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有不足一個月,下學期就要開學了。可青島的一位父親,最近為女兒上學的事情卻磨破了頭皮。
紀先生說,他有一個8歲的女兒,幼兒園只上過2天,之後就再也沒有上過學。因為女兒的媽媽太寵這孩子了,每天都不准孩子出門玩耍,只允許女兒在家裡和自己一起玩。女兒8歲了,至今都不認識自己的爺爺奶奶,更沒有一個玩伴。
眼看9月份即將來臨,紀先生張羅著讓孩子回歸校園,可不管自己怎麼說,孩子的媽媽都反對。自己找來村裡的鄰居和親戚一同勸解孩子媽媽,都無濟於事,因為孩子媽媽總是懟一句——「擔心孩子在外面受欺負」。
看著照片中的小女孩蓬頭垢面的樣子,真是不敢想像這8年她是怎麼過來的……
生下一個女兒,不讓其上學,也不讓其出門玩耍,只因自己臆想出的「害怕孩子在外受欺負」。同樣作為一個女孩兒的母親,我嚴重懷疑這位母親有心理疾病。真想送她一句話——「你這個愛太沉重,孩子的人生承受不起!」
父母愛孩子,這是毋庸置疑的,但怎麼愛有一門大學問。曦曦媽希望各位家長明白以下幾點:
(1)保護孩子,不是圈養孩子
我有一個認識的朋友說,她兒子六歲,女兒兩歲,她也不愛出門,更很少帶孩子們出門玩。因為街上的大媽總是會問孩子:「你媽媽是疼你,還是疼你妹妹呀?」「你媽媽是愛你,還是更愛你哥哥呀?」她說,她不想帶兒女出門,就是怕兒女亂想,所以索性從不帶孩子出門了。
像這樣的「玩笑」其實並不少見,像我們家哪怕就一個女兒,也常常會被別人說:「改天你媽媽給你生個弟弟,就不喜歡你了。」說實話,聽到別人這樣說,我和女兒心裡都不太舒服,總覺得別人嘴碎,更有多管閒事的意思。但我總是會第一時間安撫女兒:「沒事兒,他們逗你玩兒呢,你永遠是媽媽最愛的寶貝。」一句安撫,就能平息孩子的情緒,也能給孩子帶來安全感。
我常常告訴自己,嘴巴長在別人身上的,別人要說那些亂七八糟的事情,我們也無能為力。但儘管如此,我們依然要學會做最好的自己,做最稱職的爸媽,這樣在女兒遇到同樣問題的時候,她才有底氣回復別人:「我爸媽永遠愛我!」
保護孩子,不是把孩子關在屋子裡,不跟外界接觸。人活著,總是不斷的和各種人打交道,我們不能剝奪孩子人際交往的自由,也不能剝奪孩子實踐成長的機會。
(2)學會適當放手,集體生活是孩子快樂人生的開端
孩子與孩子之間玩耍,總會有磕磕絆絆,但更多的時候孩子都會收穫快樂。天生無邪的孩子,他們在一起玩遊戲、學畫畫、一起玩鬧、一起學習……他們享受著擁有彼此陪伴的美好時光,他們也會收穫自己最好的朋友。
部分家長覺得,讓孩子晚上一年幼兒園,這樣自己就可以多陪伴孩子一年,也相當於送孩子一份最好的禮物。推辭一年上幼兒園,這份心情可以理解,這波操作也可以認同。但完全剝奪孩子入校的機會,就讓人接受不了了。
孩子是獨立的個體,父母在陪伴其成長的過程,也要懂得適當放手。到了入學的年紀,把孩子送去幼兒園,可能剛開始孩子不太適應,但為了孩子的健康成長,我們就必須學會忍痛割愛。該讀小學的時候,讀小學,孩子上大學想去外地的時候家長就放手讓孩子去……
不要自私的把孩子栓在自己身邊,因為你以為的保護,很有可能已經成了阻礙孩子成長的阻力。孩子的成長,總會經歷風風雨雨,小時候我們可以走在前面為他們遮風擋雨,但漸漸的,我們要學會退到幕後,教會孩子自己應對,這就是成長!
(3)孩子的心理健康與否,跟家庭教育息息相關
為什麼有的孩子內向,有的孩子外向?為什麼有的孩子看待問題總是比較客觀,而有的孩子看問題總是比較極端?這其實跟家庭教育,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尤其是很多離異家庭,孩子的心理健康問題,總是容易被忽視。我有一個親戚的孩子,父母離異,孩子跟著爸爸和爺爺奶奶生活。每一次跟媽媽和外公外婆見面,他們都總是在孩子面前直呼其婆婆爺爺的名字,更是直言不諱的說很多詆毀孩子爸爸、爺爺奶奶的話語。每一次孩子不聽話了,爸爸和爺爺奶奶又怪他媽媽不要他,不愛他之類的。在這雙重摺磨之下,孩子變得極其內向,也不願意與人溝通,總是喜歡封閉自己。
學著給孩子陽光教育,不要總是把陰暗、灰暗的一面強行灌輸給孩子。告訴他,父母離異也好,分居也罷,都跟孩子無關,這是父母之間的選擇,但無論如何爸爸媽媽愛孩子的心,都是不會改變的。
孩子是敏感的,是脆弱的,是需要父母用心呵護的。我們要學著給孩子營造一個積極向上的家庭環境,而不是營造一個不堪入目的慘狀。
——————
愛孩子,要講究分寸,只顧著自己不考慮孩子的意願,這樣的愛太過自私,太過可怕!當然,有臆想症等精神疾病,還需及時治療,就像文初的那個8歲女孩兒的媽媽一樣,病情越拖越毀是毀了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