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良渚古城遺址歷經83年努力申遺成功

2019-10-07     每日商報

歷史時刻

National Day

2019年7月6日,第43屆世界遺產大會審議宣布,良渚古城遺址正式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為我國第55個世界遺產,同時也是杭州繼西湖和大運河後拿到的第三個世遺「金名片」。良渚古城遺址最早發現於1936年,歷經83年考古研究,遺址清晰地展現了新石器時代晚期一個以稻作農業為支撐、具有統一信仰的早期區域性國家,實證中華5000年文明。

2019年7月6日,當第43屆世界遺產委員會執行主席阿布爾法斯·加拉耶夫的木槌輕巧落下時,一聲清脆之音宣告了一個令人振奮的好消息:位於中國杭州餘杭區的良渚古城遺址正式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塵封5000年的良渚文化揭開神秘面紗,成為中華文明新名片和世界文明史上璀璨的一筆。

四代良渚考古人長達83年的堅持

申遺成功的消息傳來時,良渚遺址管理區管理委員會規劃建設局副局長陳強很激動,「為了這一刻,大家都努力了很久,等待了很久。」

當時,他正在良渚古城遺址公園的工地上做最後的巡查,按計劃這個公園7月8日要正式向公眾開放,從此公眾了解良渚文化最直接的窗口,就是這個由他參與規劃和建設的良渚古城遺址公園。

良渚古城遺址公園規劃總面積14.33平方公里,因為遺址保護的需要,向公眾開放的區域是城址區的核心部分,面積3.66平方公里。園內大面積保留和還原了濕地生態系統,站在大莫角山台地上向四周眺望,可以看見蜿蜒的河道、古時的土屋,百餘只白鷺分散在草地上棲息,耳邊是風吹樹葉的響聲。這在5000年前是良渚王族的居所,也是現在良渚古城遺址的中心和最高處。

良渚古城遺址申遺是一項漫長、龐大且複雜的工作。從考古、保護到研究,每一個環節都是多個部門、單位集體努力的結果。這其中有四代良渚考古人長達83年的堅持,還有良渚遺址管理區管理委員會在文本修編、價值提煉、保護展示、環境整治、文化宣傳等方面的全力投入。

1994年,良渚遺址被國家文物局正式列入中國申報《世界遺產名錄》預備名單。1996年,良渚遺址群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為了更好保護良渚遺址,2001年,浙江省和杭州市成立組建了杭州良渚遺址管理區管理委員會,不遺餘力地推進良渚古城遺址保護和申遺工作。

如何向世界展示良渚文化是難點所在

回憶遺址公園規劃建設時的種種,陳強感慨:「良渚古城遺址公園不是一般的公園,最大的難點是如何在保護的基礎上將曾經良渚先民的生活環境、生活樣態展現出來,向世界展示良渚文化。」遺址公園的建設始終遵循「保護第一、展示第二」的原則,根據「考古先行」的行動方針,規劃建設的方案經常在工程實施過程中因考古結果而改變。

比如為了完善城址核心區的防洪系統,計劃將對城址區內的一條古河道進行恢復。但古河道的精確位置在哪裡?這個疑問在進行河道恢復之前就是未知數,考古專家也只能給出一個大概的方向。但隨著施工單位進場,考古先行的推進,考古人員發現古河道的實際位置比之前預估的要偏移7到8米,於是原先的工程審批流程又要進行調整再上報,工程在一邊考古一邊調整一邊施工中進行。一項長度一公里的河道恢復工程前前後後花了兩年多的時間才完成。

像這種不斷修改調整的案例在整個遺址公園建設過程中,陳強遇到了太多太多,但他覺得這些都是理所當然的,「申遺工作不僅僅是良渚的、杭州的,做好這個還能提升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

良渚古城遺址見證了中華文明5000年前的緣起,見證了這一文明在早期階段的特徵、智慧與成就,同時也見證了這個文明的5000年綿延不斷。

以前,重要的外國元首來中國會把第一站選在西安,以此表示對一個國家歷史文化的尊重,而現在,杭州也可以成為首選地,本質上推動了杭州城市國際化的進程。

此時此刻,在天光雲影交錯下,良渚古城遺址正靜靜地等著世人來翻閱山水城池交融的豐厚畫卷。

商報記者 嚴韻倩

值班編輯 申屠淑婷

每日商報(ID:hzmrsb)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mEeJpm0BMH2_cNUgM-UV.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