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上善若水」中的善到底是什麼意思?

2019-07-13     梧桐樹邊羽

「善」的本義。

從造字角度來看,最早現於周朝中期的金文,字形為是上面一隻「羊」,下面兩個「言」,而這隻羊的頸上,繫著一個繩套。兩個「言」字並列其實是個古字,發「淡」的音,是「爭說」「竟說」之意。後來字形發生變化,將下面簡化成一個「言」字,隨著隸書、楷書的變化,最終成為今天我們看到的樣子。

這是個會意字,那是不是羊在說話?不是的。而是人們在交口稱讚「羊」的馴良美好的品性之意,所以「善」的本義是「良」、「好」、「馴善」,其後又引申出「友好」、「擅長」、「讚許」、「容易」、「熟悉」等等意思來。

上善若水

而老子的「上善若水」很明顯是指引申意思。

「上善若水」,如今已經是個成語,指的是「至高的品性就好像水一樣,澤被萬物而不爭名利」。現在大眾更多的是把「善」理解為「善良」,把整句話解釋為「最好的善良像水一樣潤物無聲,不求回報」

這些都對,一個成語在後世的引申和解釋都是要根據環境和時代來定的,但是原文到底要如何解釋才能儘量貼近老子的本意呢?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老子的眼中並沒有善惡之分,只有「無為」和有「有為」,無為順道,有為逆之。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世間萬物不過循道生生滅滅,沒有什麼不同,那麼,「善」與「惡」也不過是大道在天地之間的正反映射,真正得道之人是不會在乎世人給出標準而定的善惡。

人們提出的所謂善惡在得道者心中不過是過眼雲煙,最終會歸於大道,混於大道。

所以首先可以肯定的是,《道德經》中的「善」並非「良善」。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老子用「善」在這裡指代的一種「道」的狀態,「上善」是非常靠近「道」的狀態。因為《道德經》里老子也說過,「道」是無聲無形無質的東西,名字都是勉強命名為「道」,那麼道的這種不可捉摸性確實是很像水,而且並不止於形似,「道」的特性也像像水一樣既對萬物一視同仁,又生萬物而不自知。

越靠近道,就發現道的狀態像水一樣。水生萬物而低調不爭,隨遇而安,處在眾人都不喜歡的低處。所以是有點類似於道生世間萬物而不讓人察覺。

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

這裡繼續闡敘水的七種類似於「道」的地方,其實是將「道」形象化,讓大家學習水的各種品性一樣去追求「道」。

「居善地」,水往低處流,從來沒有逆流而上的,這是「道」的順應;「心善淵」,水空虛靜默而深不可測,這是「道」的如深淵般守中;「與善仁」,水澤被萬物卻不求回報,這是「道」的大仁;「言善信」,水遇阻礙即避讓,一定會依道前行,這是「道」的守信;「政善治」,水滌盪污穢,平衡測量,這是「道」的治理;「事善能」,水遇方則方,入圓則圓,這是「道」的能力;「動善時」,水冬冰春融,豐沛乾涸有節令,這是「道」的合乎天時。

夫唯不爭,故無尤。

我們只有像水一樣不與物爭,不與人爭,不與百姓爭,不與天地爭,對待外界事物順應其自然發展,順應大道規則,讓外物和自身達到完善和諧的地步,自然就沒有什麼好擔憂的了。

水兼七善(道的七種特質)而不憂,我們追求道也是如此。其實這章中所有的「善」歸結到最後還是「不爭」,即「無為」的狀態。

所以上善若水中的「善」實際上是指非常接近「道」的狀態。

這與我們今天的理解有很大的不同,不過並不影響成語和句子意思的與時俱進。

其實很難確切真正知道老子原文的真意,不過我們能確定的是,在老子的眼中,天下萬物都是「道」所化,最終也將歸入大道,循環往復,生生不息。

老子追求的「大道」,遠在我們普通人認定的「善良」之上。

所以他絕不會說什麼「最好的善良」之類的話,他不是這個層次的人。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lUEdom0BMH2_cNUg8CbJ.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