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歡喜》最尖銳的一個問題:家長能坦然接受孩子的平庸嗎?

2019-08-12     陪你觀影

文 / 觀影君

接棒《長安十二時辰》和《陳情令》,8月份的國劇依舊有爆款出現,它就是《小歡喜》

開播以來,熱議不停,話題不斷,目前豆瓣評分8.1,口碑也相當不錯。

《小歡喜》作為2016年電視劇《小別離》的續集,繼續瞄準了「教育」問題。

「教育」二字,牽動萬千中國家長的心,《小別離》講述的是中學生留學的話題,《小歡喜》則更加接地氣,聚焦於高考,以及備戰高考的家庭,繼而探討中國式的親子關係,原生家庭的影響,父母與子女的雙向成長等。

故事圍繞著三個不同的家庭展開 — 方家、喬家、季家,描摹了一幅屬於中國式家庭的「浮世繪」,其中涵蓋了親情、友情、愛情,甚至還有一點師生情。

對於《小歡喜》,很多人給出的評價就是,「這也太真實了吧,仿佛就是我自己的高三生活」。

能看得出來,本劇確實在細節處下了功夫,完完全全拿捏住了中國高中學子備考的真實情況:故意買大一號的校服,堆積如山的教輔書,黑板上的密密麻麻的解題過程,月租兩萬的學區房…這一幕幕讓家長和孩子都很能感同身受。

《小別離》和《小歡喜》的總製片人徐曉鷗曾說,「教育是一個極具共鳴的社會話題,這兩部劇就是想呈現出中國家庭在孩子成長的各個階段,所展現出的百態,記錄下時代給我們這代人打下的深刻烙印」。

在《小歡喜》的第一集,方一凡被告知要留級蹲班,他的母親童文潔非常生氣,在車上對兒子說,「方一凡,你對得起我嗎?媽媽高三那年,物理93,數學92,你為什麼一點不隨媽媽。再說,你也沒隨你爸呀,你爸也是學霸」。

這是多少人的真實經歷呢,被父母數落著:「我和你爸都那麼聰明,怎麼你就那麼愚呢?」

在「教育」這個大話題之下,《小歡喜》在第一集就拋出了一個戳中很多家長的尖銳問題,那就是站在童文潔的立場上,身為家長,「能否能否接受孩子的平庸呢」

這是一個老生常談,也是一個輕易就能刺痛很多人的問題。在知乎,「部分家長是否很難接受自家小孩的平庸」這個問題的瀏覽量已經達到了1297萬的瀏覽量,超過3000個回答。

從理性角度,也就是根據大數據分析來看,2001年出生人口1700萬人,其中1300萬到1400萬人能接受高中階段教育,800萬人可以獲得高等教育,其中考上985大學的大約有16萬人,至於C9高校,更是只剩下3萬多人。

C9高校

如果父母處於塔尖,人群的前3%甚至是前1%,屬於大學霸類型的話,那麼根據比例來推算,自家小孩多半都是會比自己差的:

當父母的教育水平都處於當年前3%時,子女仍然處於前3%的機率只有10%;當父母教育水平都處於當年前1%時,子女仍然處於前1%的機率只有14.1%。

排除特殊情況,從機率上來說,現實的殘酷就在於此:特別聰明和特別笨的人極少極少,絕大部分人都是普通人,而聰明人的孩子大多也沒那麼聰明。身為家長,需要在某些時刻承認孩子的不完美,甚至平庸。

對於中國式的家長,目前似乎還很難做到這一點,就像那句話說的那樣:「父母為孩子犧牲了一輩子,沒有自我;卻無法容忍孩子,突然有了自我。」

家長們願意承認自己對孩子的陪伴不夠,承認孩子的補習班報得太少,承認自己的能力不足以夠繼續輔導孩子的功課,可就是很難承認孩子的平庸,非要想方設法加大力度扭轉這種局面。

好比在《小歡喜》中,童文潔的侄子林磊兒是個尖子生,分班考試一舉拿下年級第一,與倒數第一的兒子方一凡形成鮮明對比。得知此事的童文潔順手就抄起身邊的雜誌開始怒打兒子。

其實,並不是所有小孩都是天生平庸,有很多一部分是被父母的高期待鈍化成平庸了。

父母總說,不希望孩子以後像自己這樣操勞,要過上更加輕鬆更加幸福的生活。但這樣的生活就是常態啊,不用打拚不用奮鬥的舒適生活又有幾個人能享受呢?

父母把太多自己未盡的心愿寄托在了孩子身上,把他們看作是自己宏願的延續,當作汲取成就感的工具,也往往容易去替孩子們做決定,其實這就是一種嚴重的心理缺陷,甚至可以說是心理殘疾。

況且,這樣一廂情願的高期待很可能適得其反,不僅不會幫助孩子進步和成長,還會帶來伴隨一生的自卑感。

因為孩子所做的事情很難踩中父母挑剔的節拍,以至於孩子做什麼事都很難獲得肯定和表揚,成就感大大降低。

每個孩子唯一的競爭對手,只有過去的自己。自己戰勝自己,叫作成長,這種縱向比較機制理應帶來巨大的成就感和滿足感。

可是有些父母,他們希望看見的,不是孩子戰勝昨天的自己,而是戰勝自己設下的關卡,戰勝別人家的孩子,戰勝那些連孩子自己都摸不清的東西,這就是所謂的橫向比較機制。

這種想法一旦根深蒂固,便如同深可見骨的傷疤,多少年後還是會疼。

教育最大的智慧,不正是信任嗎?

父母真正應該做的,是試著相信孩子,給他們試錯的機會,幫助他們找到正確的方向,而不是大手一揮,指出一個自以為正確的方向,然後一聲令下,讓孩子朝著這個方向奔去。

《長安十二時辰》的原著作者馬伯庸說過這麼一句話:「人生有三個階段,一是接受自己的父親平庸,二是接受自己平庸,三是接受自己的孩子平庸。」

父母應該坦然接受子女無法做到像自己那樣思考,也應該接受子女有自己想走的路。每個人都有自己想蹚的河,想走的路,想攀登的山峰。該承受的,該經歷的,該面對的都在這一路上,這就是人生不斷試錯的過程。而父母呢,應該最大程度扮演好守護者的角色。就算做不到守護,還可以當一個旁觀者。

這個世界,從來不缺少人才,缺少的是能夠從容面對挫折和困境的普通人。

不論父母是否接受孩子的平庸,都要遵循孩子自己內心的想法,接受孩子自己的選擇,哪怕這種選擇最終在父母看來確確實實是「平庸」的,如果孩子安於這樣的狀態,也會因為父母的接受而感到舒服的。

就像知乎上有人回答的那樣,「我跟娃他爹就這一個孩子,也沒有生二胎的打算,從她出生起,我們的願望只有倆:身體健康,天天開心。這個初心,從未變過」。

(完)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mIqoDG0BJleJMoPMPfa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