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這頭」「我要那頭」,在隆陽區瓦窯鎮偉農養殖合作社基地內,人聲鼎沸,夾雜著牛叫的聲音,熱鬧非凡,爭來搶去好不熱鬧,這是怎麼回事呢?原來是企業與農戶合作分散養殖能繁母牛發放現場,正在向農戶發放第一批能繁母牛,這是自2018年雲南省工信廳駐瓦窯鎮大蒿村以來,在大蒿村推動發展的第三個產業了。
大蒿村海拔1726米,年平均氣溫21℃,氣候宜人,山清水秀,一年四季鳥語花香。然而就是這樣一個美麗村莊,卻是一個深度貧困村,共有148戶建檔立卡戶。如何把這樣一個「美麗鄉村」轉變為「美麗經濟」,讓村民腰包「鼓」起來,心情「美」起來,是雲南省工信廳駐村工作隊要解決的首要問題。工作隊迅速沉下身子,經過摸村情、聽民意、想辦法,帶領全村走上了「個性化定製」產業發展道路。
根據資源稟賦個性化定製產業。大蒿村共5個自然村,每個自然村地勢、氣候、產業基礎都有差異,如田壩自然村地勢平坦,大部分農戶曾經養過蠶桑。小蒿自然村地勢較高,多山且草木茂盛,水源豐富,特別適合中草藥種植。此外,養牛的農戶較多,發展養殖具有很好的基礎。經過多次調研,工作隊決定根據兩個自然村情況,著重發展蠶桑、中草藥種植、能繁母牛合作分散養殖等產業。
根據市場發展個性化定製平台。有收益才有動力,種得出來必須賣得出去。為了讓農戶放心種養殖,工作隊經過嚴格篩選,在雙方自願、合作互利基礎上,挑選了保山市市場效益好、發展潛力大、技術強的幾家企業,為農戶提供種苗、技術指導,與農戶簽訂保底價回收協議,減輕了貧困戶經濟負擔和投資風險,保證農戶實實在在的利益。
根據貧情個性化定製發展模式。許多貧困戶是因病、因殘等致貧,根本沒有勞動力,給物給錢都不是長久之計,有些年紀較大,外出務工沒人要。根據這一情況,工作隊探索建立了「企業+合作社+貧困戶」的幫扶模式,成立隆陽區元達養殖合作社,讓無勞動能力的貧困戶依靠企業帶動、合作社管理、政策支持,都能參與到產業發展當中。
一年多來,省工信廳共扶持資金60多萬元,帶動蠶桑種植100餘畝,中草藥土地示範培育基地70畝,預計能繁母牛分散養殖將達到150餘頭,帶動農戶共300多戶。越來越多的農戶在多種產業中選擇適合自己的路子,加入產業發展當中,致富路更「寬」更「活」了。小蒿自然村農戶余樹昌,不願種中草藥,在得知可以種蠶桑後,要求種植10畝,許多喜歡養殖的農戶,在得知可以養殖能繁母牛後,積極踴躍報名。
工作隊始終堅信,適合百姓發展的路子才是最好的路子,實事求是才是工作最好準則,堅決不搞「大水漫灌」,杜絕「面子產業」「政績產業」。雖然目前發展規模不算大,但微末星光,也可以照亮前進的路,星星之火,也許就能燎原。(白 倩)
責編:劉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