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3位皇帝用兵百萬都搞不定高句麗,武則天是如何將其滅掉的?

2019-11-23     說歷史的女人

(說歷史的女人——第1030期)

高句麗,在中國古代史冊中早有記載,不過史書上記載的字為「高句驪」,又簡稱高麗,民間俗稱高麗棒子。這個古代小國,與中國古代諸多朝代,都有著極深的淵源。不過這種淵源並不令人開心,原因在於高句麗對於中古各朝代,猶如一根刺,若不除掉,便如鯁在喉。中原強盛穩定的時候,高句麗被驅逐或臣服,若中原動亂的時候,高句麗則趁勢作亂或發展,尤其是魏晉南北朝時期,高句麗發展很強大。

對於高句麗,各朝代帝王在帝國穩定的時候,都想滅掉此國,對高句麗開戰最為著名的,除了曹魏對高句麗的驅逐,就要屬隋唐兩代帝王的表現了,不過令人好奇的是,隋唐3位皇帝用兵百萬都搞不定的高句麗,武則天是如何將其滅掉的?具體我們來看一下。

隋唐3位皇帝用兵百萬都搞不定高句麗,武則天是如何將其滅掉的?

先說隋唐3代皇帝是如何對高句麗用兵的。

隋朝共有兩代皇帝,隋文帝和隋煬帝,但這父子兩代皇帝,對於高句麗的態度,都是想用戰爭解決。

先是公元597年,高句麗冒犯大隨遼西,結果被擊退。但戰報送到朝廷後,次年,隋文帝會同群臣開會,大家都很憤懣,覺得有必要把高句麗教訓一下。於是,隋文帝就派遣自己的兒子漢王楊諒統帥水路共計30萬討伐大軍,攻打高句麗。但是這次規模浩大的出征,卻出師不利,原因有兩個方面:

一方面是楊諒率領的隋朝陸軍部隊遭遇雨季,導致糧草運輸出現問題,糧食短缺又加疫病纏繞,導致征伐大軍的陸軍部隊出現了嚴重問題。

另一方面的大隋水軍,在向平壤城開拔的時候,又遭遇罕見的狂風,導致船隻毀壞,水軍沉水,幾乎全軍覆沒。

大隋第一次出兵高句麗,就這樣不戰而敗。但是,雖然隋朝大軍撤退,高句麗方面也知道自己不過是僥倖躲過兵禍,萬一大隋惱怒之下,再次發兵,真的兵臨城下,那可就是滅國之災了。因此,高句麗方面立即派遣使臣前來表示稱臣。這樣,隋文帝也消了損兵折將的怒氣,就順水推舟接受了高句麗的稱臣。

但是前面說了,高句麗不是一個老老實實的藩屬國,是那種非常頑固,難以馴化的藩屬國,說難聽點,是有點賊性不改,一有機會就想展翅高飛那種。所以,到了隋煬帝時期,高句麗又不老實了:不守藩屬之禮。

這讓脾氣不大好的隋煬帝楊廣很生氣,於是就引發了古代史上征伐高句麗最著名的大戰:三征高句麗。

時間分別是大業八年、大業九年、大業十年。

也就是說,隋煬帝楊廣連續三年對高句麗發動了三次大規模的戰爭,而且每次出動的兵力規模,都非常浩大,完全不是一個小小的高句麗國所能承受的。尤其是大業八年,第一次征討高句麗的時候,隋煬帝楊廣出動的兵力,對,單純兵力就高達一百餘萬。此外,為了讓這百萬大軍有吃有喝有力量作戰有武器可用,還動員了兩百萬左右的後勤人員。如此規模,別說在隋朝,就是在整個古代史上都十分罕見。但是這場實力懸殊如此明顯的大戰,稍微指揮得當,勝利都是必然的,但因隋煬帝楊廣的錯誤指揮方案,不僅寸功未取,而且損失極其慘重。尤其是水軍,多達30餘萬的水軍,返回遼東時僅剩2700人。如此慘敗的局面,簡直是史所罕見。

隋煬帝楊廣為了血洗前恥,到了第二年,就緊接著發動了第二次討伐高句麗的戰役,但是因為隋煬帝楊廣在帝國政策上的諸多變革,引發了動盪不安,尤其是朝廷權貴階層對他的不滿。所以,在楊廣發兵前線的時候,後方發生了楊玄感舉兵造反。後院起火,楊廣哪還有心思進攻高句麗,所以匆忙撤軍,又是大敗。

在楊玄感叛亂的時候,隋帝國的內部已經局面混亂,急需整頓了。但隋煬帝卻無視這個可怕的情況,並進行果斷整頓,而是在匆忙平定楊玄感叛亂之後,繼續發動了第三次攻打高句麗。結果,隋煬帝勞師動眾大兵壓境,竟然被高句麗的一句詐降就給騙得很開心,然後像個孩子一樣高高興興地下令全軍回師了。但實際上,隋朝已經在隋煬帝三征高句麗的過程中被各地的起義弄得四分五裂,基本已經快滅亡了。

最終的戲劇性結果是:隋朝兩代皇帝四征高句麗,高句麗還沒有滅掉,自己反倒先被推翻退出了歷史舞台。可見高句麗雖然小,但是又頑強又奸詐。

隋朝兩代皇帝沒有完成的任務,就落在了唐朝皇帝的肩上。唐朝時期,因為公元643年,李世民派到高句麗的使者談判失敗,讓李世民非常惱火,遂在次年決定以武力解決高句麗。公元644年,李世民吸取楊廣三征高句麗的失敗教訓,採取自願參軍的徵兵模式,共調兵10萬,向高句麗發動戰爭。這樣一方面,沒有給老百姓造成過度的負擔和負面影響,一方面是士兵是自願出征,也增加了士兵的戰鬥力。

並且,李世民還親自來到前線,對生病的士兵進行慰問,這也讓士兵的凝聚力和士氣十分高漲。因此,李世民征高句麗的戰果還是十分不錯的,雖然沒有滅掉高句麗,但是攻破好多城池,斬殺高句麗士兵無數,俘虜財物男女無數,最後因天氣原因從容撤軍,滿載而歸。

雖然後來,李世民沒有對高句麗發動大規模的戰爭,但是卻採取了不放棄策略,就是部署兵力,分撥對高句麗不斷發動騷擾,影響高句麗,使其不得發展。這也為以後「二聖臨朝」時期滅掉高句麗創造了非常有利的條件。

公元660年,此時唐朝已經進入唐高宗時期,唐朝廷派遣蘇定方、李勣等將領為統帥,統兵10餘萬,發動攻打高句麗的戰爭,到了公元668年,高句麗全境城池全被唐軍占領,至此,高句麗滅國,高句麗的貴族和百姓共計數十萬被俘遷內地。

有關滅掉高句麗的皇帝是誰?有人認為是唐高宗,有人認為是武則天。但是根據史載的時間來看,應該是武則天。原因是,滅高句麗的出兵時間發生在公元660年,而恰好這一年,唐高宗風疾之病已經嚴重到了不能自理的程度,頭暈目眩,只能臥床養病,而朝廷大事全由武則天負責。到了公元661年的時候,李治病情好轉,想御駕親征高句麗,但被武則天阻止,可見當時的朝廷已經由武則天控制。公元664年,李治對武則天大權獨攬不滿,想聯合宰相上官儀廢掉武則天,但結果上官儀被滿門處死。從種種跡象來看,自公元660年因李治病重開始,朝廷大權已經逐步由武則天掌控。在這期間,前方戰事有關軍報,乃至軍事方略,應該皆有武則天以李治名義主持了。

因此可以說,高句麗的滅國,雖然是唐高宗李治在位時期,但是因李治患病不能理政,故朝廷命令皆以皇帝李治之名而出,而實際發出命令者則是「二聖臨朝」的武則天。所以說,隋唐三代皇帝都沒有滅掉的高句麗,實際上應該是被武則天滅掉的。

那麼為何隋唐三代皇帝都滅掉的高句麗,卻被武則天滅掉了?總的來看,隋唐三代皇帝滅不掉的原因是:隋朝兩代皇帝失敗的原因是,一是缺乏對高句麗小國的特點和其地理形勢的認識,二是缺乏正確的部署。尤其是隋煬帝,雖然三征高句麗,但是部署混亂。唐朝之李世民征伐高句麗,在調度部署上,吸取隋朝教訓,取得了顯著成績,但因天氣原因沒有滅掉終是遺憾。但前面這些失敗或階段性勝利,卻為武則天滅高句麗創造了條件,再加上高句麗內部也發生了一定的內亂。此外,武則天時期使用的統帥,都比較厲害,比如蘇定方、劉仁軌、龐同善,尤其是李勣,這是一位能夠出將入相戰神似的名將,文武兼備,用兵如神,而且精通醫學,編寫了世界史上第一本藥典《唐本草》,他是滅高句麗的首功之人。

​因為各種因素,所促成了唐高宗時期最有利的滅高句麗的形式。倘若換一個女人,唐高宗頭暈目眩不能理政,恐怕滅高句麗沒那麼順利了。正是因為這個女人不是別的女人,而是武則天,一個天生的政治奇才,一個有手腕有能力的女政治家,強勢、有魄力,所以她才能在唐高宗病重之時支持朝廷,使得軍令能夠得以順利執行,後方穩定,前方部隊安心作戰,一鼓作氣滅了高句麗。武則天此作用,不能忽視。(文/說歷史的女人·風滿樓)

參考資料:《隋書·帝紀第二、第四》《中國軍事通史 第九卷 隋代軍事卷》《資治通鑑》卷第一百九十七。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m_ZZmm4BMH2_cNUg4N8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