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伯利亞巴澤雷克谷地,考古學家正在搭建一個特別的小木屋,準確地說他們實際上是在復原一座2300年前的墓葬,同時也是死者生前所住房屋的模樣。
一根根原木歷時千年的標記清晰可見,按照這些標記上的編號,房屋已經搭建成型。雖然這個木屋在學術界引起反響,但這個墓影響力最大的其實是布滿紋身的主人。
早在70年前,這座墓就經過了全面發掘,直徑達42米的土墩墓下為木頭搭成的墓室,其中的落葉松木棺中出土了兩具木乃伊,此外墓室里還發現了馬車、毛氈地毯、鐵器、木器、金銀器等大量隨葬品,作為20世紀重大考古發現,巴澤雷克墓冢曾經轟動一時,所有的出土文物如今都保存在聖彼得堡冬宮博物館。
墓主人為一對貴族夫妻,有可能是部落首領,甚至是當年草原上的「大哥」級人物。因為他們的身體在凍土中得到了良好的保存,皮膚上的紋身都清晰可見。
男子的左肩紋了一隻老虎,右肩紋了一匹馬,右前臂還有一隻野驢,手上是成群的鳥,腿上是有蹄類動物群。女性的身上也有鳥、鹿、雞、老虎等紋身,這些可能都是阿爾泰早期畜牧部落生活場景的真實寫照。
墓中保存的兩塊毛氈地毯被認為是目前已知最古老的地毯實物,可能曾經被當做掛毯使用,毯子上有騎手、王座等圖案,經過放射性碳測年,兩張地毯都是在公元前5世紀左右織成的。
男性墓主的年齡在55歲到60歲,女性墓主比他小10歲左右,兩人的身體在埋葬前都經過了防腐處理,腦、腸等器官都被剔除,並用馬毛進行了填充並縫合。
此前的發掘中,重點都集中在木乃伊和隨葬品上,而忽略了木質墓室。今年,戈爾諾-阿爾泰國立大學(Gorno-Altaisk)的尼基塔·康斯坦丁諾夫(Nikita Konstantinov)帶領發掘隊,把原木從凍土中取了出來,並在土墩的旁邊進行了重組。
他表示:「重組進行的相當順利,這得益於古代工匠的智慧,每根原木上都有凹槽,並標記著詳細的編號,這些編號有如產品說明書,告訴現代的人們如何能夠正確的搭建起這座史前『木屋』。」
康斯坦丁諾夫用「木屋」稱呼這個木質墓室,他認為,雖然木質墓室與死者生前所居住的房屋大小有差異,但建築的方式完全相同,完全可以幫助我們了解當時的建築形制。
據推測,公元前3世紀的工匠們在建造這個「木屋」時,並不是直接在墓葬中進行搭建的。他們應該是對墓坑進行了實地測量後,在別處搭建起「木屋」的雛形,然後詳細地記錄、編號,再將這些木頭一根根運往墓葬所在地進行二次搭建,按照編號進行了重組。
事實證明,史前工匠的技藝相當精湛,因為對復原「木屋」的測量,其與墓坑的大小、角度相差無幾,誤差小到可以忽略不計。
你對西伯利亞紋身「大哥」怎麼看,歡迎留言、分享。
請隨手點贊、關注、轉發,支持原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