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過年#
01
父母的恩情,是任何感情都無法替代的,天下父母心都是為了兒女能夠過上好的生活,將來能夠有出息。但是有的父母受各種世俗觀念影響,有點重男輕女的意思,兒子就是心頭肉、掌中寶,女兒就是「賠錢貨」,將來要嫁出去的,別人家的人。
特別是在一些舊思想嚴重的地方,如果夫妻倆投胎生了女兒,頓時感覺壓力山大。在他們的心目中,一定要有兒子才能傳承香火,如果第一個就是女兒,心裡就會「咯噔」一下。
但是同樣都是孩子,我認為女兒比兒子孝順的居多。我見過很多農村的家庭,幾兄弟都不願意養老母親,反而是女兒時常來照顧媽媽。都說女兒是爸爸的小棉襖,非常貼心,說得一點沒錯。
最可怕的思想就是,認為女兒終究是別人家的人,所以不必對她太好,從小到大也不怎麼疼愛,嫁出去的時候收一大筆彩禮,然後每年等著女兒女婿進貢。
有一句老古話叫做「父母不慈,兒女不孝」,所以想要兒女孝順,做父母的一定要先做到自己孝順,而且對子女關愛有加,給孩子們做一個好的榜樣。
02
智芳就是這樣一個不幸的女孩,她剛一出生,家裡人看見是個女孩就差點送人,因為那個時候只能生一個孩子。後來有親戚提出建議,可以不送人,把她寄養在別人家裡,等以後生了兒子再接回來。
就這樣,智芳在奶媽家待了5年,父母偶爾買點奶粉去看看她。直到弟弟的出生落戶,爸媽才把她接回來。
接回來的時候,智芳已經漸漸懂事了,面對陌生的父母和弟弟,她顯得有點不適應。但是父母並沒有因為這幾年把她放在外面感到愧疚,更沒有想過要彌補她缺失的母愛。
在家裡弟弟的地位是最高的,父母只疼愛弟弟,智芳總感覺自己是個外人。吃飯的時候好吃的菜不敢多吃,多吃可能就會遭媽媽說教,說不留給弟弟。
03
智芳10歲的時候還在上小學,就已經會做家務了,洗碗洗衣服照顧弟弟成了她的「本職工作」。她比同齡人懂事早很多,從小就學會了察言觀色,父母心情不好的時候就躲遠一點,免得成為他們的出氣筒。
智芳18歲的時候高中畢業,差一點考上大學,復讀一年的話准沒問題,但是父母拒絕了她的請求。
父母開始安排她去相親,智芳死活不同意,她認為自己還小,不可能現在就嫁人成為一個家庭主婦。於是她更一個朋友連夜「出逃」去外地打工了。
04
智芳到了地方還是跟父母通了電話,並且表示自己會認真工作,把大部分工資都寄回家補貼家用。
在外打拚的智芳成長迅速,她從小就任勞任怨幹活,在工作中很快就脫穎而出,得到老闆的器重,職業和薪水都在不斷地上升。
每年過年回家的時候,都會給父母和弟弟買很多好東西,這讓母親刮目相看,母親刨根究底問:你每個月到底賺多少錢,為什麼只給我轉3000塊?
智芳無語,她每個月6000的工資,一半都給了家裡,回家還給他們買各種各樣的禮物。這樣真心的付出,不但沒有換來母親的慈愛,反而被母親懷疑。
05
馬上又是過年了,智芳已經23歲了,她的思想也已經成熟,再也不是當年那個六神無主,渴望被父母關注的小女孩了。
回家過年,對大部分人來說是很開心幸福的事情,因為能夠見到自己的親人,但是智芳卻很害怕過年,過年回去又要面對那個讓自己沒辦法愛上的父母。
智芳手頭寬裕的時候,回家一般都會選擇坐飛機,她從來不虧待自己,來迴路費大概2000左右。
智芳在跟媽媽聊天的時候說自己要訂回家的機票了,媽媽那邊沉默了一會兒,然後說:「乖女兒,過年別回來了,把路費打回來,就是孝順!」
智芳的心徹底涼了,本來她還在猶豫要不要回去,被媽媽這麼一說,她下定決心再也不回那個根本就不屬於自己的家了。
智芳隨即給媽媽轉了2000塊錢,附言:「媽,你好偏心,好狠心!」然後就把媽媽的微信拉黑了。
06
智芳受到父母的不公平待遇,也許就因為她是女兒,從出生就被送去寄養,5歲接回來跟父母感情一直不夠親密,加上父母重男輕女,毀了她的童年。
我認為:生兒生女都一樣,用心用愛帶大孩子,他們才會對父母有感情。做父母的真的不要偏心,不要認為哪個孩子將來有出息就對他好一點,哪個孩子資歷平平就可以對她以為索取。女孩子一樣可以有本事,這個社會女人可以勝任一切職位,女孩子的能力一點都不比男生弱。
有錢沒錢,回家過年,兒女能回家就是好;不要管他今年賺了多少錢,不要在意他給自己帶什麼禮物,這才是真正慈愛的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