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鵬汽車抄底准生證,是福是禍?

2020-03-23     汽車頭條


「准生證」的問題似乎從新造車勢力出現的那天就相伴而行,很多新造車勢力為了獲得「准生證」開始了大範圍的併購、建立產線等一系列操作,而在這其中以蔚來、小鵬為代表的兩家車企卻與眾不同地選擇了代工模式。

儘管一年多以來,小鵬和海馬之間的合作關係看起來比較穩定,但進入2020年之後,一切似乎又出現了轉機。

遲到3年的「准生證」

根據公開數據顯示,3月19日,廣東福迪汽車有限公司的法人已從葉青變成夏珩,,股東也變更為肇慶小鵬新能源投資有限公司,其認繳出資額為1600萬元,持股比例為100%,這意味著小鵬汽車全資收購了廣東福迪汽車。

少有人知的福迪汽車是誰?據悉,福迪汽車的前身是成立於1988年的原國營企業南京汽車工業聯營公司南海汽車廠,由於連年虧損於2001年從國營轉型為股份制企業;2003年9月經南海區政府批准,南海福迪建立了福迪汽車南海生產基地,由此開始了整車生產,曾與北汽福田、東風汽車、長城汽車等車企保持著長期的零件配套合作。

在外界看來,小鵬收購這家「低調」的整車廠,目的十分明確,大機率是為了福迪汽車的生產資質。

2017年將製造基地落戶廣東肇慶,這是小鵬造車夢的起點,但是囿於沒有生產資質,小鵬只得選擇了曲線救國的代工模式,與海馬汽車合作,在18年底上市了小鵬汽車的首款量產車小鵬G3。

儘管小鵬汽車經歷了不少周折,但是跌跌撞撞地也走到了現在。由於海馬汽車自身的經營不善,與小鵬的代工合作也一度被認為是海馬活下去的救命稻草;但對於小鵬汽車來說,似乎從來沒放棄過自建工廠的想法。

2019年年底,小鵬獲得4億美元C輪融資以及來自招行、中信以及滙豐等多家中外銀行的數十億元無抵押信用貸款;2020年2月,小鵬建立肇慶小鵬新能源投資有限公司;3月,肇慶小鵬新能源投資有限公司百分百收購福迪汽車,原本獨立的三個時間和事件,在今天看起來似乎卻有著某種聯繫。

對於即將成為「過去式」的海馬汽車,小鵬汽車也表示:「與海馬汽車仍然保持良好合作關係,雙方車輛生產當前還在鄭州海馬小鵬智能工廠有序進行」,但是這種良好的合作關係還能維持多久?答案應該顯而易見。

「准生證」是融資的籌碼?

眾所周知,生產資質是一家成熟造車廠的必要條件,這也是衡量一家車企抗風險能力的主要指標,因此獲得生產資質成了大部分新造車勢力的選擇。

無論是成熟造車廠也好,還是抗風險能力也好,似乎都是外界貼給這一批批湧現的新造車勢力的標籤,而這些標籤的存在無非就是為了篩選出合格的新造車勢力;而經過篩選的這些新勢力車企,自然更容易獲得來自政府方面的融資。

那麼,政府融資有多重要?

縱觀近幾年新造車勢力的發展,從最開始帶著各種顛覆革新的概念橫空出世,市場跟風下注、資本瘋狂湧入;到後來資本市場趨於理性,紛紛調轉車頭,新造車勢力也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危機,並意識到資本市場融資的不穩定性,而此時政府方面的支持就顯得尤為靠譜。

雖然政府方面的支持是新造車勢力的穩定後方,但「准生證」真的是獲得政府信賴的唯一標準嗎?答案恐怕也不完全正確。

客觀上,代工廠模式節省了大部分收購生產資質的費用,而這部分費用自然就會流動到產品研發和服務上,進而加速了產品的更新疊代,把概念轉化成實物,使得這些車企擺脫「PPT造車」的刻板印象;從這個維度上看,一味追求「准生證」事實上喪失搶占市場的先機。

主觀上,撇開已上市車輛的好壞不談,新車上市之後會有一段時間處於高曝光度的狀態,無論好壞,只要這些車企還有熱度可以炒,總歸比被市場遺忘要來的幸運。

以上從蔚來近幾年的發展就足以看出,儘管經歷了資本市場的大起大落,外界也對蔚來的生存保留消極看法,但蔚來還是在市場的快速運轉下艱難地活下來了,並牽手合肥市。

抄底「准生」,是福是禍?

就像成功無法複製一樣,蔚來的生存之道同樣無法複製。作為新造車勢力的頭部企業,蔚來也好、小鵬也好,他們只是在對的時間選擇了更加適應市場的模式,而小鵬此次轉向自建工廠可能也代表了這個階段的終結。

縱使代工模式有著諸多優勢,但從代工這個詞上看,卻始終透露著一種依附他人的意味,這也是新造車勢力追求「准生證」的主要原因之一。

「准生證」雖然不是獲得融資的唯一標準,但代工模式絕對是彼時新造車勢力的無奈之舉,這似乎註定了代工這種模式無法長久存在。

如今,小鵬收購福迪汽車,似乎把造車的結點再次推回原點。

據了解,計劃二季度上市的小鵬P7將會在小鵬的自建工廠中生產,距離二季度僅僅幾個月時間,福迪汽車又準備好了嗎?根據小鵬內部人員透露,福迪汽車是一家業務和資產都很健康的企業,但事實果真如此?在微博上檢索小鵬收購福迪汽車,網友的回答卻「打臉」這位小鵬的內部人員。

福迪汽車究竟運行的如何,暫時無法做出真實判斷,但值得注意的是,但風評如此的工廠馬上投產小鵬P7會不會影響到小鵬新車的質量?就算不影響,在這麼短的時間內,用自建工廠生產的新車就一定能比海馬造的品控標準更強嗎?似乎誰也無法給出確切的回答。

雖然官方給出的回應是將長期保持和海馬汽車的合作關係,但收購了福迪汽車畢竟是真,這樣的合作關係還會維持多久?如果代工關係逐漸名不副實,那雙方又是否會走向惡化?答案似乎藏在海馬汽車暫未給出的回應里。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leKICHEBfwtFQPkdd9X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