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老街傳奇(七)

2019-08-20     陌上太極

一、老街的情愫

在我記事的時候,總感覺老街深不可測。老街的房子跟農村的房子就是不一樣,為何老街的房子都用鋪板門四邊都用木頭柱子支撐起來的呢?對吃商品糧的老街人感覺也是不一般,總感覺老街人說話做事仿佛都高人一等!

是自己自卑嗎?也許有點,但是後來呀,我才知道,這就是所謂的城鄉差別!

如今,隨著社會的變遷,我對這種小集鎮的城鄉差別沒有感覺了。自從對老街審時度勢之後,無形中我對老街產生了情有獨鍾!

每次踏入老街,我的心都會隱隱作痛!我不是為老街的牆體屋面改變了原樣而心痛,也不是為陳年老屋倒塌顯得滿目蒼夷而心痛!我的痛,是為擁有著「小南京」之稱的蘇埠有其名無其實而心痛!是為那些口蜜腹劍的虛偽人藉助老街的美名為自己拚命塑造光環而心痛!

說實話,當我們整天還在沾沾自喜的向外人美其名曰:我的家鄉在蘇埠,蘇家埠是一座千年古鎮,擁有「小南京」之稱時,我們不覺得臉紅問心有愧嗎?面對著老街岌岌可危的慘狀,我們袖手旁觀我行我素時,我們有什麼理由還自吹自擂,大言不慚的大放厥詞?憑什麼?

老街,唯一沒有變化的是這些亘古已久的青石條以及旁邊的鵝卵石。青石條儘管布滿了大小不一的車轍痕跡,依舊樸實無華,清秀典雅,在歲月的歷史長河中,不驕不躁,任勞任怨;在滄桑的時代變遷中,一如既往,不屈不撓!風霜侵蝕了它們的浮躁,雨雪練就了它們堅韌!青石條不卑不亢,依舊在見證著老街歲月的永恆。

經過雨水洗滌的鵝卵石鋥光發亮,仿佛玉石打磨一般。鵝卵石點石成金,仿佛老街閃耀著一顆顆明星!走在上面心曠神怡,讓人浮想聯翩回味無窮!

青石板上的每一道皺紋,都是歲月在老街身體上烙下的一道永不磨滅的番號!這道番號,隨著歲月的流逝,在老街的脊樑上鐫刻的元素會越積越深!

這就是蘇埠的老街,青石板的情思在蘇埠人民心中早已根深蒂固了,也只有這種情思,才會牽動著在外的遊子們,夢回故里、心繫老街!

沒有做作,沒有修飾,沒有張揚,這就是青石板和鵝卵石的個性,這更是那些為贏得「小南京」美稱的已故先人們的個性!

就是這種個性,才吸引我多次踏入老街,去感受著老街的人格魅力,去分享著老街那份情有獨鍾!

二、不平凡的大花園

但凡蘇埠人,沒有一個不知道程家大花園的存在。可是,如果你追根求源去求證為何叫大花園的時侯,恐怕很少有人能知道其所以然來。

有人說,不到大花園不知蘇埠事,進了大花園如進大觀園,可見大花園在蘇埠人民心中的地位有多深!

我試探了解了好幾位八十幾歲的人,他們只是搖頭,也不知道大花園的來歷。如果單從地名來理解,大花園應該是花草樹木繁花似錦的地方,是個很漂亮的很壯美的園子。可是仔細分析一下,沒有這麼簡單,大花園絕非一般等閒之地!

據說解放前,大花園居住的都是外地人,廣西人特別多,說話嘰哩哇啦,本地人壓根聽不懂。這些人應該與蘇埠的埠頭和會館的建立有相當大的關係!

經商買賣,四通八達,小城故事不會很少,只是那個年代的那些人,為了生存沒有心思去搜集大花園的一些掌故,致使大花園在大觀園的想像中消失了!

「有心人天不負,臥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這句話一點不假。就在我為大花園的掌故感到迷茫的時候,好心的老同學為我解開了迷津。

據同學說,四十年前她曾聽她家附近的老年人說過大花園的事。在清朝年間,蘇埠有一戶姓程的人家,那年參加科舉考試一舉重榜,至於重的什麼榜不清楚,但是大花園是朝廷賜予給程家的,卻是事實。朝廷能賜予程家一所大花園,可見朝廷的重視程度,也可以想像大花園裡面是怎樣一番景象。之後,程家出事了,大花園從此就蕭條了,至於程家出什麼事都不得而知。

據一些八十多歲的老人回憶,他們小時候經常在大花園裡面玩耍。大花園就是孩子們的天然樂園。

這裡是尤巷子、傘巷子、篾匠街和東大街的「口」字中心地帶,四周的孩子們無處奔放淘氣,面對大花園空曠的場地,理所當然的會誘惑他們前往嬉戲!

解放前夕,大花園裡面是一片廢墟。老人們記得,倒塌房子的牆基都是用石條壘起的,破碎的瓦礫灑落一地形成了大小不等的蒙古包。

值得稱奇的是,大花園裡面原先有一棵皮樹,據說很粗壯,一抱還抱不過來。也就在解放前夕,有一天狂風大作,大風把皮樹連根拔起。皮樹的根一般伸的很遠很深,這麼大的樹居然能連根拔起,只能說明一是風太大,二是樹根下的土壤可能有鬆動,是虛的。結果,樹倒了,倒向的位置正好是一方空地(三方有住宅),真的好險!

風過雨停,當人們好奇前去查看的時候,發現樹根拔起露出的窟窿里,竟然有兩個人的骨骼直豎豎立著,好恐怖!可以斷定這個地方曾今活埋過人的。至於什麼原因,那個時候的老年人都不得而知,因為朝廷賜予的大花園,不是誰想進去就進去的,大家都有種不寒而慄的感覺!

現在想想,能夠活埋人的人,可能與程家有一定關係。其一,程家當時是朝廷的紅人,有權有勢;其二,大花園是朝廷賜予給程家的,其他人沒有權利左右大花園。

至於說程家出事了,是否與活埋人有一定的關係,沒人知道!從程家出事開始,大花園就從此蕭條了無人問津了。據說大花園從那個時候還鬧起鬼了,至今人們晚上路過都有些顧慮重重,都有一種毛骨悚然的感覺!

後來,蘇埠有戶姓李的人家,書香門第,在清朝年間考取了舉人。朝廷順便就把大花園賜予了李家,不過李家從未進去過打理,恐怕與大花園主人出事有一定關聯!

今天中午,下著小雨,我再次踏入大花園,但見雜草茂密,有幾處房屋擺設,大門都是緊鎖著,沒見到一個人影。靠北邊牆的空隙處一架豇豆地,豇豆長勢喜人,可見有人在此勞動過生活過。不過住的人肯定稀少,不然,這些草叢不會如此猖狂!

這些空閒的房子,大多數都是蘇埠供銷社職工,在八十年代初期搬進來居住的。那個時候,是鼎盛的供銷社給大花園增添了一些陽剛之氣,自從供銷社跨入市場經濟之後,供銷社瓦解了,大花園再次蕭條了!

令我欣慰的是,進到大花園,我終於見到了一大叢酷似牡丹的大麗菊,不遠處還有一蓬梔子花。大麗菊芳香馥郁,奼紫嫣紅,呈現出旺盛的生命力;梔子花潔白無暇,冰清玉潔,給大花園增添不少動感的畫面!

大花園有大花園的味道,大花園也有大花園的故事,故事本可以傳承,只是說故事的人一個個都離我們而去了,大花園的神秘色彩也就黯然失色了,也就成了今天這個樣子!

三、肖家大院如數家珍

肖家大院,在蘇埠也算個響噹噹的。從肖家門樓進入,據說能一直通到軍烈屬旅社後面。接近一百米的跨度,又靠近當年最繁華的河坎橋附近,是南來北往商客必經之地,應該說這裡的故事肯定很多,而且精彩紛呈。

有人說喬家大院格局分成有序,布局合理,都搬上了螢幕。那麼肖家大院的布局怎樣呢,那裡的人那裡的事又會是怎樣的呢,我不得而知,我想如果有朝一日,有人能夠將相關的文獻資料挖掘整理出來,那麼肖家大院如同喬家大院一樣,肯定也能搬上螢幕!

昨天,我路過肖家大院,很想進去探個究竟,可是遇到大門緊鎖,我只得掃興而歸。

今天早晨我再次經過,門居然開了,出於一時好奇,我進到了裡面隨手拍了一張照片,就趕緊的離開了。沒有熟人帶著,我不敢輕易再往裡面延伸,生怕被誤會為小偷。

其實,在八十年代後期,我進去過一回。那是隨父親一道幫肖家大院裡的肖大勇家寫春聯去的。那時我沒有探究意識,只是為好好做事。父親寫大門的大字,我就幫著寫一些小字。應該說我的字一般,不如父親寫的有力度,不過還是得到了肖家人的認可。

肖大勇在肖家也是個能人,又非常好客。門對子寫完之後,免不了小酒一杯。菜是土雞燒黃豆,應該不賴。

我清楚記得,菜端到桌子之後,大家坐在一起開始品嘗時,總感覺菜里有股煤油味道,後來才知道,肖大勇由於眼睛不太好使,在廚房裡沒看清,居然把煤油當作了醋使用,一鍋土雞因口味太重還是給仍了。後來是肖大武回來之後才弄清事情的真相,最後菜只得重新再換頻道!

彈指一揮間,三十多年過去了,今非昔比物是人非,就在幾年前,肖大勇也離開了人世。

不過蘇埠人不會忘記,當年蘇埠世紀新城開發期間,開發商準備從油坊橋到雞市子,打開一條老街通道,進行二期開發。是以肖大勇為主的老街留守老人集體上訪,才保護住老街的原汁原貌。老街的保護,不得不說肖大勇立了汗馬功勞!

四、典型的綠色通道

在蘇埠老街,筒子房、巷子房是隨處可見的,公共的巷子是很深的,裡面住著好多人家,可謂熱鬧非凡,一般人進去如同迷宮,很難能走得出來!

五、老街人的生活方式

天氣悶熱,大媽出來透一透氣也是不錯的選擇哦!

守望著遠方,就是守望著希望!是期盼著兒女們早日歸來,還是期盼著兒女們日子紅火?只有這位大媽知道!

大媽,您九十歲的高齡了,卻依然在牽掛著自己的兒女,您這是一種怎樣的母愛啊!

這位美女是常駐在老街,還是常回家看看?作為子女,孝道是一種文化,需要的是理解和尊重!

在老街里騎車,要熟悉老街的每一段路面的坎坷與平坦,才不至於摔跤!

聰明的人騎車,總會走路的兩邊,青石板高窪不平,是很容易摔跤的哦!

老人家很聰明,趟著自行車安全最保險!

儘管是暑期,孩子也只能回來看看父母,自己的路還得靠自己走啊!

老街的房子又開始漏了,張師傅,你年紀大了,上到屋子可要小心點,安全第一哦!

買個東西之類的,還得走到新街,住在老街就是不方便!買早點雖然省心,就是等侯急人!買吃的人多了,只得站隊,買到手的感覺真好!

由新街到老街,買吃只圖吃個味道,酒香不怕巷子深,哪怕稍遠了點!

老油條就是好吃,又酥又焦,會吃的人總會要求老闆把油條回個鹵,才有咬勁!蘇埠人的吃法是:大饃夾油條,經濟又實惠!

柴火放到缸灶里,火候要控制到位,做出來的早點就有香飄飄的味道!

老街西頭的河沿邊上過去都是有水的,而且河水還比較深。老街人每到夏天,無論男女,一大早就會提著籃子裝上髒衣服,帶上牙刷牙膏,來到老河裡洗漱!夏天天一亮,河邊就人滿為患。女人們的各色衣服相互點綴,靚麗時尚,青春動人;男人們光著膀子下到河裡,不時的還折幾個水花,有的乾脆就泡到水裡洗個澡涼快涼快。

唯獨孩子們只能光著腳,站在有水的碼頭上,看著那些大人來回遊動,只能呆呆的看著,傻傻的想著,好不羨慕!無賴自己不會水,也沒有膽量,即使有大人也不允許!

當那些小魚兒開始舔著他們的腳背,痒痒的酥酥的麻麻的時候,孩子才會好奇彎下腰,輕輕的運動著兩隻小手,瞅准了,兩手使勁捉去,水花猛的濺起,這時腳下一晃,身子一扭,重心剛要失控,身子再一仰,仰天試了幾下還是一頭栽在水裡,嚇得大人趕緊呼救,好在碼頭附近水不是很深,附近的人又多,不到一分鐘孩子就被抱到岸上,幸運的是頭沒有跌在另一個碼頭的石頭上,否則可就麻煩了。

被救起的孩子會一個勁的哭叫,大人會一個勁的訓斥,附近的人會一個勁的勸說……

如今的老街,西頭河沿水的影子都沒了,一條大壩上修起了一條景觀大道,大道另一邊全是光伏發電設施。

時代發生了質的變化,老街大部分人的洗漱都放在了家裡。即使再到河沿,有水的地方也沒有過去那種感覺了!

忙碌的老街人!

爺孫三代人,幸福老街行!牽掛,是爺爺的一種多慮;牽手是爺爺的一種責任!孫子的寵愛,永遠凌駕於爺爺奶奶之上!

老人們,忙好了兒女,又得忙碌著孫子孫女,老人們就是忙命!

老街,看守家的是老人,守護孫子孫女的依舊是老人!老街依舊,老人依舊!

關心、問候一下老鄰居,不失老街人的情理道德!

老街人吃喝不講究,吃飽就好,一日三餐,必須的!

閒暇之餘,四個老太太,打打小牌,也不失一種雅趣!

不打小牌的,幾個人搬個板凳,坐著聊著,談天說地的恐怕不會,張家長李家短的新鮮事肯定是有的,只要不說過,說過也不為錯!

老年人只要心態好一切都會安好!早餐後,一路遛,買個菜,聊下天,快樂一天是一天;心情好,知己遇,拋煩惱,談個夠,人生能有幾回日!

六、斷垣殘壁的老街

後記:

當前,恢復老街明清建築已列入裕安區重點議案,應該不會是一句空話。恢復明清建築不能紙上談兵、表里不一。既要有明清形象建築,又要有實質性的內涵加以點綴!我個人建議:

1、恢復大沛塘原貌,就必須恢復父子廟的存在。蘇一校已經搬遷了,恢復父子廟不成問題。既能弘揚儒家思想,又能進行傳統的愛國主義教育。大戲台可以唱大戲,必須要建起來,包括露天宣傳的歌舞晚會,以及送戲下鄉的演出等,都可以在大戲台進行。小戲台包括音樂茶座等,可以個人投資,政府個人收益,可以仿效安慶黃梅戲的閣樓打造。這樣既能豐富人民群眾業餘生活,又能起到非物質文化的恢復,蘇一校的場地應該夠了!

2、在恢復明清建築的同時,不妨建幾個展覽館,用來充實明清文化的內涵。比如,重塑十三個會館的蠟像,讓遊客一覽眾山小,方知蘇埠事;比如,搜集收藏各類老式手工製作,如老式床,老式桌子等等;再比如,收集農村過時的各類水車,磨子等!

3、老街全面恢復是行不通的事了,但是可以通過蠟像的形式展現,也能起到身臨其境的感覺!

4、橫排頭的旅遊規劃(在下一集探討)

5、老街修繕要因地制宜,政府統一規劃,採取政府、民間和個人投資相結合,老街人是不可能全盤托出的,願意在裡面住的,政府補助個人投入相結合!

6、東南西北門戶要恢復標誌性建築,讓人有耳目一新的感覺!

7、肖家大院和大花園重塑不可忽視!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ldKNzGwBJleJMoPMQ9j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