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管耕耘,總會有收穫,這就是這部電影傳遞的價值

2020-02-28     影視地平線

誘惑太多,選擇太多,於是,我們常常覺得自己就像是被囚禁的小鳥,總有種渴望衝破牢籠飛向自由的慾望。可是,當有一天真正得到飛翔機會時,卻怎麼也張不開翅膀。我想,這並不是不敢,而是迷茫了,因為在從一開始強烈的掙脫反抗中,已然慢慢失去了清醒認識自己是誰的本質。

這已經不知道是第幾次看《阿甘正傳》這部電影了,除了對於湯姆·漢克斯演技的佩服,更多的是沉迷於電影人物阿甘的傳奇人生。

與其說傳奇,倒不如說是理想,有點與現實脫軌的理想化生活,總在挑撥著觀眾敏感的神經。阿甘智商的低下,並沒有影響了他生活水平的高低,反而因為這種不用通過絞盡腦汁算計的簡單直白的人生道路,恰恰給了熒幕外觀眾諸多思考。

生命中最可悲的,不是沒有一個人願意聆聽你的故事,而是你從來沒有故事講給別人聽,因為,你總是希望在別人眼中樹立完美形象的刻意,倒不知不覺的弄丟了自己眼中最初的模樣。

所以我喜歡電影里阿甘的率真,也喜歡阿甘只管耕耘不問收穫的執著,這是當下快節奏社會發展中,人們最缺乏的初心。

很多人不明白,為什麼這樣一部看起來平平無奇的電影,居然可以在當年奧斯卡頒獎禮上擊敗《肖申克的救贖》,並一舉拿下包括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和最佳導演在內的六項大獎。其實,除去故事之外,《阿甘正傳》裡面包含著一種內在的精神,它並不是一味強調外部環境對於塑造人的重要性,它自始自終都在朝著人內部精神與思想靠攏

阿甘的平淡生活與美國的很多大事件多次重合,無疑是增加了這部電影的喜劇效果,而當把慢慢被現代人丟棄的傳統精神與道德觀念,重新在阿甘身上體現時,這就像是創作者們給狂熱且物慾橫流的社會,潑了一盆涼水,然後告訴大家,在你還不清楚自己是誰之前,就著急的想要闖蕩世界,完全是痴心妄想。

你覺得你很迷茫,那是因為你從來沒有停下來想一想,你追求的生活真的是你想要的嗎?

1

《阿甘正傳》這部電影,改編自美國作家溫斯頓·格盧姆於1986年出版的同名小說,而故事的背景,設定在二戰結束後的三十多年間。

那是美國思想最為活躍的時候,也是現代理念與傳統道德強烈碰撞的時候。當飛速發展的科技,成為引領社會進步的標誌時,原本應當重塑的精神與信仰,卻在不斷被人們拋棄,於是,喪失追求目標與生活希望的人,時刻處在精神崩潰的邊緣。

基於這種社會背景創造的《阿甘正傳》,卻擁有著一反常態的人物形象和故事內容。阿甘不再具有高大威猛的英雄形象,他的智力只有70多,遠遠低於常人 ,出生在單親家庭,讓他缺乏完整的親情呵護。

這種人物設定,讓電影從一開始就具有反傳統,反英雄,反主流的基調,而故事所執著的,並不是串聯了多少美國著名的大事件,它的焦點在於,阿甘對於自我的清晰認知,對於外部環境的篩選抵制,對於傳統精神的回歸堅守

電影採用回憶的形式展開,一張長椅上端坐的阿甘,對著同樣坐在椅子上的路人講述著他的故事,雖然,這些路人換了一波又一波,可是,這並沒有中斷阿甘故事的繼續。

第一人稱和第三人稱視角的交替使用,為我們營造了參與者與旁觀者兩種角色。當然,這並沒有造成故事內容的斷層,相反,阿甘對於自己經歷事情的講述,讓他既能夠融到時代中成為社會發展的一分子,又能夠跳出來成為窺探時代與人的第三者。

「人生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遠不知道自己會遇到什麼樣的。」

正如阿甘母親對阿甘說的這句話,未來是不可知,能把握的只有當下,因此,在阿甘的成長軌跡中,每一次的生活插曲,甚至是與大事件的相互關聯,都被導演安排的那麼平靜且具有生活化,絲毫看不出違和感。

無論是從上學到參軍再到捕蝦,還是最後放棄一切後對於家庭的回歸,都在給觀眾一種完美人生的展示,我想,大概很多觀眾會有這樣一個疑問:一個傻子,怎麼可能擁有如此完美的人生?

我想,能夠產生這種疑問的人,基本上是對於當下生活方式不太滿意的,而困頓與迷茫交織的生活中,雖然前路依舊很長,可卻在該邁哪只腳的時候猶豫不決。從當下現實出發對照阿甘的生活就會發現,我們大多數的痛苦並不是外界強行給予的,而是自我內部衝突造成的。

2

在電影中,珍妮問阿甘:「你未來想成為什麼樣的人呢?」阿甘反問道:「難道,我就不能想成為我自己嗎?」

或許,正因為這句話,觀眾才會慢慢明白,阿甘所有傳奇人生創造的前提,是因為他從來就沒有想過要成為被世俗定義的那種人,而是一心想要成為自己眼中的自己,這是在生活前進路上必不可少的精神支撐。

所謂的精神,更多的是在自我內部衝突時,可以不受外界支配的重塑內心秩序。

憑藉長跑特長上大學,他執著的把目標放在橄欖球上,雖然,他不懂什麼叫做目標,但是,他卻一直做著自己認為正確的事情,他之所以能夠滿足且不患得患失,是因為並沒有把這種單純的目標給物質化。

在我看來,此時的目標已經是一種阿甘的內在精神堅守,並沒有與外部的利益產生關聯。

在戰場上,對布巴友誼的看重和承諾的履行;在事業上,對捕蝦過程的享受和錢財的看淡;在愛情上,對珍妮始終如一的保護與愛戀;在親情上,對母親養育和照顧自己的感恩,阿甘都在懷著一顆平常心對待著任何事情。

平常心不代表不重視,而是因為有明確的行動目標和行為目的,所以才能不慌不忙的應對自己遇到的任何事情,而這種平常心正是熒幕外觀眾所缺乏的。

時代在飛速發展,物質極大富裕的同時,也在不斷膨脹著人們的慾望,於是,大家總想著大展拳腳的創造屬於自己的一片天地,可是回過頭來想想,我們是不是經常都在選擇,卻從來沒有行動?經常都在羨慕,卻從來沒有爭取?經常都在抱怨,卻從來沒有反思?經常都在做著別人眼中的自己,卻從來沒有想過自己眼中的自己應該是什麼樣的?

阿甘智商很低,但對待生活的情商很高,而通過他不經意間創造的理想生活,卻與珍妮和丹中尉的窘迫人生形成鮮明的對比。

在整部電影中,只有阿甘一個人在堅持做著自己想做的事情,沒有追求榮譽,沒有沉迷物質,卻總在完善著自我內部精神。

這時候,我們不難看出創作者拍攝這部電影的真正意圖,他利用阿甘的人物形象和理想生活,在不斷地追憶往日的傳統價值觀念,也試圖重塑過去的樸素精神

這部影片的獨特之處在於,它重新肯定了舊的道德及社會主體文化,宣揚了60年代美國的主流意識形態,同時它又否定了其他前衛的新文化。我想正是基於此,它才能深得美國民心——導演羅伯特·澤米吉斯

二戰之後的美國,經歷了將近六十多年的社會變革,當這部影片終於在1994年上映的時候,將過去發生的大事件基本囊括了進去。這時候,思想趨於穩定,精神渴求回歸,原本的非主流情緒在經歷變革後朝著主流靠攏。

我想,影片更多的不是通過大事件與熒幕外的觀眾產生聯繫,它更重要的是想在思想上與觀眾產生共鳴,從而讓觀眾在物質利益至上的壓力下,逐漸獲得精神的提升

傳統價值觀念中的堅持、勇敢、正直、無畏、誠實和守信,應當繼續發揚;而對於社會精神的塑造,更應該跳出物質的束縛,回歸到樸素的生活方式中;至於個人,回歸自我初心,只管耕耘,總是會有收穫,我想,這才是真正的主流社會。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lu9FjXAB3uTiws8KkQUJ.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