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城市芮博國寶——仲姜方壺(圖)

2020-03-28     陝西網韓城


仲姜方壺


  春秋時期是中國社會大變革的時代,社會經濟不僅得到發展,社會制度也發生變化。而社會經濟和社會意識的發展變化必然對青銅器鑄造產生影響。因此,青銅器在商周時代那種神秘威嚴、雄渾莊重的風格便被春秋戰國時期的自由活潑、生動多變的特點所取代。之所以說梁帶村芮國遺址M26槨室西南角出土的「仲姜方壺」是春秋時期青銅器的典型代表作,就因為它是這一時期青銅器造型特徵及藝術風格的精彩體現。



  仲姜方壺,器口長17.8厘米,寬13.8厘米,腹徑長28.2厘米,寬22.6厘米,通高53—53.6厘米,重14.915千克。現存陝西韓城梁帶村芮國遺址博物館。


  由壺蓋和壺身組成,橫截面近長方形。壺蓋上有圈足狀捉手,下有較長的子口;器蓋頂面飾「S」形竊曲紋,器蓋上段外壁飾一周倒「U」形竊曲紋,共十四個單元紋飾,下段飾一周「S」形有目竊曲紋,共八個紋飾單元,下緣並有一周弦紋。


壺蓋

壺蓋頂面紋飾


  壺身口微侈,長頸微束,垂腹,頸側依附獸首套環雙耳,獸首雙角聳立,獸鼻上卷作龍首狀,龍首獠牙後伸。壺頸飾一周重環紋和一周「S」形有目竊曲紋,竊曲紋下緣尚有三周凸弦紋。器腹四壁都有「王」形帶紋,並相互連通,將每壁分為四部分,上腹正面各飾二組「S」形雙龍紋,側面各飾二組卷體龍紋;下腹正側兩面均飾以二組凸目長鼻曲體龍紋。耳部獸鼻兩側均飾重環紋,所套之活環外側環面飾以一圈斜角變形龍紋。


  壺蓋內側頂面有銘文,銘文方向與壺蓋長壁平行,分三行,每行三字,為:「中(仲)姜作為桓公尊壺用」。


銘文及拓片


  壺蓋四棱有范線痕跡,壺身四棱從上到下也有范線痕跡,可發現錯范現象。器耳與內側壺身為分鑄鑄接,器耳先鑄,耳所套環亦分鑄,其後再套接而成。壺身頸、腹交界處的外壁上有一周明顯的范線,在器身內壁也有一道相應的界線,四棱處並有上、下微錯的現象,說明該器腹范應由八塊陶范合鑄而成。


仲姜方壺全形拓


  《詩經·大雅》中有「清酒白壺」的記載。殳季良父壺銘:「用盛旨酒」,曾伯陭壺銘:「用自作醴壺」,鄭楙叔壺銘:「作醴壺」,凡此皆是盛酒之壺。古代酒的品種多,故酒壺的器形也各有不同,因而變化的形式比較複雜。《詩經·大雅》中有「清酒白壺」的記載。殳季良父壺銘:「用盛旨酒」,曾伯陭壺銘:「用自作醴壺」,鄭楙叔壺銘:「作醴壺」,凡此皆是盛酒之壺。古代酒的品種多,故酒壺的器形也各有不同,因而變化的形式比較複雜。




  在春秋時期,青銅器常常以立體寫實的鳥類動物和植物為裝飾,這與商、西周時以抽象神獸為裝飾形成鮮明的對比。人們感受到的不再是威嚴神秘、譎奇的氣息,而是活潑自然、輕巧秀麗的韻味。這表明人們已不再僅僅恪守某種特定的宗教內涵,轉而廣泛追求倫理的、人性的、多彩多姿的審美情趣,這恰恰反映了理性主義,更富想像力的時代潮流和革新、創造精神。


  綜上,這件仲姜壺設計獨特,造型優美,紋飾華麗,鑄工精湛,既典雅又充滿靈動之態,別具匠心,可以說是一件不可多得的精品。

來源:陝西韓城旅遊

陝西網韓城站(編輯 李楠)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makpJnEBiuFnsJQV5VNV.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