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0年前的地下水宮鎮著女妖,是懸疑小說《地獄》的病毒藏身處

2019-09-06     沙漠玫瑰Rose

我一直喜歡美國作家丹·布朗的懸疑小說系列,在世界各地旅行時也經常前往他的作品真實取景地打卡,諸如《達文西密碼》中所提及的羅浮宮油畫《岩間聖母》,《天使與魔鬼》中的羅馬萬神殿等。在他的小說《地獄》中,主人公哈佛大學符號學教授蘭登輾轉於義大利佛羅倫斯和威尼斯,尋找神秘病毒的藏身之處。而破案線索就是文藝復興時期的巨匠波提切利根據但丁的《神曲·地獄篇》所繪製的一副油畫《地獄圖》。

《地獄》的封面就是但丁的側臉

九重地獄

不知道是不是中外文化互通交流的結果,中國傳說天有九霄,外國傳說地有九重。根據但丁的描寫,地獄形如漏斗,共分九層,死去的罪人們在這裡接受各種酷刑的折磨,最底下是魔鬼撒旦,賣國賣主者都在最底層。

波提切利最著名的一幅畫作,就是藏於佛羅倫斯烏菲齊美術館裡的《維納斯誕生》了。

在《地獄》里有這樣一段描述:「蘭登將思緒拉回到那首詩上,大聲將它念完。下到水下宮殿的深處…… 因為在這裡,冥府怪物就在黑暗中等待,淹沒在血紅的水下…… 那裡的瀉湖不會倒映群星。」這個畫面讓蘭登深感不安,「我們顯然必須順著小溪的流水聲……一路跟蹤到某個水下宮殿。」

丹·布朗的小說最吸引人的一點就在於書中所有的場景在現實中都能找到,這個水下宮殿既不在佛羅倫斯也不在威尼斯,而在千里之外的土耳其伊斯坦堡。

地下水宮的發現純屬偶然,伊斯坦堡老城區的居民們總能在夜深人靜的時候聽到地下潺潺的流水聲,卻一直找不到水源。直到上世紀60年代,荷蘭考古學家無意中在藍色清真寺附近發現了這座水下宮殿,才讓這座千年奇觀重現人間。

水下宮殿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拜占庭帝國時代,在冷兵器為主的戰爭時期,水源是維持一個城市生存的重中之重。今天的伊斯坦堡那時候叫君士坦丁堡,地處東西方交匯的十字路口,各方強敵虎視眈眈,公元542年,查士丁尼大帝(Justinian the Great,公元527-565年)動用了7000名奴隸,在當時一座教堂的廢墟上修建了這座地下水宮,一方面保證宮廷用水,另一方面也是為了防止敵人圍城。一旦戰爭爆發,這座可以儲存10萬噸水的水宮可以供全城區民喝上一個月,還可以像「防空洞」一樣作為戰時防禦。

它的學名叫「耶萊巴坦地下水宮(Basilica Cistern)」,土耳其語意為「沉入地底的水箱」。

要說這查士丁尼大帝真是造福於民,不僅建造了聖索菲亞大教堂,還編纂了《查士丁尼法典》(即《民法大全》),它是歷史上第一部比較完備的法典,對歐洲後來大陸法系的形成發展起到重要作用。在位期間東討波斯、西征東哥特(日耳曼民族的一支,占領了當時的義大利)。拜占庭帝國在他的帶領下逐漸強大起來,他被稱為「羅馬最後一位偉大的皇帝」。

義大利納文塔聖維托教堂中的馬賽克鑲嵌畫,查士丁尼大帝與群臣

公元1453年,年僅21歲的默罕默德二世率軍攻陷了君士坦丁堡,屠城數日,有些居民就藏身於地下水宮中,順利躲過了殺戮。後來,鄂圖曼帝國請來的法國建築師無意中發現不少當地居民經常從地下運水,順藤摸瓜才發現了神奇的水宮。遺憾的是,數百年間地下水宮又被廢棄,直到上世紀中葉才重見天日,成了伊斯坦堡最受歡迎的旅遊景點之一。

伊斯坦堡Sultanahmet是最古老的城區,大部分景點集中於此。藍色清真寺與聖索菲亞大教堂隔蘇丹艾哈邁德廣場(Sultanahmet Square)遙遙對望。

在聖索菲亞大教堂一街之隔的街心花園旁,一座極不起眼的小房子常被人誤認為是旅遊諮詢中心,其實,它正是地下水宮的入口。

土耳其極其看重這座水宮的「搖錢樹」效應,還得「高姿態」地收門票,伊斯坦堡博物館通卡,土耳其博物館通卡一律不管用,20里拉門票不講價。

從售票處的小門進入,沿一段幽暗的台階下行。剛開始視線還無法適應突然變黑的環境,走到樓梯盡頭,眼前豁然開朗,一排排巨大的石柱,幽暗的燈光,潺潺的流水聲,就是我對於地下水宮的第一印象。

其實,伊斯坦堡修建了數座地下水宮用於儲水,但耶萊巴坦地下水宮是規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好萊塢的電影《007在伊斯坦堡》和成龍的《特務迷城》也都曾在此取景。

《地獄》中對它有這樣一段描述:"這個蓄水池太大了。"極目望去,蘭登看到這個地下世界的地面其實是如玻璃一般的水,漆黑、靜止、平穩,就像新英格蘭某個冰凍池塘上的黑冰。那裡的瀉湖不會倒映群星。

水宮長143米,寬65米,336根高9米的來自土耳其安塔利亞地區的粗大石柱支撐起巨大的磚石拱頂,柱底用聚光燈自下向上照耀著,營造出一座巨大的超現實主義森林。站在木板搭起的通道上向遠望去,產生的如同鏡子反射般的幻覺逐漸消失在黑暗之中。

看見這些立柱的第一眼恍若隔世,畢竟,它們已經在這裡靜靜地矗立了1500餘年。還記得我在希臘系列中對三種柱頭的解讀嗎?頂部帶有美麗忍冬草葉片的就是科林斯式立柱。

看到有些去過地下水宮的人說參觀後很失望,因為水宮也不怎麼大,基本乾涸了,參觀後很失望。我不知道這些人是要顯示自己見多識廣呢,還是真的無知。1500年前的古羅馬人能夠建造起如此龐大的建築,這需要有多強大的建築能力?當然了,對於羅馬帝國時期的建築來說,這裡根本不值一提。

水宮一角有個沙盤,講述了曾經的歷史

仔細看,水中還有魚兒游來游去。在常年不見陽光的地下生活,或許它們的視力早已退化了,它們才是這裡的真正主人吧。

地下水宮很潮,漫步其中,偶爾聽到水珠掉落,叮咚作響。,昏黃的燈光,映襯著根根斑駁的石柱,仿佛身處一個虛幻的暗夜空間,亦真亦幻,神秘而朦朧。

《地獄》中把水宮稱為「冥府」,蘭登是這樣解讀的:冥府怪物指一整類神話中的神和怪物——比如厄里尼厄斯、赫卡特和美杜莎。

在歐洲旅行,不少地方都見到過美杜莎的身影,最著名的就是佛羅倫斯市政廳廣場上的那尊雕像——珀耳修斯與美杜莎(Perseus & Medusa)。在希臘神話中,蛇女美杜莎是海神波塞冬之女,因其美貌被雅典娜所妒忌,將其變成了蛇發女人,並且下了詛咒:只要有人與其對視,便會變成石像。

佛羅倫斯市政廳廣場雕像

有人說,地下水宮之所以神秘,就是因為這裡囚禁著女妖美杜莎。

順著石柱走到盡頭,不少遊客聚集之處,有兩根立柱下面壓著兩個巨大的頭顱石雕,仔細看頭髮上的蛇栩栩如生。這是1984年修繕時,人們從厚達2米的淤泥中發掘出來的。地下水宮將其的頭像側放和倒置,就是為了避免讓人和其對視,也有另外一種說法是為了鎮魔驅邪。

《地獄》里製造病毒的佐布里斯特模仿但丁的詩里有一句: 「冥府怪物就在黑暗中等待……」這個怪物就是指的美杜莎。我還真挺同情她的,就是說了一句自己比雅典娜還美,就被弄成了這幅樣子。

即便是沒有冥府的傳說,走進這幽暗的水宮,冷不丁再看見這麼個巨大的倒置頭像,也會心驚膽戰吧?

三百多根石柱中有一根「眼淚柱」顯得格外神秘,柱身上有樹紋及孔雀眼的雕刻。關於這根石柱有兩種說法:一是立柱都是從別的宮殿運來的,所以這根立柱的雕刻原來就有,應該來自古羅馬帝國一個集會廣場;二是為了紀念建造水宮死去的奴隸和工人,代表他們的眼淚。

日久天長,這根石柱背後的故事已經不得而知,只留給遊人們無盡的猜測。

千百年後,塵世間沒有了你我,只留下這一根根屹立不倒的石柱,似乎每一根都藏著一段傳說,任憑後人遐想。

Tips:

1、 交通:電車Tram至Sultanahmet站,聖索非亞大教堂出門斜對面

2、 開放時間:4月到9月 9:00-18:30;10月到3月9:00-17:30

3、門票:20里拉,不能用任何通票,只能付現金,入內需要安檢。

=====================

【作者:沙漠玫瑰】

環球旅遊達人,旅行體驗師、自由撰稿人、嘉賓主持、旅行分享師、跨界自媒體人。已隻身旅行過五大洲近50個國家,200餘座城市。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mKmeKm0BJleJMoPMj1Zj.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