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化是民族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構成民族的核心要素。文化與民族之間通過「傳」與「承」兩個並存、繼起的環節實現有機的整合,促使文化在傳承過程中呈現出穩定、延續、再生的特徵,最終形成模式化發展。維吾爾人移居中亞已有百年的歷史,探討其文化傳承場景及媒介,有益於加深對文化多樣性和本土化議題的理解。
【關鍵詞】中亞;維吾爾人;文化傳承
Abstract: Culture is an integral part of an ethnic group as well as the key factor for the ethnic composition. Culture and ethnic group are integrated organically via two steps of inheritance, i.e.,「passing on」, the step of coexisting, and「continuing」, the step of ensuing. This process of inheritance features stability, continuity and rebirth, resulting in a stereotype of development. Since the history of Uygur immigration into Central Asia has been over a century, discussions on the scenes and mediums of its cultural inheritance will improve the understanding of cultural diversity and localization.
Key words: the Central Asia; Uygur people; cultural inheritance
文化傳承是指文化在民族共同體內的社會成員中作接力棒似的縱向交接的過程。民族傳統文化作為民族這種社會共同體特有的實質「內核」,對維繫民族的認同與團結、生存與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1)
中亞維吾爾人大多是18世紀中後期到20世紀60年代,因政局動盪、地區戰亂、生存發展等因素從中國新疆伊犁、喀什等地遷出的移民及其後裔,主要分布於哈薩克、吉爾吉斯、烏茲別克等國,約有30萬人左右,其中以哈薩克東南部阿拉木圖州等地最為集中。(2)維吾爾人移居中亞已有百年的歷史,他們是如何在中亞這個多民族、宗教、文化並存的地區傳承自己的傳統文化?本文主要從傳承場景和媒介兩個維度來探討中亞維吾爾人的文化傳承。
一、傳承場景
(一)家庭場景
每一個人的成長都起源於家庭,家庭的影響往往會伴隨個人的一生。在家庭中通過家庭教育,兒童獲得了最初的生活經驗、社會知識、行為規範及自己所屬民族的文化信息等。通過長輩的言傳身教將維吾爾人的信仰、價值觀和行為規範傳遞給子女,從而使民族傳統文化得以傳承。長輩們通過日常生活中自己的身體力行,給予後輩以潛移默化的影響和教育,即「濡化」作用。如通過參加在家庭中舉行的各種宗教儀式,維吾爾孩童了解了什麼是宗教儀式,為什麼舉行宗教儀式,怎樣舉行宗教儀式等有關宗教的知識。而各種節日儀式和娛樂活動如肉孜節、古爾邦節和納魯孜節等的舉行,又使孩子們在參加這些儀式活動的過程當中,理解了有關民俗和宗教等方面的知識。
作為移居中亞的少數民族,中亞維吾爾人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在很大程度上依靠其家庭教育來進行,因而家庭是其傳統文化保存、傳遞的基礎和基本渠道,是最重要的文化傳承場景。中亞維吾爾人正是在家庭場景里習得了本民族文化最重要和最基本的部分,如語言、宗教信仰、行為方式、價值觀念、道德規範及風俗習慣等。
(二)清真寺
中亞維吾爾人普遍信仰伊斯蘭教,傳統文化深受伊斯蘭文化影響,清真寺在日常生活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是其文化傳承的重要場景。
對中亞維吾爾人來說,讓子女獲得伊斯蘭教知識是重要的宗教義務,因而人們喜歡將子女送至清真寺學習宗教知識。中亞維吾爾人清真寺教育的教學內容比較全面,以伊斯蘭教知識為主,還包括科學、文學、語言學、法律、道德規範等。學制有小學和中學之分,是一種雙語、多語制的傳統民族教育,教師多由伊瑪目來擔任。教學過程當中所使用的是阿拉伯文、波斯文和俄文譯本教材,如《古蘭經》注釋、「哲學」、「阿拉伯語語法和波斯語語法」、「文學」、「邏輯學」等。學生學習的是阿拉伯文和波斯文字母和語法,教學過程中使用的語言主要是維吾爾語和俄語。
清真寺之所以成為中亞維吾爾人文化傳承的重要場景,是因為清真寺教育有伊瑪目等專門的文化傳遞者,相對固定的場所,規範的傳承製度及統一的教義和經典,不僅傳授給學生伊斯蘭教教義,而且傳授科學知識、社會倫理和道德規範等內容,對民族文化特別是民族的共同心理素質有很大影響。在清真寺教育中,中亞維吾爾人不僅全面地學習了伊斯蘭教知識,強化伊斯蘭信仰,而且對民族文化,特別是精神內核方面有更為深刻的認識。
(三)維吾爾人聚居區現代學校
在現代教育體制下,學校教育已成為人社會化的一種主要途徑。多元文化教育作為現代的一種教育方式和理念,其所倡導的多元文化性,對於少數民族文化傳承具有極為重要的作用。現代學校教育在文化傳承中有較大的作用,它使民族文化的書面傳承獲得了更大的可能。(3)
中亞維吾爾人的現代教育始於1924年在謝米列契建立的維吾爾語學校,之後在各地維吾爾人聚居區都建立了這類學校。時至今日,隨著社會政治時局的變化,中亞維吾爾語學校已難覓蹤跡,但現代公眾學校卻遍布各地。蘇聯解體後,中亞各國在法律中規定:如學校中一個民族的學生數量超過學生總數的30%,就要開設民族語言課。雖然中亞的現實情況是各國大力推廣國語(主體民族語言)、官方語言俄語仍占主流。但中亞維吾爾人尤其是聚居區的維吾爾人仍舊努力克服經費、師資、教材等困難,在聚居區現代公眾學校開展母語教育。
中亞維吾爾人聚居區現代公眾學校多為9或11年制,以俄語授課,主要教授國語(主體民族語言)、俄語、數學、自然、美術、音樂、思想品德、歷史、地理、健康教育、勞動技術教育及計算機等知識。教學方法上,現代教學設備、電化教育和遠程教育已經得到了普遍的使用。其最大的特點是每周開設3-5課時的維吾爾語、維吾爾民族史、維吾爾文學賞析等選修課程,並以維吾爾語為學校生活用語。
中亞維吾爾人聚居區現代公眾學校不僅傳授給學生科學知識、價值觀念、法律、科學知識等內容,而且教授本民族語言、民族文化知識,並以維吾爾語為學校生活用語,對民族傳統文化的傳承發揮了重要作用。
(四)民族聚居社區
民族聚居社區場景中的文化傳承是一個極為寬泛的概念,它通過日常生活中的行為規範、宗教儀式、民族節日和勞動場景等來傳承本民族的倫理道德、價值觀念、行為方式和文化知識。
民族聚居區是經常舉行各種儀式和娛樂活動的場所,包括婚禮、葬禮、麥西來甫等。(4)通過參加這些儀式和娛樂活動,中亞維吾爾人會沉浸在維吾爾人傳統價值觀念、倫理道德觀念和行為規範的知識性表演中。而在各種活動的聚會中,人們談論的話題包含維吾爾族的歷史、宗教和文化等等內容。它們會永久地存儲在民族成員的記憶中,進而影響著大家的價值觀念、倫理道德觀念和行為規範等。
二、傳承媒介
(一)民族精英的典範作用
民族精英對一個民族的發展至關重要,一方面他們作為本民族的代表;另一方面,維繫族界的文化符號多由他們解釋並重新定義,從而成為民族的守護者。中亞維吾爾民族精英為弘揚民族文化、爭取民族利益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是其民族文化傳承的中流砥柱。
第一、爭取民族身份。在蘇聯民族識別前,維吾爾人一直沒有統一的族稱,正是在阿布都拉·拉茲巴基耶夫、伊斯馬伊爾·哈伊洛夫等中亞維吾爾政治活動家的不斷努力下,「維吾爾」才成為新的民族族稱,維吾爾人才成為蘇聯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員。
第二、促進民族文學藝術的發展。由於歷史等原因,中亞維吾爾人在社會經濟發展等方面發展一直較為落後,民族文學藝術一直未得到重視。十月革命後,維吾爾文學也進入了一個繁榮燦爛的時代,湧現出一批優秀的民族文學家,產生出許多民族作品。1930年出版了第一部蘇聯中亞維吾爾作家的文學作品集《晨光》,此後陸續有賈馬爾·布薩科夫的《漩渦》、加拉爾·穆薩耶夫的《勝利者的習慣》和孜亞·賽買提的《瑪依木汗》、《一支捲菸》等諸多作品問世。
第三、開展民族文化活動。中亞維吾爾民族精英十分重視本民族的文化傳承,積極參與到本民族教材編寫、創辦報紙雜誌和成立民族文化協會等事業中來。
早在20世紀20年代,時任「七河維吾爾—東干邊疆事務委員會」成員的阿布都拉·羅茲巴基耶夫,(5)就曾主持編寫了第一批針對學校和掃盲班的維吾爾文課本,幫助七河地區近80%的維吾爾人摘掉了文盲帽子,到1940年中亞維吾爾人基本脫盲。自20世紀40年代起,哈薩克的科學出版社、哈薩克出版社、作家出版社、學習教育出版社等設立了維吾爾文編輯室,由維吾爾族知識分子編寫出版了大量的維吾爾文教材、工具書、學術作品及文學作品。
此外,在中亞各加盟共和國成立有「維吾爾人文化中心」和「維吾爾人協會」等旨在維護維吾爾人群體利益,保護民族傳統文化、習俗、語言和文字的文化團體。蘇聯解體後,這些文化團體基本得以保留,並新成立了相當數量的文化團體,如「維吾爾之家」社會基金會和「波斯坦」維吾爾互助基金會等。2002年11月,「哈薩克維吾爾協會」代表團首次訪問我國新疆,參觀了烏魯木齊及周邊地區的大專院校、中小學、教育出版和科研等機構,加強了兩地維吾爾民族的聯繫,增進了中、哈兩國人民的友誼。目前,哈薩克發行的維吾爾文報紙主要有《維吾爾生活》。該報紙每周五發行一版,讀者主要為各地維吾爾人,重點介紹本民族精英人物、民族文學作品、民族文藝信息、民族文化活動、各地維吾爾百姓生活軼事及時政要聞與國際時訊等。
(二)民族文化活動
民族文化活動的舉行,產生了少數民族文化的磁場。在這個磁場裡,文化的能量得以釋放,少數民族文化因子運動加快,「文化勢能」得以產生。這種文化勢能的存在使得文化以一種比平時強烈得多的方式集中傳遞。如中亞維吾爾人最具特色的文化活動當屬多人齊跳賽乃姆舞,歡慶節日,傳承民族文化。
(三)大眾媒體及大眾文藝
大眾媒體以及大眾文藝生活也是文化傳承的媒介之一。這方面最好的例證就是維吾爾音樂的廣為流傳。不僅中亞維吾爾人的音樂同舞蹈一樣深受大眾喜愛,很多當地人家中都有維吾爾音樂CD,婚禮等場合更是以邀請維吾爾樂隊、跳維吾爾舞蹈為多見。可以說,維吾爾音樂為其民族文化傳承和發展營造了一個有利的環境。一般說來,公眾與媒體對少數民族文化的關注與重視能激發少數民族自身的文化自信,明白本族文化的地位、作用及其意義,從而產生文化自覺行為。
三、結語
民族文化的傳承是民族存在與發展的生命力,促進民族文化傳承是促進民族發展的必要條件,是實現和諧統一的重要因素。中亞維吾爾人重視傳統文化,通過家庭、清真寺、學校及聚居社區等場景進行有效傳承,充分發揮民族精英、民族文化活動、大眾傳媒及大眾文藝等的文化傳承媒介作用,積極保護和發展著自己的民族文化。
注釋:
(1)趙世林.雲南少數民族文化傳承論綱[M].雲南民族出版社. 2002.第17頁.
(2)數據來源於哈薩克人口網2009年人口普查,吉爾吉斯國家統計委員會2009年人口普查,烏茲別克國家統計局2004年人口統計。烏茲別克有維吾爾人約1.9萬人,但烏茲別克的統計數字是最具爭議性的。因為在蘇聯時期,烏茲別克(也包括吉爾吉斯費爾干納盆地的奧什州)就有許多維吾爾人將自己的民族成分登記為烏茲別克人。
(3)史朝.文化的傳承和斷裂—文化領域中的中國老人與兒童[J].民族教育研究.1999(2)
(4)維吾爾語中意為「聚會」,集取樂、品行教育、聚餐為一體的民間娛樂活動。
(5)指注入巴爾喀什湖的伊犁河、卡拉塔爾河、阿克蘇河、列普薩河、阿亞古茲河、楚河和塔拉斯河。
(作者系中央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博士研究生)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ll8kEHEBrZ4kL1Vi1vj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