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是科比的三分能力強,還是詹姆斯的三分能力強?這看似是一道送分題。
在以某撲為首的籃球論壇里,科比總會成為對決投票中的大贏家。優勢,還不止是一丁點。
就筆者個人而言,在沒有加以考慮的情況下,我脫口而出的答案會是科比。可是,印象流畢竟是印象流。更主流的答案是不是就是真實答案,這還是需要客觀數據來看。
科比,生涯三分命中率32.9%,場均命中1.4記;
詹姆斯,生涯三分命中率34.4%,場均命中1.5記。
回顧兩位超巨的生涯三分數據。無論命中率還是命中數量,詹姆斯都是領先的那一位。有尚方寶劍在手,在面對詹密們提出的反駁下,科密們似乎沒辦法拿出更有說服力的客觀答案。
應當承認,詹姆斯絕對也是歷史頂級的得分手,而且詹姆斯得分手段的全面性幾乎一直被大量球迷所忽略
數據不怎麼會騙人,詹科兩人的三分火力,其實也就在伯仲之間。更為高效高產的人是詹姆斯,不是科比。高產高效,理論上就代表了更好的能力。不過,要是結合到實際的籃球比賽上,高產高效其實也不一定就是更高威懾力的絕對代表。
此話怎講?我們還是先來看看這一個極其有趣的現象。客觀數據就是落後,主流人氣就是站邊,到底黑曼巴是如做到的呢?
解答這個問題,基礎的三分數據提供的說服力相當有限。為了破案,我們需要找出關於一些兩人三分對比的進階數據加以說明。
任何大肆流行的主觀印象流的背後,必然存在一定合理性的客觀數據作為支撐。如果沒有,那只是現存的數據的維度還不足夠。
解釋上述現象成因的最佳說明,莫過於NBA在2013-14賽季後新增的Closet Defender項統計。顧名思義,這是一項關於【球員出手時防守者所處距離】的進階數據統計,在NBA英版官網上可查。
防守者在自己0-2英尺範圍內,進攻球員起手的三分往往被球迷戲稱為【YS三分】。
在這個堪稱貼臉的防守距離下,自有統計數據以來的八個賽季內,詹姆斯有四個賽季的三分出手次數掛零;合計出戰465場,詹姆斯共起手了12次,場均0.025次;當把防守者的距離放寬到2-4英尺,也就是防守球員能夠輕鬆跟進、起手球員仍需頂著防守投籃的情況下,老詹則是合計出手了284次三分,場均0.77次。
13-16賽季,是科比最後的三個賽季。那三年中,科比飽受包括跟腱撕裂的困擾,狀態大不如前。然而,僅僅出戰107場的情況下,當著0-2英尺內的防守者,科比起手了41記三分,場均0.38記;放寬到2-4英尺,科比合計起手269記三分,場均多達2.5記。
不得不由衷感嘆一句,Closet Defender的出台時間,對於「60E科密」而言,實在來得太遲。哪怕這玩意再提前一年出台,都會極大地提高科密的論戰能力。因為,他們可以拿出客觀的數據去證明科比到底是在多不合理的出手分布下砍下不俗的命中率數據。
比較兩人的三分能力,其實也是一件不怎麼公平的事情。在這個大三分越發繁盛的煙火時代下,2019年詹姆斯早已不是2016年的詹姆斯,他還有機會在三分領域變得更好。事實上,突破和組織功能MAX的詹姆斯在三分領域已經足夠好了。本賽季,在Wide Open的機會下,詹姆斯的三分命中率高達49%,這是接近頂級定點三分射手的數字。
最後,回到文章標題討論的問題吧。公平地說一句,詹姆斯肯定是更好的三分手。
但是,如果你需要的是一位在生死時刻執行起手三分任務的球員。球,給科比!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lTleYm8BMH2_cNUgfmc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