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是央視的曝光,我們根本不知道那些「笨孩子」還要被誤會多久!

2021-05-20     CC爸媽

原標題:如果不是央視的曝光,我們根本不知道那些「笨孩子」還要被誤會多久!

在學習的過程中,我們總是會遇到學習不好、排名倒數的孩子。

「一年級的小孩都是考雙百,全班一個下90分的都沒有, 我兒子考了65分……」

「小學一年級上學期剛過兩個月,相比同齡孩子,我家孩子就落後得比較明顯。」

「在班裡,我女兒最好的成績是考過一次倒數第三名, 一般時候都是倒數第一、第二。」

聽完家長的這些描述,你的想法是什麼?

恐怕十個有九個人都會認為, 這樣的孩子不是笨就是懶,或者心思完全就沒在學習上。

但實際上,這三個孩子不但智商沒問題,甚至有的超出同齡人,格外聰明!而且還非常努力,將大部分的時間和精力都用在了學習上!

導致他們學不會,成為「差生」的真正原因是—— 「閱讀障礙」

關於閱讀障礙之前也有所了解,但當前段時間看到央視的紀錄片《我不是笨小孩》時,依然非常震驚。

當我親眼看到這三個孩子在學習面前的困難,為之付出的努力,對孩子身心以及整個家庭的影響時,心裡一陣難過。

閱讀障礙的發病率非常高,適齡兒童中,在歐美等字母文字國家的病發率為 15%,在中國象形文字國家的病發率約為 5%~8%左右,這還是保守估計。

什麼概念,一個班按45人算的話,也就是 大約就有2-4個孩子是因為「閱讀障礙」而成為「學渣」的。

這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國內公眾對此知之甚少,許多家長甚至老師都一無所知, 簡單粗暴地被認為是笨、懶、不努力之後,這些孩子們的學習之路,只會難上加難。

簡單來說,閱讀障礙症就是由於 大腦綜合處理視覺和聽覺信息不協調,而引起的一種閱讀和拼寫障礙症,主要表現有:

識字方面

  • 認字與記字困難重重,剛學過的字就忘記;
  • 錯別字連篇,寫字經常多一畫或少一筆;
  • 經常搞混形近的字,如把「視」與「祝」弄混;
  • 經常搞混音近的字;
  • 學習拼音困難,經常把Q看成O,bd搞混,sc寫反;
  • 經常顛倒字的偏旁部首。

閱讀方面

  • 朗讀時增字或減字;
  • 朗讀時不按字閱讀,而是隨意按照自己的想法閱讀;
  • 聽寫成績很差;閱讀速度慢;
  • 逐字閱讀或以手指協助;
  • 說作文可以,但寫作文過於簡單,內容枯燥;
  • 書面表達自己的意思非常困難,抄寫速度慢。

行為方面

  • 掌握事物的順序很困難,如數學公式、乘法口訣等;
  • 在辨別距離、方向時顯得有困難;
  • 在理解時間概念時顯得有困難;
  • 在整理自己的書本、紙張、玩具時顯得有困難,寫字時很難掌握空間距離;
  • 完成讀寫作業非常容易疲勞。

2017年末,紀錄片導演樊啟鵬因為偶然機會了解到閱讀障礙,此後,他和妻子李瑞華用三年時間,追蹤拍攝了其中三個家庭。

樊啟鵬和李銳華

2021年1月,《我不是笨小孩》在央視播出,紀錄片一播出便獲得了 豆瓣9.2的高評分。

很多網友看完之後都恍然大悟,原來自己小時候就是「閱讀障礙」,這麼多年過去了,學習差的謎團終於解開了,但 被老師、家長打罵,被認為又懶又笨的陰影卻始終都在。

也有很多家長看後去對照了自己孩子的作業本,發現如出一轍,回想起那些 面目猙獰、惡言相向的時刻,不禁覺得後悔、愧對孩子。

紀錄片的導演在被採訪時說:「 我們想要發出一聲吶喊,希望讓更多人看見閱讀障礙,重新認識我們的孩子,接收孩子的差異性,敬畏生命。」

就算教一百遍也會很快忘記!

今天所說的閱讀障礙,是區別於那種因智力低下而引起的閱讀障礙症,相反很多患者是智商都很高,甚至超過普通人。

紀錄片中的校校就是這樣一個孩子。

在入學前,他一直是全家的開心果,聰明伶俐、活潑開朗、能說會道。

然而一切都在上小學孩子後「結束」了。

一年級時,絕大多數同學都是考雙百或90+,只有校校,一直都在60分徘徊,甚至不及格。

期間因為上課注意力不集中、課間經常玩到忘記回教室等,到醫院做過檢查,結果發現,校校的確患有「多動症」,但智力水平良好。

然而,經過一段時間的調整,並沒有好轉。

到了二三年級寫作文時,問題就更加凸顯,常常是4、5個小時,校校連20個字都寫不出來。

經專業研究團隊檢測,校校正是典型的閱讀障礙症。

因同樣問題前去檢測的,還有群曉和若汐。

群曉的媽媽說: 「孩子學習痛苦,我們教他也很痛苦,最痛苦的是不理解他為什麼這樣。」

在他剛上小學時,父母發現群曉學不會認字,非常簡單的漢字,就算教他一百遍,他也很快就會忘記。

於是他會花更多時間在寫作業上,如果第二天有考試,則常常複習到凌晨。

即便如此,語文成績依然很差,而且還直接影響其他學科。

長時間的 高努力、低回報,讓群曉的學習狀態每況日下。

即便在得知自己是「閱讀障礙」,轉學之後,他仍不能放過自己:「為什麼別人看一眼就能記住,我卻得記四五十遍?」

為了加深記憶,群曉想出一個近乎自虐的學字方法——用筆把字「刻」在胳膊上,刻得越疼,記得越牢。

若汐也有著幾乎一樣的經歷。

她每天都認真寫作業到晚上九、十點,但老師給出的評分始終是三五十分。

在班級上,若汐最好的成績有過倒數第三名,一般時候都是倒數第一、第二。

無論怎麼努力,若汐的語文考試成績從沒達到過60分。在人人雙百的小學一二年級,這讓她的父母甚至她自己都難以置信。

若汐的媽媽說:「我問老師,她是不是笨啊?學習很費勁,真的是沒有辦法。老師說哪有笨的,就多努力吧!」

直到同樣被確診,她的父母才知道, 孩子的確不是笨,不過是生病了而已。

在患有閱讀障礙的孩子的眼中,文字是怎樣的呢?

校校這樣說:

「看書的時候特別累,那些字都是一閃一閃的,一會兒黑,一會兒白。」

「像是在顛簸的馬背上閱讀。」

他們大腦的識字系統無法準確識別文字,所以閱讀時無法準確讀出來,看錯、看漏、看串行都是常有的事。

還常常靠聯想,比如把農民讀成農莊。

兩個偏旁部首分開,離得老遠老遠的,群曉就看不出來是一個字。

書寫就更難了。

由於無法記住字形和筆畫,校校只能「照葫蘆畫瓢」,想起哪筆「畫」哪筆。

這就導致他經常是錯字連篇、部首顛倒,到五年級了卻連一二年級學過的漢字都記不全。

校校的聽寫本,畫圈的都是不會寫的

哪怕是抄寫字帖,群曉寫出來的字也經常不該出頭的出頭,該出頭的不出頭。

字母文字也經常看成鏡像的,比如若汐b、d不分,校校會把c寫反。

語文的讀不出、寫不了,數學的讀題審題,英語的鏡像, 閱讀障礙幾乎影響著孩子的全科,成績可想而知。

不想回憶那段往事……

然而,真正影響他們的遠不止成績那麼簡單。

由於大家對閱讀障礙認知和關注的不夠,忽視、誤解、偏見也常常隨著孩子的學習成績而來。

隨意被貼標籤:學渣、笨蛋、懶、不知上進!家長的打罵,老師的批評,同學的嘲諷……隨便一樣都足夠讓他們自卑和放棄學習。

要強的校校媽堅信「水滴石穿」,為了學習她天天跟兒子死磕到半夜12點。

雞飛狗跳、打罵咆哮都是日常。

飽受「折磨」的校校,因為壓力大產生了厭學情緒,寧願在學校玩也不願回家……

不僅如此,校校還曾被同學豎中指、罵「垃圾」,受到過不少譏笑和嘲諷。

好在他是個樂觀又開朗的孩子,沒太把這些當回事,甚至不會告訴家長。

但女孩若汐就不一樣了,差點被老師罵到自閉。

有一次語文小測驗,若汐考了38分,老師把若汐叫到講台,當著全班同學的面批評她: 「你如果再考這麼差的話,就把你開除了!」

老師看來不過是一句嚇唬,但孩子卻信以為真。

放學回家後,若汐整個人都沒有精神,不吃飯、不說話,只是縮在沙發里默默地流眼淚。

也正是從那個時候起,若汐對學習和上學產生了嚴重的牴觸心理。

長此以往後果可想而知,慢慢他們就會接受自己「差」的事實。

起初不過是學習不行,最終很有可能影響到覺得哪哪都不行,甚至失去改變命運的機會和勇氣。

群曉就是如此。

最早,群曉的名字叫安旭,在北京的學校就讀。

在應試教育的環境下,學校每天都會給孩子們布置家庭作業——寫卷子,而閱讀困難的群曉卻根本做不完,學習成績也一直墊底。

群曉成為了周圍人眼中的笨小孩,同學們嘲笑他,甚至有的當著群曉父母的面欺負他,父母心裡非常難受。

他說: 「我都不願回憶那段往事,只不過是個模糊的陰影。」

為了給群曉提供更適合的環境,三年級時父母為他選擇了山西的一所創新型學校,為了給他開啟一段嶄新的人生,媽媽給他改名叫「群曉」。

但即便是在不以成績論高低的學校里,群曉依然不能完全釋懷。

由於讀寫速度太慢,群曉常偷用音樂課、表演課等其他課堂時間來寫作業,一度引發同學和老師的不滿。

因認為老師留的寫作業時間不足,和同學發生爭執,被「群起而攻之」,無奈地哭……

群曉是一個非常自律和自我要求很高的孩子。

他會因為記不住的字,反反覆複寫幾十遍,甚至把字刻進自己的肉里,媽媽總結他的心情說:「他恨啊」。

他會因為唱不會的曲子、彈不好的吉他(閱讀障礙的孩子也通常協調性差),在課間其他孩子休息、玩耍的時候,一遍遍的打拍子,反覆唱,反覆練。

他經常說:「你肯定有一個地方不及別人,要抱著悲觀的心理,才能不停地努力練習下去。」

看到這裡,我感覺非常難過,也非常窒息。

這些孩子們是經歷著怎樣的內外壓力,雙重摺磨,來面對每一天的?

就像群曉爸爸說的,人類的悲喜並不相通,「不是在他那個位置上,就理解不了他的痛苦。」

所以我們難以想像,當他們 獨自面對那些破碎的篇章、閃爍的文字,是如何在悲傷、焦慮、彷徨和無助中,一路孤軍奮戰下去的……

世界本來就是不完美的

當然,難的不止是孩子自己,這些家庭的每一天,都像是在經歷劫難。

家有小學生的家長恐怕都能體會, 面對一個正常的孩子,我們都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輔導作業的現場都充滿了雞飛狗跳,何況是有閱讀障礙的孩子。

紀錄片中校校媽媽的一段話讓我印象很深,她說:

「我不擔心他的未來,我知道在慢慢長大以後, 他用自己的長處,依然能在社會上好好生存。

我過不去的是現在,我熬不過這一次一次的作業,和一次一次的考試。」

家庭和睦似乎煙消雲散,校校媽說,「最嚴重的的時候,基本快離婚了。」

若汐的家庭也同樣沒有好到哪去。

若汐有一個上中學的姐姐,姐妹倆出身相同,境遇卻截然不同。

姐姐若含是個超級學霸,從小學習就不用爸媽操心,經常拿獎狀拿到手軟。

而妹妹若汐則是妥妥的「學渣」。

媽媽把所有精力都用在小女兒的學習上,無數遍的教,日日輔導到深夜。

但若汐的語文從來沒及過格,也從來沒有拿過一張獎狀。

拿小棍兒敲、撕卷子、打罵哭喊,面對若汐的學習,她的媽媽始終無法放寬心態。

結果時間不久,便因為不堪重負,患上了罕見疾病,需要住院治療。

不得不承認他們是不幸的,因為孩子患有閱讀障礙。

但同時他們又是幸運的,這三個家庭都是因著對孩子的愛,真實的看到了孩子的問題,找到了原因所在,並一步步去理解和接納孩子。

為了減少孩子在學校的誤解和孤立,校校媽媽經常組織家長活動,讓校校多多展示自己,也給大家科普閱讀障礙。

樂觀的校校也會自我安慰:「上帝在你的腦子裡關了一扇門,那肯定就會給你開一扇窗。我覺得我長大後肯定有一項特長,只不過我現在不知道而已。」

群曉的父母則是為群曉選擇了更為友善的學習環境。

經過努力,群曉的成績達到了班級的中上游水平,數學成績甚至一躍排名第二,閱讀也有了很大提高,12歲時,實現了自由閱讀。

若汐媽媽由於生病,「不得已」接納了若汐的閱讀障礙。

隨著家庭關係的緩和,若汐的成績也有了很大進步:期末考試,語文78.8分、數學87分、英語80分。

爸爸特意做了一大桌子好菜,媽媽親手為若汐頒發了一張獎狀。

他們也終於明白,這份成績,離不開女兒的努力,更離不開家人之間的理解、支持和接納……

看完這部紀錄片真的是感慨萬分。

它是一個科普片,讓我們看到、認識、理解什麼是閱讀障礙,改變了我們對孩子「學習差」的固有認知,也給更多的孩子提供了出路。

當然,我們也不要隨便「對號入座」,如有懷疑一定要找真正的專家、專業機構來判斷。

雖然閱讀障礙會伴隨一生,但如果能 積極採取科學的方法、正確面對,症狀是可以得到緩解的,而且隨著年齡的增長,尤其是初中之後,閱讀障礙帶來的影響也就沒那麼明顯了。

同時, 它更是一部教育片,是一部愛的啟示錄。

你是否為擁有一個普通的孩子而感到慶幸呢?

又是否願意理解和接納孩子那些「不完美」呢。

整個社會的教育內卷我們無法改變,但我們是否能夠改變,一定要把孩子打造成標準化優秀的那顆心呢?

正如若汐說的,「世界本來就是不完美的,人也可能會不完美。」

我們總說作為父母,我們應該接納孩子本來的樣子,接納他們的不完美,因為每一個生命都值得敬畏。

但是事實上,接納才是養育中最難的事。

孩子不是無緣無故有問題的,小時侯打人許是敏感期,磨蹭許是沒時間觀念,成績差許是閱讀障礙……所有看得見的行為問題背後,一定有著你看不到的原因。

我們推行「中國父母學習計劃」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讓大家去看到、理解、接納。

那麼問題是,我們不可能預知所有問題的所有原因,那麼在那之前,你真的能無條件接納孩子的不完美嗎?(圖源網絡,侵刪)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lrJKiXkBef-y2NoCGrAm.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