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很少有「腐渣工程」,全因這一制度太嚴格,若出現後果很嚴重

2020-05-16     指點江山

原標題:古代很少有「腐渣工程」,全因這一制度太嚴格,若出現後果很嚴重

所謂的豆「腐渣工程」,是指那些由於偷工減料等原因造成不堅固的危險容易毀壞的工程。狹義的「豆腐渣工程」是專指質量不達標的工程,而廣義的「豆腐渣工程」應是指生產、經營過程中的一切不合格項。如:樓房坍塌,往往是設計考慮不周、施工偷工減料所致。

耗資十八個億修的陽明灘大橋,通車不足一年,鋼筋水泥終成豆腐渣,四輛貨車衝過,橋體坍塌,車毀人亡;雲南新路,通車的第二天出現坍塌;湖南沱江大橋竣工前倒塌;福建武夷山公館大橋垮塌;遼寧撫順投資近3千萬大橋竣工前坍塌......

看到這麼多的大橋大橋坍塌信息,不禁讓人膽戰心驚,中國的建造質量和技術,什麼時候差成這樣了?這樣的工程,一旦建起來,對百姓來說,就是禍端和災難,還談什麼為民造福。

那麼,中國的建築技術真的很差嗎?

肯定不是。

我泱泱中華,在古代,建築技術堪稱一流。

應縣木塔至今已有960年歷史,趙州橋由李春設計建造,已歷經1400年風雨,都江堰更是有2200年的高壽,四川達縣,明代建造的彩虹橋,至今都是孩子們上學的必經之路。

洛陽橋,原名「萬安橋」,結構工藝技術高超,名震寰宇。還有800年歷史的盧溝橋,歷經多次洪水、戰亂,百噸貨車駛過依然安然無恙,而有關建築學的著作更是不勝枚舉。春秋的《考工記》,北宋的《築城法式》,南宋的《營造法式》,堪稱建築的「葵花寶典」。

古人沒有鋼筋水泥,沒有起重機,沒有空口白牙的喊口號,更沒有各種花里花哨的大典、沒有各種名目繁多的獎項,但是,他們的工程固若金湯,至今屹立不倒,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建築奇蹟,這不得不讓人嘆服!可以說,無論是建築材料,還是建築條件,古人都沒法和今天相比。

那麼,為何他們的建築會如此牢固,如此耐用呢?

其實,古代也曾經出現過豆腐渣工程,只是他們的豆腐渣工程,只要一經發現,就絕對嚴懲,並且,有一整套的追溯制度,所以,一般人不敢造次。

其中,明朝的朱常瀛桂王,就曾經遇到了豆腐渣工程。話說1621年,朱常瀛要在衡陽建桂王府。知道這是塊大肥肉,很多人削減腦袋去爭取,一個叫黃用的太監,想要接下這個肥差,花了五萬兩銀子行賄,終於弄到了監造的資格。歷時六年,耗費五十萬錢,桂王府修成,朱常瀛美滋滋地搬了進去,不料有一天他正在休息,房梁咣當一聲掉下來,差點被砸到。

對於此事,黃用不得已和另一名管事一起,慌忙給人又送修補的錢,又送壓驚錢,桂王爺這才沒有將此事鬧大。本以為這事就這樣過了,沒曾想,第二年三月初三,衡州連陣大雨,桂王梳洗時忽聞「如雷震響」,出來一看,蒙了,怎麼回事?王府的正殿居然轟然垮塌了!六名宮女還被埋了。得,這下,紙也包不住火了,有錢也擺不平了,桂王一氣之下,把事情捅到了崇禎皇帝那裡。

當即,崇禎皇帝派人調查,原來黃用等人為了多撈工程款,工程建設十分潦草,地基沒有夯實,牆腳根基淺薄,石料之內,用竹條、松枝與河沙充數,樑柱所用木材,竟然有低價買來的朽木,完全不符合「程式」。這還有什麼說的,將黃用等人拉出去問斬,再批銀子重建。你看,古人也有人想動歪腦筋,想偷工減料,不料,問責制度相當嚴格。結果,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

其實,無論是明代還是清代,針對工程建築,都有相應的律法,《工律》就是其中之一,針對非法營造、虛費工力、採取木石不堪用、造作低劣等方面非常具體的刑法規定,輕者打板子、給徒刑,重者處死。相比我們今天針對偷工減料,豆腐渣工程的相關人員處罰,古代人的嚴懲力度,明顯要大很多。並且,除了在律法上的嚴格規定之外,古人還非常善於追本溯源。

《呂氏春秋》上首次提到了「物勒工名」,意思是:器物的製造者要將自己的名字刻在上面,類似於我們今天要求產品上要有相關標識。比如:生產日期、生產廠家、生產地址等,如果沒有,就會被視作「三無產品」一樣。我們今天大多用於產品上面,而古人則是用於方方面面,連建築,房屋,甚至,一塊磚,他們都會用這種標記的辦法。

從一件商品的「工名」,可以追溯到製作商、製作者等諸多信息,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廟,達到追本溯源,質量嚴控的目的。一開始,對於物勒工名,統治者是強制要求的,目的就是為了達到質量嚴控的目的,但是,隨著越多的製造者加入其中,這一批有質量保證的,在行業內就自然會形成口碑,於是,大多數人越來越樂意將自己的信息留在商品上面,這應該就是今天商標的雛形。

許多明代留下來的磚頭都刻有銘文,「招甲席俊翁甲首方朝張/窯匠盧立/造磚夫廣福寺」。「長沙府禮陵縣提調官典史陳福司吏冷榮/製作匠王庶人戶劉高叔/洪武七年八月造」等,這些銘文,我們可以看到,有負責人,有窯匠,有工匠,每塊磚,每個地方,都有相對應的負責人,每塊磚都有出處,如此嚴密的質量監控系統,不得不讓人佩服古人的智慧和嚴密。

更為嚴苛的,就是在建造的過程中,不等你建完,就有監督管理的人會過來抽查,如果是大型建築,皇帝抽查也是常有的事。

據明代祝枝山的《野記》記載,朱元璋修南京城牆的時候,經常去現場監察,據說,他走到一處,就讓工人將那一處的城牆打開,如若發現有以次充好的現象,必定嚴懲。「築築者於垣中」這一段工程的質監員、包工頭、工匠都會被當作材料給砌到城牆裡去,以此殘酷手段確保城牆修得固若金湯。朱元璋的懲戒手法固然過於殘暴,但是,確實對今天的工程質量把控,有很好的借鑑意義。

你以為古人只針對建築才這麼嚴苛嗎?

絕對不是。

他們對所有工藝、工匠的要求都非常嚴苛。明代就曾經規定,織匠「就予車上編號烙印,附冊開寫看驗提調官吏並匠作姓名,日後有不堅固者,照名究治」。是的,你沒看錯,對待一台織布機、織匠,他們照樣要追本溯源。

隨著各個行業都要追本溯源規矩的建立,各行各業的匠人們,開始各自組織商會、行會,一是出於同舟共濟,同甘共苦的行業義氣,還有就是想在各行業形成自己的行業標準,比如:清代光緒年間,有一條關於當地泥匠的行規,「泥牆須包三年,如三年內倒塌者,歸泥匠賠修」。當地加入本行會的所有泥作匠,均須遵守這一條款。

所以,從以上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到,在古代,一個建築,從一塊磚開始,就已經有嚴密的質量監督體系了,從源頭上幾乎切斷了以次充好的豆腐渣工程,在中間環節上,除了有政府的各項法律作為保障之外,還有各個行業的商會、行會,進行監督。

由此可見,古人在質量管控上的手段和方法,跟今人相比,是有過之無不及。

古人尚且知道,質量乃行業之根本,大到宮廷建築,小到一塊布,都能堅守住質量底線,為何在我們物質條件極度發達的今天,起重機我們有了,挖掘機我們也有了,多堅固的鋼筋水泥,我們也能造,即便是這樣,人們反而忘記了,嚴把質量關,總是不顧一切地追求所謂的「中國速度」不顧科學,枉顧質量。

這樣帶來的惡果,到底誰能承受得了?所以,望諸君,以古為鑑!

參考資料:

【《野記》、《考工記》、《築城法式》、《營造法式》】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mEOyG3IBd4Bm1__YfQP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