品牌達到44個。
在產業培育中,我市尤其注重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著力延伸產業鏈,提升價值鏈,創新了「農業+光伏、農業+旅遊、農業+電商、農業+加工」等融合發展模式,打造集生產、加工、流通、銷售於一體的農業全產業鏈,推動農業由「賣原料」向「賣產品」「賣風景」「賣服務」轉變。
泰山區邱家店鎮在三產融合發展之路上「多線進攻」,效果良好。苗木花卉產業一直是邱家店鎮的傳統優勢產業,然而受資金限制,一直以來以小戶、散戶為主,缺少資源整合力、創新發展力。近年來,泰山國際花木城的入駐為邱家店鎮傳統優勢產業升級打開了思路。項目所帶來的泰山苗木花卉電子交易平台,真正實現了苗木花卉「買全國賣全國」,解決了該鎮花卉苗木近年來出現的行銷困難難題,造福本地傳統苗木種植戶,加快了本地苗木種植產業升級。
在邱家店鎮,不僅苗木花卉走向全國,鄉村旅遊還悄悄跟荷蘭牽了「紅線」。邱家店鎮石碑村藉助瀛汶河流經的優勢,建成荷蘭風格的鄉村游項目荷蘭風情園,憑藉良好的自然地理條件,魚塘、風車、木屋、沙灘、棧橋景色美不勝收,遊客在這裡欣賞瀛汶河裡野鴨、白鷺的同時,又可以垂釣、採摘,享受鄉村游帶來的樂趣。
一隅觀全局。把生態優勢、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產業優勢,這樣的故事,每天都在泰安的田疇沃野里上演。目前,全市規模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達320家,建成岱嶽區里峪村、東平縣南堂子村、新泰市掌平窪村等鄉村旅遊特色村60餘個。
除此之外,我市還把園區作為聯工帶農、聯城帶鄉的載體平台,大力創建國家、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目前已創建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1個、省級3個、市級6個,園區總面積達到71萬畝。我市健全完善土地流轉、入園打工、返租經營、土地入股等利益聯結機制,讓農民更多分享二三產業增值收益,實現土地流轉得租金、入園就業得薪金、家庭經營得現金、股份分紅得股金「一地生四金」。
做強糧食產業 農民致富「再揚帆」
無糧不穩,缺糧不安,鄉村振興的藍圖、現代農業的美景,永遠不能缺少糧食產業這一重要「拼圖」。今年年初,泰安依託農機專業合作社和植保服務組織,在全市實施統一機收、統一秸稈還田、統一深耕(松)、統一旋耕、統一供種、統一播種、統一施肥、統一鎮壓、統一病蟲防治、統一保險的糧食生產「十統一」服務。
在位於肥城市新城街道沙溝村的金豐糧食專業合作社,一塊寫著「糧食生產十統一服務站」的牌子赫然掛在門口。合作社院裡,各類農業機械和現代化農業設備整齊排放在道路兩旁。再往裡走,玉米聯合收割機、小麥聯合收割機、煙霧機、無人植保機應有盡有。合作社為村民提供從耕到收一條龍服務,農民只需要交納一年每畝760元的土地託管服務費,糧食從種到收由合作社負責,村民什麼都不用管,即可每年每畝獲得1000多元的利潤。
不僅如此,糧食生產過程中的種子、農藥、肥料等投入品統一購置、按標準使用,從源頭上嚴格管控,確保了農產品質量安全。現在的糧食訂單多了,價格也上去了,集體耕作服務的不斷完善還讓這裡湧現出了一批種糧大戶,土地流轉費也隨之水漲船高,最終還是農民嘗到了土地升值、優糧優價的甜頭。
糧食生產「十統一」不僅僅促進了農業機械化、規模化生產,提高了糧食的產量和質量,還把農民從土地的「束縛」中解放出來,促進了勞動力的轉移,增加了農民收入。
肥城市安駕莊鎮護駕院村村民李娜就是糧食生產「十統一」的受益者。李娜家裡有5畝地,但她對象在北京的建築工地打工,播種和收割俺一個人幹不了,每到這個時候他就要從北京回來干農活。除去來來回回的車票錢,每年因為夏收夏播、秋收秋播一個多月的誤工少收入近兩萬元。
今年,糧食生產「十統一」讓他們嘗到了甜頭,李娜一家把土地流轉給種糧大戶,一畝地能獲得900元的流轉費,丈夫再也不用為家裡的5畝土地來回奔波。
今年我市選取肥城市、泰安高新區作為糧食生產「十統一」試點縣,選擇17個鄉鎮作為試點鄉鎮,集中連片整體推進,在個別村進行土地全托式服務試點,解決小農戶種地難題。在不改變土地承包關係前提下,由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對農民的土地實行代耕、代種、代管、代收統一生產,代替一家一戶的個體勞動,提高勞動生產率,降低種植成本,帶動農業節本增效和農民增收。
除了規模化的農業生產,泰安還緊緊抓住良種這個高產穩產的關鍵,從縣(市、區)產糧大縣獎勵資金中安排720萬元,統一供應小麥良種1405萬斤,供種面積100萬畝,小麥優良品種種植面積占全市小麥播種面積的68%以上。2020年,在鞏固完善試點的基礎上,泰安60%的鄉鎮將開展糧食生產「十統一」工作,其中,糧食綠色高質高效創建項目100%實現「十統一」,爭取2021年全市基本實現糧食生產「十統一」。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mqM32G0BMH2_cNUg4wYI.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