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最佩服張藝謀?七十歲了,還能連續工作20小時,真勤奮!

2020-12-05   木易電影

原標題:為什麼最佩服張藝謀?七十歲了,還能連續工作20小時,真勤奮!

總算有時間也寫一下了,我想著重談一下張藝謀導演本人。

我看了三遍《一秒鐘》,第一遍是在張藝謀導演工作室看的,印象最深,感觸也最深。

坦白講,收到看片邀請的那一刻,我就很激動,因為是要去張藝謀導演工作室觀看,想著或許能見到張藝謀導演,怎能不激動?儘管以前也見過他本人,但那都是在首映禮上遠遠地看著,沒什麼感覺。若是能在工作室近距離見到他,甚至能跟他聊上幾句、一塊拍一張合影,那感覺就完全不一樣了——估計會成為我最難忘的一個人生時刻。

作為影迷,我早已經把張藝謀導演的作品看了個遍。記憶中最早看的張藝謀作品,是當時電影頻道播放的《一個都不能少》,那時年少,對電影的理解還比較淺,但是看著魏敏芝那麼執著地走在城市裡尋找學生張海洲的時候,內心會很感動。這種感動在後來觀看的《紅高粱》、《活著》、《秋菊打官司》、《大紅燈籠高高掛》、《菊豆》、《我的父親母親》、《山楂樹之戀》、《歸來》等作品裡多次湧現,讓我對張藝謀導演產生了發自內心的崇拜。

包括像《英雄》、《十面埋伏》、《滿城盡帶黃金甲》、《長城》、《影》這類商業色彩很重的類型片,我也會從中看到張藝謀導演值得學習的閃光點。我會覺得,像他這樣已經實現了很大的成就、獲得了很高的社會聲譽的導演,依然能抱持著如此旺盛的創作熱情、擁有著如此豐富的表達慾望以及還敢於做各種創新嘗試,實在是太讓人敬佩了。

當我穿過一片樹林、踏過幾段石板路,真正走進張藝謀導演工作室的時候,內心的激動達到了高點。進屋之後,迎面遇見的是一排不同型號的攝影機,有的看起來極具年代感,讓人肅然起敬。而在這排攝影機的對面,是一塊塊寫著日期、片名、導演、攝影師、場次等信息的場記板,年代久遠一些的字跡都有些模糊了,很有歷史韻味,讓人不禁會去想當時拍攝這些電影時,導演喊「開始」的場景。

最為震撼人心的,莫過於正門進去之後左轉遇見的那一間海報陳列室。四面牆,排列有序地懸掛著張藝謀導演所有的作品海報。有紅得奪目的《紅高粱》海報,有冷峻耀眼的《英雄》海報,有充滿厚重感的《歸來》海報,也有剛剛上映的《一秒鐘》的海報。看著這些海報,你就會發現,張藝謀導演的作品不僅數量驚人,質量也都多半讓人心服口服。這些海報組成的牆面,給人一種儀式感滿滿的感覺,也給人一種熱烈而直接的電影氛圍。

走到導演工作室的後廳,放著兩張辦公用的桌子,幾米開外則擺放著一張長形的會議桌,桌上還放著醬油、醋、辣子等調味料。想起導演很愛吃面,我就不禁想像著他平時坐在這張桌子上邊吃面邊討論劇本的畫面。整個後廳因為有著一排透明的落地窗,光線特別好,陽光灑在地板上,感到很暖和。

窗外有一片小湖,湖邊有樹林,環境優美,令人心曠神怡。

只可惜,張藝謀導演因為外出開會,沒有了近距離見他的機會。但是能夠來到導演工作室,看到他平時工作的地方,就已經很知足了。

在二樓看的《一秒鐘》,看的過程中,一度被張譯吃面的場景勾得我特別想來一碗油潑麵(當時沒吃午飯,餓出腹肌的狀態),又一度被張譯演繹的「尋找女兒的父親形象」與劉浩存演繹的「想念爸爸的女兒形象」觸動得落淚。

我很喜歡張藝謀導演的這部作品,影片對時代的反映、對人物命運的描繪、對人物情感的勾勒、對電影藝術的致敬與懷念,細膩又動人,給了我好幾個感動的時刻。整部影片的視聽又很有質感,許多場戲的拍攝都堪稱教科書級別,值得反覆觀摩學習。

電影的好,其實已經有很多人在說了,我這裡重點想說的,是張藝謀身邊的工作人員對他的印象。

剛好,我的一位朋友跟張藝謀導演一塊工作了一段時間(主要是《一秒鐘》這個項目),我詢問她跟導演工作都留下了怎樣的印象,他給我講了很多,其中讓我印象最為深刻,是如下幾點:

1、認真

張藝謀導演對待電影非常認真,無論是在機房參與後期製作,還是開會討論影片上映,他都會以一種極為認真的狀態展開工作。這種認真的態度讓許多工作變得很細緻,也讓所有工作人員對待工作都很專注。關鍵是,他的這份認真很有感染力,很容易就會讓周圍的人也認真起來;

2、勤奮

導演真的特別勤奮,有時候都會讓人覺得他都到那樣一個層次了,還有必要如此勤奮嗎?但事實上,他比大多數人都要勤奮,無論多少個會議,他都能擠出時間來參與,並且每一個會議都能邏輯清晰地跟你把所有事情捋清楚,毫無廢話,會議開到幾點他都不會嫌累。

開完會就會迅速投入到另外的工作,《一秒鐘》即將上映,他卻已經在忙新的項目了,而他在這三年時間裡,已經先後完成了《影》、《一秒鐘》、《堅如磐石》、《懸崖之上》的拍攝製作,要知道,他在這期間還要負責冬奧會的相關工作以及其他的演出工作,幾乎所有的時間都投入到了創作里,簡直太勤奮了!

3、謙卑

這是朋友最為感動的地方,她在接觸張藝謀導演之前,還以為他多少會有些大導演的脾氣,但真正接觸之後就發現,張藝謀導演真的太親和、太謙卑了。他會認真傾聽每個人說話,會聽取每一個人對他作品的評價,哪怕有人批評他的作品有這樣或那樣的不足,他都會耐心地傾聽並接受他認為說得對的意見。

然後在相處過程中,他總是以一種非常謙和的方式與人溝通,把姿態放得很低,似乎他不是大導演,更不是什麼「國師」,而是一個很有耐心的老師一樣,讓人倍感親切;

4、精力充沛

這個簡直絕了,張藝謀導演都已經七十歲的人了,精力卻比大多數年輕人還要好!作為導演,他每天的行程其實都安排得很滿,有時候工作時間是貫穿一天的,並且不僅僅局限於創作層面的腦力勞動,還有外出趕場、勘景、拍攝等體力活兒。換作任何人來做這些工作,多少都會感到疲憊,但張藝謀導演卻很少看到他覺得累的時刻,反倒是每一次開會都展現出一種精力充沛的狀態,甚至與會人員都忍不住困得打哈欠,也不見得他會有疲態。

在片場拍戲的時候也是這樣,很多人覺得吃力的事情(比如在沙漠上尋找好的機位,徒步在沙漠上攀爬),張藝謀導演都能輕鬆完成。這種體力和精神狀態,著實是讓人驚訝,都忍不住讚嘆:「也太NB了!」

5、情商高

這個細節可能不方便展開講,但是大家可能也知道,《一秒鐘》其實早就完成了後期製作,但卻遲遲沒能上映,這裡頭是有卡在一些審·核問題之上的。不過,面對這樣的問題,張藝謀導演沒有氣餒,反倒是在創作層面上儘量做調整的同時,也跟相關人士做了一些爭取,最終讓影片順利上映。也許這麼簡單一說很難get到其中的點,但是我在聽完細節之後,是很佩服張藝謀導演的情商的,他解決問題的方式,有大智慧。

總之,關於張藝謀導演,無論是他的作品還是他的為人,從他身邊的工作人員口中了解到的,都是很真實的。上述總結可能相對簡單了一些,但卻都是真實反饋。大家如果感興趣,我也建議大家不妨去看看他的電影幕後紀錄片,無論是早期關於《英雄》、《十面埋伏》、《金陵十三釵》的紀錄片,還是近期的《影》、《一秒鐘》的紀錄片,還有北京奧運會時期的紀錄片,都是能看到他的工作狀態以及為人處世的細節的。

比如在《一秒鐘》的幕後紀錄片里,就可以看到:張藝謀導演在這三年時間完成了《影》、《一秒鐘》、《堅如磐石》和《懸崖之上》的拍攝製作,同時還完成了「平昌冬奧會北京8分鐘」、「上海合作組織青島峰會」等大型演出工作,可以從早上七點開會開到次日凌晨,並且還是在內容完全不同的會議間切換自如!

他對電影的熱愛與認真,他的勤奮與謙和,都在紀錄片里得到了展現。特別是他一步一步在沙漠裡攀爬的畫面,十分動人。還有他和演員張譯、范偉的溝通,對新人演員劉浩存的耐心培養和指導,都足以讓人感受到一位好導演的巨大的人格魅力。

有的導演,會時時刻刻想著怎麼去創作好的作品,有持續而強烈的表達欲,又有敢於創新的精神,不安於平淡,這樣的導演是好導演;而有的導演,作品沒幾個,有也是質量很差,卻堂而皇之地在綜藝節目裡秀莫名其妙的優越感,這類導演,不配稱之為創作者。

在我心目中,張藝謀導演就是一位了不起的導演。

PS:文字為作者原創,圖片均源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