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整版關注戰疫一線民警輔警:關心關愛這支隊伍

2020-03-05     大邑檢察

「武漢勝則湖北勝,湖北勝則全國勝。」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這場沒有硝煙的戰鬥中,湖北和武漢是重中之重,打好武漢保衛戰、湖北保衛戰事關疫情防控全局。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責任。在武漢這座英雄的城市,有英雄的人民,還有英雄的人民警察。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最前線,每天都發生著關於公安民警、輔警的感人故事:他們中有的日夜巡邏守護在火神山醫院、雷神山醫院、方艙醫院等定點醫院和隔離場所維護秩序;有的組建突擊隊,越是危險的地方越衝鋒在前;有的在城市出入口和大街小巷站崗執勤,守護著社會安寧,維護著社會穩定。

在戰疫情、防風險、保安全、護穩定的第一線,他們日夜奮戰顧不上家人,有的甚至倒在了戰「疫」崗位上,用汗水、熱血乃至生命譜寫了一曲曲英雄之歌。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他們以實際行動忠實踐行著「人民公安為人民」的忠誠誓言,用逆行的身影詮釋著護佑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的使命擔當。今天,我們採訪了四位戰鬥在武漢抗「疫」一線的普通民警,聽他們講述抗「疫」故事。

在為基層公安民警點贊的同時,我們也要關心關愛這支隊伍,把暖警惠警工作做實做細做好,為一線民警紮緊防護「戰袍」、做好生活保障、鼓足衝鋒幹勁,讓廣大公安民警、輔警沒有後顧之憂,以更加堅定的信心、更加頑強的鬥志、更加務實的作風投入到抗「疫」工作中。

——編 者

挽救生命

必須爭分奪秒

記者 李昌禹

劉曉鍾在接送病人。資料圖片

從武漢市十一醫院大門口到急診室病床的距離還不到100米,卻是劉曉鍾覺得這輩子走過最漫長的一段距離。

這是最後的衝刺,沒有擔架,52歲的武漢市江漢區漢興街派出所民警劉曉鍾摟著病人的腰,副所長鄭龍抱著腿,輔警陳聰抬著雙臂,吃力地從病人群中穿過。

病人塊頭大,身體已經癱軟,直往下墜。劉曉鍾咬牙死死托住。防護服里的衣服早已被汗水濕透,護目鏡里的水蒸氣模糊了視線,他乾脆扯下扔掉,可汗水又順著額頭淌下,再度模糊了雙眼。

直到送完病人,劉曉鍾才想起來,剛才抬病人下樓時,病人的頭就靠在自己頭上,沒有戴口罩,呼出的氣體就這麼直接噴在了他的頭上、臉上。「顧不上了,救人是爭分奪秒的事,哪能想那麼多。」劉曉鍾說。

劉曉鍾所在的漢興街派出所,距華南海鮮市場只有幾百米,轄區內疫情比較嚴重。「江漢區幾個高危小區,我們轄區就占了5個。」劉曉鍾說,由於疫情暴發初期救護車忙不過來,從1月26日他接到任務,負責幫助轉運病人到醫院和隔離點算起,這一個多月下來,劉曉鍾接送轉運的病人已有四五百人次,「最高峰的時候,一天轉運了28個病人。」

除了負責轉運病人,日常維護社會秩序的本職工作也沒有落下。2月25日凌晨3點多鐘,劉曉鍾突然接到報警,轄區內盛世江城小區有一名精神疾病患者突然發病,情況非常危險。接警後,劉曉鍾和同事迅速出警,很快找到了病人。但正發病的病人十分不配合,一番忙碌,一位民警的防護服被病人抓破了,脖子也被抓傷,才將病人控制住。

然而,疫情防控特殊時期,病人無法直接送入精神病醫院,需要先送醫進行核酸檢測和檢查肺部,重任自然就落在劉曉鍾和同事身上。此時,病人情緒極度不穩,對送醫非常抗拒,劉曉鍾和同事們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幫助病人做完檢測。一番忙碌下來,已是晚上6點。而這時,劉曉鍾還要負責繼續看管病人,直到核酸檢測結果顯示陰性,又要把病人送到精神病醫院。

這已經是近3天來,劉曉鍾處理的第二起類似警情了。這段時間以來,工作任務繁重,精神高度緊張,劉曉鍾一直休息不好,眼裡已經布滿了血絲。

今年52歲的劉曉鍾是一名退伍軍人,曾在黃繼光連當過排長和指導員,2006年轉業到這裡做治安民警,一干就是十餘年。當過兵的劉曉鍾心理素質過硬,可是面對疫情,仍然不免緊張:「畢竟這次新冠肺炎疫情的傳染性很強。」可是,怕歸怕,在疫情面前,派出所里沒有一個人退縮。

「大家都覺得,對於疫情,做好個人防護工作就沒什麼好怕的。可病人救治不能耽擱,必須爭分奪秒。」劉曉鍾說,「每次聽到不好的消息,心裡就非常自責難受,夜裡總睡不好覺。」

這一個多月來,劉曉鍾還沒有回過一趟家。其實,他家離單位並不遠,但他卻選擇住在派出所附近的一家旅館裡,「主要是怕傳染給家人,也方便出警和自我隔離。」劉曉鍾說,每隔兩天,他會把換下來的髒衣服送回家,放在門口,順便把乾淨衣服帶回來,「這個時候,我能從窗戶外或門縫裡看到妻子和孩子,那是最欣慰的時刻。」

「回來了?這兩天怎麼樣?」妻子和孩子從門縫裡探出頭。

「沒事,挺好的。別出來了。」

取了衣服,劉曉鍾轉身下樓,在孩子和愛人不舍的目光里,他又一次鼓起勇氣出征戰「疫」。

群眾認可

是我最開心的事

記者 李龍伊

史雪榮在社區執勤。李雨生攝

「大寶要吃火龍果和餅乾,小寶的奶粉快吃完了,我待不住了,我得回家。」武漢梅園社區居民楊女士入住隔離治療點當天,就給武漢市花山派出所民警史雪榮打視頻電話抱怨。

楊女士愛人被確診患有新冠肺炎,已送醫院救治。按照規定,楊女士和70多歲的婆婆,以及5歲女兒和4個月大的嬰兒都得定點隔離。來之前走得倉促,很多生活必需品都沒有帶,楊女士實在沒辦法了,只好求到史雪榮頭上。

對於梅園社區每一戶居民的情況,史雪榮都了如指掌。丈夫確診得了新冠肺炎,自己又拖家帶口住進了隔離點,史雪榮琢磨,此時的楊女士一定手足無措。在視頻電話里,史雪榮看到,楊女士的兩個孩子一直不停哭鬧,也許是新環境讓他們感到害怕,這讓史雪榮很心疼。她對楊女士說:「放心,你需要的東西我明天一上班就去買,給你送過去。」

第二天一大早,史雪榮提著火龍果、餅乾和奶粉,還有從自己家帶的「小暖風」,送到了隔離點。「東西我放門口了,袋子都已經消過毒。」史雪榮放下東西準備離開。楊女士要轉錢給史雪榮,她婉言拒絕了:「不用給我錢,你們能配合來隔離點,就是對我最好的幫助。」

在隔離期間,楊女士每天都要同史雪榮視頻通話,這讓她能安下心來。5歲的女兒常常調皮地跑到手機前,給史雪榮展示自己的畫:「史阿姨,我可聽媽媽的話了,這是我畫的畫,漂不漂亮?」

這一刻,讓史雪榮覺得很知足。

史雪榮是梅園社區的「片警」,從1991年加入警隊以來,她從未離開過這裡。在梅園社區,說起這個個子高、嗓門大、性格耿直、辦事利索的女民警,居民們都直豎大拇指。

這些年來,史雪榮成了居民們最親近的人。新冠肺炎一發生,她就成了全社區最忙碌的人。

「大姐,您別急,慢慢走,我扶著您。方艙醫院有大夫、護士,一定會把您照顧得好好的。」前不久,在東湖高新區光谷青年城隔離點,史雪榮與醫護人員一道,攙扶著一名老齡患者走出隔離點,準備乘車轉移到光谷方艙醫院。

這位老人原本不願去方艙醫院,情緒非常激動,甚至還有輕生的念頭。多次勸說無效,工作人員緊急聯繫到了正在巡邏的史雪榮,請她趕緊過來。

在前往隔離點的路上,史雪榮聯繫上了老人的女兒,說明了情況。幾通電話下來,家屬理解了,老人的情緒也平穩了,跟著史雪榮去了方艙醫院。史雪榮把自己的電話號碼留給醫護人員:「老人有啥需求,就給我打電話。」

從過年到現在,史雪榮沒休息過一天,「白天在社區工作,晚上在網上工作,每天都要忙到半夜。」社區居民無論缺醫少藥、缺糧少菜,還是家長里短,總是習慣性地找到史雪榮求助,而她也將各種事情都記掛在心上。這段時間,她的手機成了居民熱線,總有接不完的電話,求助的、訴苦的、聊天的、尋求安慰的,史雪榮從來沒有不耐煩過:「能得到社區居民的認可,是我最開心的事情。」

由於疫情影響,加上工作太忙,史雪榮沒顧上給媽媽過生日。她悄悄說,自己有個小願望:「等疫情結束,我第一件事就是要回家好好陪陪媽媽。」

服務百姓

讓我一生受用

記者 韓 鑫

趙闖去商超幫居民買菜。資料圖片

「小趙,我媽媽今天出院,能幫忙接一下嗎?」「放心,一定安排好!」

前不久,武漢市公安局礄口分局寶豐派出所民警趙闖接到轄區一位居民打來的電話。放下電話,趙闖開車趕到定點醫院,把老人接回家,又將老人房中每個角落仔仔細細消毒一遍,還買了夠吃五六天的菜送到家裡。

自從承擔轉運病患這項工作以來,一個多月的時間裡,趙闖轉送了59名患者以及疑似感染者。除了接送病人,他還干起了收快遞、提行李、消毒買菜等各種活,居民們都直誇他的「服務」真到位。「好多患者跟我爸媽年齡相仿,看他們病得難受,我心裡也不好過,想著多幫他們干點活,就能讓他們更安心養病。」趙闖說。

趙闖今年28歲,乾的刑偵,是派出所的得力幹將,破獲過好幾起有影響的案子。可在這次疫情中,他卻「轉崗」乾上了社區民警的活。「打擊犯罪是為人民服務,轉運病人也是為人民服務,都是咱人民警察應該乾的活,都是給群眾排憂解難。」趙闖說,這次過年他回家沒兩天,得知疫情防控措施升級的消息,大年初一就主動申請返回崗位,「我向上級遞交了請戰書,作為一名民警,這個時候就要敢於擔當,沖在疫情防控第一線。」

加入青年突擊隊後,趙闖扛起了轉送病患至隔離點的任務。「看到病人在我面前不停咳嗽,心裡也有點害怕,過去干治安、搞刑偵,心理壓力都沒有這麼大。」趙闖直言,剛開始那幾天,每次轉運完,他都要小心翼翼地全身消毒,生怕有半點疏漏。

不過,擔心很快就被忙碌的轉運任務沖淡了,「最多的時候,我們一天轉運了5批共18名病人。」有一次,趙闖接到緊急任務,要將轄區內一批高齡病患護送到定點醫院。老人們腿腳不方便,趙闖他們就挨個到家裡接。上下樓、拎行李、忙攙扶,幾個來回下來,汗水直往眼裡流。趙闖記得,那天從中午一直忙到晚上10點多,接著又繼續值班到第二天早上8點半,「轉運工作得跟上,該查的案子也不能落。」

在轉運過程中,還經常會遇到病人情緒不穩定的情況,有沒有藥、生活配套行不行、飯菜跟不跟得上,這些問題都得解釋清楚。遇到這種情況,趙闖就得耐下心來,逐一解答、挨個疏導,鼓勵他們配合治療;有些病人家裡有困難,就在轉運過程中,加上他們的微信,幫他們解決。

隨著武漢大力開展「應收盡收」,轉運患者的任務逐漸變少了,但趙闖並沒有閒下來,白天幫居民買菜送藥,晚上去方艙醫院值守。儘管工作重心有所轉變,但趙闖依舊沒忘記那些他轉運的患者。身體情況有沒有好轉、在隔離點適不適應、家裡有什麼需要幫忙……趙闖已經習慣了在微信上問問患者的情況,「有些患者一開始還挺緊張,警察打聽這些幹什麼,現在都處成了朋友,還提醒我要注意防護。」

這兩天,趙闖陸續接了幾名患者出院回家。從送病人去醫院,到接病人出院回家,看著轄區內患者身體狀況每天都在好轉,趙闖打心眼裡高興。「這些與病毒做鬥爭,為老百姓服務的日子,讓我一生受用。」趙闖說。

頂不住了

就找棵樹靠一靠

記者 申少鐵

王德雄協助志願者搬運物資。本報記者 申少鐵攝

2月27日上午10點多,在武漢市東西湖區常青花園街道第一社區居委會附近,居民們排著長長的隊伍,有序地領取果蔬等日常生活必需物資。

「請大家注意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每人相隔兩米以上才安全。」在隊伍旁邊,一位身著警服、頭髮花白的民警正在維持秩序、提醒大家注意。奇怪的是,他身上的警服是一件舊警服,佩戴的也是「江蘇」的標誌。這是怎麼回事?

這位民警叫王德雄,是江蘇省南京市公安局的一名退休民警。1月中旬,王德雄從南京來到武漢,準備接84歲的老父親回南京過年。「沒想到,疫情來勢洶洶,為了防控疫情,離漢通道關閉,回不去南京了。」王德雄退掉了火車票,準備跟父親在武漢過完年再說。

聽到新聞里疫情越來越嚴重的消息,王德雄坐不住了。「這些天,一線民警的防控任務太重了,我們社區附近的常青花園派出所民警好幾天白天黑夜連軸轉,這怎麼吃得消?我也是一名人民警察,是一名有著30多年黨齡的老黨員,這種情況我能袖手旁觀嗎?」王德雄說,他找出珍藏的帶著「江蘇」標誌的舊警服,主動來到常青花園派出所,要求參加執勤。

由於當時人手嚴重不足,派出所所長考慮再三,答應了王德雄的請求。王德雄到崗後,與其他民警一起參與維持社區秩序、搬運分發物資、給居民買藥、排查社區「四類人員」等工作。

「都是些小事,不值一提。」王德雄淡定地說。可他嘴裡的「小事」其實一點也不小。常青花園街道第一社區距離華南海鮮批發市場只有3公里,屬於疫情重災區,防控形勢很嚴峻。社區一共有3200多戶1萬多名居民,還有一所大學和一所專科學校,防控任務非常重。社區幹部說,社區里居住的多是65歲以上老人,其中不少人都患有基礎病,由於疫情期間採取了嚴格的交通管控措施,老人的子女回不來,需要社區工作者和民警們特殊照顧。

上門全面排查「四類人員」也不簡單。與王德雄一起執勤的民警介紹,一開始上門排查的時候,一些群眾有牴觸情緒,害怕民警把病毒帶進屋裡,拒絕開門交流。王德雄很有耐心,說話又禮貌又客氣,居民們看他年紀這麼大,還上門來做工作,牴觸心理慢慢消失,也願意配合民警的工作。

「有危險的時候,警察要頂上去。我雖然退了休,可『警察』兩個字已經刻在骨子裡,抹不掉嘍。」王德雄說。有時候,排查到疑似新冠肺炎患者,沒有醫用防護服和口罩,王德雄就獨自上前了解情況。有一天晚上,王德雄在社區排查到11點,回到家裡已經累得不行了,還沒來得及洗漱,倒頭就睡著了。

今年62歲的王德雄患有10多年的高血壓,平時都靠吃藥控制血壓,可干起活來,連續站兩三個小時是常有的事。「年紀大了,身體有時候會頂不住,我就找面牆或者找棵樹稍微靠一下。困難都是可以克服的。」王德雄說。

(來源:人民日報)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lcgmq3ABjYh_GJGVXHrj.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