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暑也有「出暑」的說法,就是炎熱即將褪去的意思。這個時候的天氣氣溫下降,天氣就相對比較涼爽了。
小編加在西北,大學在東北待了四年,所以深深知道處暑期間,東北和西北地區入秋非常明顯。刮大風,下秋雨,正是「一場秋雨(風)一場寒」的時候。據專家分析,北方南部的江淮地區,很可能出現較大的降水,氣溫很快下降,晝夜溫差加大,雨後天氣溫度高升,忽冷忽熱容易感冒,還可能引發呼吸道、腸胃炎等疾病。
咱們先講講處暑的民情風俗吧,天氣的分析先放到最後。
一、習俗活動
1、出遊迎秋
處暑秋遊是個好日子,天氣不冷不熱正好,到處風景尚好。處暑之前就有中元節,這也成為祭祖的重大活動時段。固有「處暑過,暑氣止」的說法,而民間向來就有「七月八月看巧雲」之說,恰巧趕上秋遊好時機。
2.放河燈
河燈也叫「荷花燈」,放河燈是為了普渡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這一天若是有個死鬼托著一盞河燈,就可以托生了。
3.開漁節
開漁節對於很多沿海的漁民來說,處暑以後代表的是豐收,滿倉的大魚小魚是他們的最愛。每年處暑期間,沿海地區都會隆重舉行開漁節,想想這場面作者也是非常的激動。
二、天氣變化
現在,咱們就正式講一下關於處暑天氣將做如何變化。處暑以後,全國各地的暴雨總趨勢是減弱的,根據專家的預測,19年處暑之後的天氣將做何變化?現在咱們一起來看看吧!
自有俗語說,「處暑天還暑,好似秋老虎。」想必很多人聽過這句話,其中的「秋老虎」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這主要指的是由於夏季稱雄的副熱帶高壓控制了南方地區,在處暑結束時再次出現高溫天氣,這就是名副其實的"秋老虎"。就比如說,對於長江中下游地區往往容易出現秋老虎天氣,直到10月份以後才天氣才漸變涼爽。對於剛剛走出三伏,但仍然乾旱嚴重的地區,如果繼續受副熱帶高壓的控制,乾旱將會繼續加重,這個時候要注意防火。
雖然,處暑以後進入9月,中國大部分地區的暴雨天氣會逐漸減少,但在華南、西南、華西一代,容易出現雷暴活動。而華西一帶容易發生秋雨,最早可能在8月下旬開始,最晚在11月下旬結束,秋雨淅淅瀝瀝,不是大暴雨的那種。
還有俗語說「處暑天不暑,炎熱在中午」,除了中午稍微熱點再也不會很熱。還有一句話說「處暑若還天不雨,縱然結子難保米。」所以說,如果處暑這天沒有降雨,就算水稻、高粱、玉米等作物已經結籽了,也都是乾癟的,不會有高的產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