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險被「拖延症」摧毀的都市男女,還有救嗎?

2019-09-18     西門君不吐槽

作者:西門君。來源:【西門君不吐槽】(id:ximenjun45)

「只剩三天了,可論文還是一筆沒動!」

「一周看一本書的計劃咋就這麼難?」

「周報就差我沒交了,可是真的不想動啊......」

我相信大多數人在生活中都曾有過類似的「哀嘆」。歸根結底,這些煩惱都可以總結為三個字,「拖延症」。

「拖延症者」的典型表現是,他們做事雖然拖拉,但他在心理上無法接受這樣的自己。急切地想要扭轉乾坤,但是「心有餘而力不足」。

最後,這種心理上的痛苦導致了身體的病變,比如說頭痛、噁心、失眠等等......

輕度的拖延症者還好,值得擔憂的是重度的拖延症者。他們在面對一個新任務的時候,往往抱有一個相當樂觀的預期:

「我會充分準備的開始,然後井井有條的各個擊破,最後漂亮地完成任務。」

但奇怪的是,他們的動作卻跟不上自己的計劃,像是被什麼東西「絆住」一樣。

之後,他會在極度焦慮的情緒中拖拉進度。直到退無可退,他面臨兩種選擇:要麼把它一口氣幹完,要麼乾脆破罐子破摔,直接放棄。

不論是哪種,這個過程都特別的痛苦。畢竟,開始都舉步維艱,還談何完美ending呢?

那麼問題來了,拖延症是如何誕生的呢?

這還要從網際網路的普及說起:隨著海量信息的噴涌而出,人類大腦漸漸有了信息超載的感覺。

可大腦天生就是懶惰的,它運轉的邏輯是「能怎麼省能量我就怎麼來,不動腦最好!」

想要趁早完成任務的「理智」,在慵懶的「本能」面前,根本就是以卵擊石。

其實,當一個人遇到某件困難事情的時候,有拖的想法才是正常的,不拖反而是不正常的。

因此在面對拖延症的時候,我們首先要跨過自責的心坎。因為這就是大腦天生就是愛偷懶,人人都一樣。

就拿達文西來說,別看他一輩子畫了二十多幅畫,好像還挺高產的。但像《最後的晚餐》,他畫了三年,而《蒙娜麗莎》則畫了四年。這可不是什麼精雕細琢,純粹就是拖延症。

他在臨死前寫下過這麼一句話:「誰來告訴我,我到底有哪一件事情是徹底完成的?」

這就是拖延症產生的第一個原因,大腦的本能所致。

拖延症產生的第二個原因,估計你也猜到了——我們害怕失敗。

在如今這個功利主義盛行的時代,一次生意談成了,所有人都誇你好厲害,有能力。可一次項目黃了,這個人瞬間就被痛批「廢物,loser,蠢。」

一想到這些,拖延症者能不害怕嗎?

於是乎,他們想出了一個辦法——故意拖著把事情搞砸,到最後他們就可以坦然安慰自己說,「我並不是沒有能力,只不過沒有全力以赴罷了!」

拖延症產生的第三個原因,是完美主義。

之前說過,拖延症者的一個弊病是他們對每件事情都期望頗高,可是自己的能力卻又跟不上,從而產生一種落差的挫敗感。他越痛苦,越沒自信,他的執行力就越差,最後形成一個惡性循環。

說完了拖延症產生的三個原因,我們再來聊聊怎麼應對拖延症。

方法一:儘早設立截止日期

不是有那麼一句話嗎?叫 deadline (截止日期)才是真正的第一生產力。

人類所有的勞動,特別是從無到有的腦力勞動,如果沒有截止日期的話真的拖多久都沒個准。

達爾文寫《物種起源》的時候,因為沒有截止日期,居然整整拖了二十年!

方法二:改變環境,讓自己沉浸在一個不受打擾的空間裡

多少人的拖延症,都是毀在在手機等「誘惑品」上的?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如果用來抵制誘惑了,我們就沒有多餘的精力來做手頭的工作了。

因此我們在需要高度專注力的時候,首先就要把自己放在一個不受干擾的環境裡面。

方法三:調整你的預期,讓自己有條不紊地走出舒適區

打個比方,一個大腹便便的中年人,立志半年瘦二十斤,結果過了三個月體重紋絲不動,問題出在哪?

答案是,他起初定的目標太荒唐了,以至於每次他想付諸行動的時候,都難免絕望的自嘲:「我當初造的是什麼孽啊?」

說到底,拖延症就是一個「怎麼和自己友好相處」的問題。你願意改變當然是一件好事,可你實在願意放寬心態,舒舒服服躺在舒適區,就算拖拉一點,只要不影響他人,這又何妨呢?

就像TVB的經典台詞說的那樣,「做人嘛,最重要的還是開心!」

作者簡介:西門君,《跑男》一二季現場導演,目前於浙大就讀傳播學在職研究生。關注我,學習最接地氣的傳播學知識。商務合作請私信。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mdR-Sm0BJleJMoPMSpx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