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略海洋的活力CBD,洞見灣區城市的未來模樣

2019-08-12     毅家之言

時間5月30日,地點上海。

由江南造船廠建造的5000噸級、大型深遠海綜合科考船「東方紅3號」正式交付。該船是國內首艘、世界第四艘獲得水下輻射噪聲最高等級——靜音證書的科考船、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獲得這一證書的海洋綜合科考船。值得關注的是,東方紅3號科考船的大腦——科考網路信息系統,則研發、生產於青島西海岸新區。

時間8月2日,地點青島西海岸新區。

「活力海洋·未來城市」2019S-Future City世界海洋城市·青島論壇順利落下帷幕。聯合國前副秘書長吳紅波,國家商務部原副部長、原國家外經貿部副部長周可仁,中國城市發展研究院城鄉院總規劃師高毅存,財經評論家、財經作家葉檀,華東建築設計研究總院副院長牛斌,英國BDP建築設計總監邁克·金以及HIC翰創規劃設計師徐偉等眾多專家學者、領袖精英,在本次活動中聚首共話藍色經濟的發展前景的同時,也為灣區城市的未來提供著「科考性」前沿思路。

1

經略海洋之濱海城市的高級形態灣區城市

香港科技大學創校校長吳佳偉曾指出,全球每一個歷史階段發展最好的區域都在灣區。如一戰至二戰期間的紐約灣區,二戰之後的舊金山灣區,再如上世紀60-90年代,亞洲製造業崛起下的東京灣區等等。根據世界銀行數據表明,世界60%的大城市坐落在灣區,灣區占世界經濟總量的75%。

從粵港澳大灣區,紐約灣區,舊金山灣區、東京灣區等目前國際一流灣區來看,他們都具備著開放性、創新性、宜居性和國際化等特點。再把目光聚焦到構成灣區城市群的城市顆粒來看,灣區經濟已成為濱海城市的高級形態。而一些具備升級的創新產業動能、高效的海陸交通動線、優質的人口資本流動以及絕佳的政策支持的濱海城市,更是已經成為了經濟發展前沿的「灣區城市」,這些城市也更具備帶動大區域縱深發展的能力。

7月24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九次會議,會議明確青島將建設成為中國-上海合作組織地方經貿合作示範區,更好發揮青島在「一帶一路」新亞歐大陸橋經濟走廊建設和海上合作中的作用。

值得關注的是,南深圳、北青島兩座城市被同時提及。作為改革開放的排頭兵城市以及粵港澳大灣區的核心城市,深圳被本次高級別會議所提及毫無疑義,但被同時點名的青島,則與其多年經濟增長勢頭以及未來發展潛力不無關係。

論經濟發展水平,青島是僅次於北京和天津的第三大北方城市,2016年其GDP就已破萬億,2018年達到12001.5億。再以山東半島城市群的概念來看,其帶動大區域縱深發展作用也是無可替代。而就目前「三灣三城」的青島來看,其西海岸新區就已具備了灣區城市的四大發展動能。與此同時,該灣區新城的海洋經濟、創新產業更是一大看點。

2

依海而生向海而興的青島西海岸灣區新城

如果要問青島老居民對於老黃島和老膠南(西海岸新區)認知的話,得到的答案可能是「較遠」。但正如史鐵生所言,歷史在發生時未被發現,在發現時已被重組。

2018年西海岸新區的GDP總額為3517 億,占到青島全市接近30%的比重。同時,作為2014年國務院批准的國家級新區,西海岸2018年的經濟增速位列國家級新區第三。

對於新區的高新技術產業而言,除東方紅3號科考船中的實踐應用之外,國內蛟龍號、深海勇士號等重點深海載人航水器工程的科考信息系統及核心控制軟體,皆源自於青島西海岸新區。

值得關注的是,目前青島西海岸新區,已經成為全國最大的海工裝備基地和深遠海開發戰略的保障基地,其年造船能力已超過450萬載重噸,為智慧船舶、海洋環境仿真等新興產業提供了廣闊的市場資源和有力服務支撐。

同時,西海岸新區更是雲集了中科院海洋大科學研究中心、中船重工等一大批領軍型研發機構和創新企業。新區海洋經濟總量也從2014年的491億,飆升至2018年的1182億元,海洋經濟年均增速達到了19%,並占據整個新區經濟總量的三分之一。

不僅如此,新區深、遠海保障能力更是發展迅猛,目前已建成可以停靠世界最大船舶的董家口碼頭,擁有世界一流的船舶、海工建造基地,整個青島西海岸新區已經成為中國深遠海戰略的重要支點。

財經評論家、財經作家葉檀本次活動中表示:「中國的城市規劃不是房地產主導的,不是人口主導的,而是產業主導的,所以我們看這一個區域看它的產業鏈,再看在這個產業里是什麼人」。

如果說海洋孕育了西海岸經濟的創新產業,乃至國際性城市青島全新的增長極,那麼由融創參與開發建設的海洋CBD——青島海洋活力區,則孕育著一座灣區城市未來的全新模樣。

3

從海洋活力區的高標介面看灣區城市未來

青島海洋活力區,據守西海岸新區核心位置,占地面積4.27平方公里,建築面積約660萬平方米,由西海岸新區聯手融創中國開發建設。青島海洋活力區是獨具海洋文化特色的現代化新型活力區,更是西海岸新區國際化的CBD介面及經濟聚集地。

如果說創新產業,為灣區新城-青島西海岸新區提供了充足的發展動能的話,海洋產業則為這座新城的CBD—青島海洋活力區提供了堅實的底色。

對此,國家商務部原副部長、原國家外經貿部副部長周可仁表示:「青島海洋活力區以海洋平台為主題,按照產城融合、智慧科技的發展模式,重點培育海洋科技、海洋信息、海洋商貿、海洋金融、海洋資源等總部服務型新型經濟產業,將成為青島西海岸新區的動力心臟、智慧大腦,成為青島城市發展的新空間」。

作為灣區城市的未來範本,青島海洋活力區首先體現在規劃層級上。與傳統海濱城市不同,海洋活力區充分發揮後髮型城市優勢,參照紐約曼哈頓、珠江新城等國內外多個城市CBD成功案例,整體原則尊崇「以人為核心、以產為動力、以城為平台」,內部規劃「一軸兩核一帶」。

其中,「一軸」為東西向商業主軸。「兩核」則是以「海洋時尚+海洋服務」為產業導向,並將整個區域劃分為總部基地、創智集群、人文教育、活力新城四大產業。而「一帶」,則是南北向文娛綠帶與東西向風河景觀廊形成的T型海洋景觀公園。整體規劃設計充分展現出由人到產,再到城的前瞻性思路。

同時,活力區內部擬建的高端配套服務,更是涵蓋了商務酒店、國際商購Mall、未來展示中心、海洋博覽中心、時尚體育中心、文化藝術中心、健康醫療中心等,這些配套無不體現活力區世界眼光及國際標準。

青島海洋活力區作為灣區城市的未來範本,其第二大特點體現在交通動線的規劃之上。整個活力區外部交通擁有東郊國際機場、青島西站、西岸新區自有碼頭以及三條軌道,五維大維度構築起海、路、空立體的交通體系。活力區內部則通過活力街坊+高密路網構建起復合組團街道,讓每個街坊都呈現出多元業態的混合街區。

值得關注的是,整個活力區立體的連廊系統更是串聯了超過10棟核心區塔樓,打造出類香港中環般的地下、地上聯動的步行動線。不僅如此,連廊還可以實現人與人不經地面的直接銜接與聯繫。同時,邊界地庫以及全聯通的地下停車系統,也造就了活力區地上車輛行駛較少、步行舒適尺度大的特點。

最後,是在智慧城市的運營系統。青島海洋活力區內部包括了智慧交通管控、智慧能源中心的一站式調節、智慧民生數字生活系統以及智慧產業系統。整個活力區還擁有非常成熟的生態城市建設發展模式,更將綠色生態城市的各種節能環保技術納入到未來活動區的開發與建設中。

再從青島整座城市全維尺度看,青島是一個典型的環灣帶狀城市,它的所有的主中心都是圍繞膠州灣展開,這意味著城市的發展縱深短,但延展面卻很長。從城市空間格局的拉動角度來講,需要在更遠的區域有一些新的核心功能區拉動城市空間框架進一步延展和發展。

對此,參與整個活力區構建的HIC翰創規劃設計師徐偉表示:「不管是紐約的經驗,曼哈頓到布魯克林、皇后區,包括倫敦也是從中區往東區發展。一個城市想往一個區域發展必須要有相應的引擎,要有相應的動作在某一個空白的區域出現,這樣才能實現城市新引擎區域的聚集性發展。所以我們認為海洋活力區的打造過程中,一個非常重要的點就是把青島的城市結構從一個純粹意義上的濱海城市變成一個灣區城市,讓它變成一個環灣的多中心結構,只有這樣才能夠很好地實現青島大都市區向南的延展,跟膠南,跟周邊區域的聯動。」

海洋,承載著自大航海時代開始的商貿與財富夢想,也承載過詩人與作家夢幻的遠方。而當世界的灣得遇奮發的城,這片蔚藍色的波濤,則為我們呈現出了一派活力景象。這份活力關乎於時代,同樣關乎於未來。而在這份活力的背後,似乎留給我們思考空間又不僅於此,至少對於由量變到質變的中國城鎮化進程而言,意味著很多很多。

如果內陸型新城的未來要看雄安新區的話,那麼,基於探索中國沿海城市核心CBD新模式的——青島活力區,則為更多灣區型新城的未來提供了諸多超前思路。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m1Z7hGwBvvf6VcSZW7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