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冰雪奇緣》會成為現象級電影?

2019-11-25   掌上麗人號

《冰雪奇緣》系列電影已經不僅僅是電影,而是成為了一種社會現象!自2013年上映以來,《冰雪奇緣 1》就在全球掀起了一股旋風,之後就在成為現象級電影這條路上越走越遠了。

這部由迪士尼公司出品的動畫片和迪士尼以往製作的動畫片有些相似,但在某些方面卻又完全不同。《冰雪奇緣》改編自丹麥作家HansChristian Anderson的民間故事,迪士尼公司購入改編權後,加上精良的動畫製作和視覺效果,使得這部電影一上映就引起了前所未有的轟動。我們好奇的是,為什麼這部電影會成為小朋友們的最愛?影片中到底有哪些元素像磁鐵一般牢牢地抓住了小朋友們的注意力?以及影片到底給孩子們帶來了哪些特別的感受?我覺得可以從以下4各方面來闡述這部影片的主題。



反抗

在《冰雪奇緣 1》中,幾位主角被告知要聽話,要控制自己的行為,但他們一直都在努力爭取自己的主動權,試圖逃脫束縛自己的牢籠。這也是影片試圖展示給孩子們看的道理:感到挫敗和絕望是很正常的,你有權利不去迎合別人對你的期待,做你自己!而Elsa公主在這方面似乎做得更絕,她不但奮起反抗,還和那股束縛自己的力量對抗、鬥爭,以掙脫他們,去迎接新的人生。

孩子們在面對比自己強大的生物時,比如父母,常常會覺得自己很渺小,失去力量感,這時Elsa公主就給了他們榜樣和力量感,這也是小朋友們喜歡這部電影的一大原因:影片教會他們可以反抗自己的父母和一切外在的束縛,從而去發現真正的自我。

身份

當Elsa公主唱起那首「not being where she is meant to be」時,很多孩子都會想到一件事——自己對於學校或是家庭缺乏歸屬感。影片中的女王身穿鮮艷的長裙時顯得精緻無比,而換上象徵著身份和地位的套裝時又顯得威嚴和強悍。這似乎告訴孩子們:你可以自由選擇自己的著裝打扮,無論你想呈現哪一面的自己,這都是你的自由,不必膽怯和猶豫!Elsa公主經過反抗和鬥爭,獲得了自己的身份認同,對於很多還處於迷茫期的孩子們來說,這個榜樣人物的力量是強大的,這教導他們將來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在社會上爭取得到自己的身份認同和歸屬感,這就是幸福。

姐妹情

這部影片和迪士尼以往動畫片的一大差異就是,把重點放在了姐妹情的敘述上,而不是王子和公主的童話故事。在影片中,Elsa有好幾次沒能保護好Anna,這讓孩子們也產生了類似的情感共鳴——當沒能保護好自己的兄弟姐妹時,內心的內疚和自責油然而生。同時,影片也教會了孩子們一個道理:當處在一個團體中時,尊重自己的特殊性以及和其他隊員之間的差異性。少做比較,多多合作,才是王道。

信任

在影片中,Elsa常常騎著water horse前行,為什麼是馬,不是龍或者其他生物呢?要知道馬是一種野性十足、難以預測的動物,但也絕對忠誠和聰明。Elsa和馬建立的這種主僕關係,也是影片試圖傳達的一個訊息:無論人與人之間,還是人與動物之間,信任都是最重要的情感連結。當Hanz背叛了Anna時,故事沒有講述Anna是如何復仇的,而是將重點放在了解Hanz這個人身上,告訴我們人在經歷一些事情後是會有所改變的,而誠實這種可貴的品質並不是人人都具備的。信任是每個孩子都應該學會的一門課,但它必須有前提,因為這是老天對待那些誠實、可靠的人所饋贈的珍貴禮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