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糖小糖
一朋友老A農民出生,雖然僅初中文憑,但做事勤勞為人寬厚,是本地小有名氣的「富豪」。讓人眼紅的可不止是他的財富,還有他教育出兩個非常優秀的孩子。
女兒考上知名院校當老師,兒子在重點學校重點班級,名列前茅。大家都開玩笑地說:「活該他能吹牛,天天在外應酬打牌,孩子還能這麼優秀。」
大家都以為老A是上輩子拯救了銀河系,才有兩個孩子這輩子來報恩,可和老A接觸之後,用他的話說:「我能管得了2000多人,還管不了2孩子?」在教育孩子上,他有幾個特點:
一、話少但算話。
老A平日裡雖然忙著工作,但隔三差五一定會過問孩子成績。初三上學期,老師打電話給老A說:「如果你想要你兒子考上重點高中,你必須來學校一趟。」一去才知道,兒子成績大退步,以目前的成績考上重點高中,太懸。
回到家,老A把兒子叫到跟前,問:「你是不是有什麼瞞著我?我今天到學校去了。」兒子低著頭不說話。
老A也不罵兒子,老A覺得再用打罵的方式教育孩子太傷孩子自尊心了。老A認真地給出孩子三個選擇:「第一、有沒有談戀愛?如果談了,哪家女孩子,我們把人娶回家,今後你就照顧家庭,不要學習。第二、和爸爸一起去工廠,從零開始,學一門手藝。第三、自己拿個碗到街上要飯。」
孩子「哇」地一聲哭了,自己乖乖回房學習,那個禮拜的周考,孩子的成績又突飛猛進。那年,孩子考上重點高中。
老A平日教育孩子就是這樣,話只說一次,但說出就做到,因而孩子知道爸爸說話的分量和重要性,不敢輕易違背。同樣,獎勵也是一樣,兒子考上重點高中,爸爸就帶兒子到手機店:「當初爸爸答應你,考上重點高中隨你選手機,5000?3000?都行。」最後,兒子選了300元的老人機,原因是「我買智能機,肯定會玩遊戲,還是買智能機吧。」
二、「富養」孩子。
老A有錢,但這些錢也是他的血汗錢,可他給孩子出手都很大方。
兒子初中出去同學聚會,向他要了50元,老A教育兒子:「給你500元,男孩子出門就得要搶著買單,不能用AA,拿去花。」兒子最後要了500元,還返還給老爸200元。「我們這群同學也沒地花這麼多錢,只花了200多。」老A希望自己的兒子為人大方,作為男人,在錢上不小氣,為人處世也不會小氣,這樣朋友自然就多,心胸也寬廣。
女兒大學畢業時準備考教師資格證,老A看到一則培訓機構的廣告,說是「3萬元包過。」立刻給女兒打了3萬元,讓她去培訓。當然,女兒覺得憑藉自己的努力,不用去培訓機構也能考上,事實也是如此。
正是老A對孩子從不吝嗇,所以孩子從小對錢沒有太大慾望,更不存在要「偷」家裡錢,或是為了蠅頭小利就做違背原則的事情。他們知道只要他們想,爸爸隨時能夠做他們的「小金庫」。
三、偶爾吹牛。
老A農民出生,卻從不因為自己過去家境不好而自顧自憐,他沒有教育孩子:「爸爸那時候那麼苦出身,你們現在那麼幸福,還不知道好好念書,對得起誰?」而是這樣對孩子說:「我們家一輩比一輩強,你爺爺肯定比祖上強,我肯定比你們爺爺強,那你們也一定比我強。」把兩個孩子激勵得跟打了雞血似的,這是家族「慣例」——一輩比一輩強。讓孩子特別有使命感。
老A還開玩笑地說:「給孩子買車買房是一種本事,把孩子培養成他們能自己給自己買車買房,更是做家長的本事。」
正是老A這種積極向上、樂觀嬉皮的心態,讓孩子在寬鬆、愉快的家庭氛圍中成長,他們把讀書學習當作自己的任務和使命,老A的富可不止財富上,兩個孩子才是他一輩子最珍貴的寶物。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