膠東年味記憶:招遠農村正月里都有什麼講究?

2020-01-19   膠東故事會

(編者按:本文仍是「膠東年味記憶」話題系列,這次的講述者還是來自煙台招遠的劉洪玉先生。劉老先生前一次介紹了招遠鄉村在臘月和除夕的民俗規矩,實際上,不出十五都是年,正月里當地也很有講究,下面就聽他的講述)

以下是正文——

正月初一吃過水餃,村裡大街上的鑼鼓就敲響了。儘管年三十晚上幾乎沒有睡覺,但大家個個精神頭十足,見面後都熱情地相互問過年好。歲數大的人到街上敲鑼鼓的地方或有陽光、避風的地方,談天說地,誰家昨晚過年起得早,誰家的鞭炮又多又響,誰家的孩子有出息……,偶爾有人說個笑話,逗得大家哈哈大笑。婦女們這時候要到長輩家裡拜年或相互串門問候。平時鄰里之間的一些小摩擦,就在這春節「互訪」中煙消雲散。

膠東方言把走親戚叫做「出門」。正月打頭,青年人、尤其是小孩子,初一、初二這兩天要去拜姑姑。背著自己家裡做的盒子(長約50厘米,寬約40厘米,高約30厘米)或者背著簍子,裡面放著大棗餑餑,去姑姑家拜年。姑姑一般早就在自己門口等著孩子們了。見到孩子們,姑姑一般給每個孩子1-5角壓歲錢。吃過中午飯,到了下午3-5點,要吃第二頓飯,一般是包水餃。走的時候,姑姑會留下一個大棗餑餑,同時放上一個自己做的餑餑,互相交換,禮尚往來。初二晚上10點左右(有的地方是初三早上)送神,包點水餃,帶著燒紙、香、弔紙、鞭炮、煮好的水餃、酒到村裡的十字路口,燃放、祭奠,寓意把先人送走啦。

初三、初四拜岳父岳母。這也是走親戚人數最多的時候,當時大部分人還是走路去。只有條件好一點的家庭騎著自行車,前面帶著小孩,後面帶著愛人。在那個年代,誰家有輛自行車,特別是剛買的大國防牌自行車,特別讓人羨慕。當時各村還沒有自來水,都到村裡挖的水井裡挑水吃。過年前家家都把自己的水缸挑滿水。過了初三,水缸里的水喝的差不多了,需要到井裡挑水。第一個人去挑水時,要放一個鞭炮,寓意為告訴井神開始用水了。

正月里比較熱鬧的就是看戲。大部分村莊年前都有自己排練的呂劇或京劇,村與村之間相互交叉演出。有的村由於排練時間短,不熟練,演出的時候,就會有一個人在幕後提詞。雖然沒有專業人員指導,但演員在台上表演很認真,台下觀眾看得津津有味。招待外來演戲人員,一般是村裡大隊炒花生或買幾斤糖果。

新結婚的媳婦,正月里還要互相請客,都是新媳婦參加,沒有勞力(男子)的參與。

正月十五要送燈。燈是自己用胡蘿蔔或綠蘿蔔做的,把蘿蔔切成約4厘米長,中間挖個小洞,插上包有棉花的麥稈,再澆上熔化的蠟燭油。送燈要在下午太陽快落山的時候去祖墳供奉。送燈回來,再給家裡各個神位、牆角、門後、窗台、牛圈、豬圈等位置都放上蘿蔔燈。各處蘿蔔燈點好後,屋裡屋外亮閃閃,仿佛進入仙境一樣。

正月十六,可以把宗譜請下來了,與「過年」相關的各個步驟全部完成。這時候,小孩子要抓緊檢查寒假作業的完成情況,大人修整生產工具,迎接新一年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