奢華與征服:亞述帝國的興亡

2019-07-04   孟話歷史

在古代歷史的長河當中,亞述曾經是殘暴與血腥的代名詞。亞述人以其強大的軍事實力征服了美索不達米亞平原上的一個又一個國家與部落。最終亞述的國王們建立起了人類歷史上第一個帝國,一個奢華的軍事帝國。

奢華與征服

亞述帝國的興亡

奧斯丁·亨利·萊亞德爵士所著的《尼尼微遺蹟》一書中對於亞述帝國宮殿的想像繪畫。


歷史上的亞述帝國

大約在四千多年前,位於今天伊拉克境內東北部的小城阿什爾的地方崛起了一個強大的政權:亞述。當時間推進到公元前14世紀左右的時候,亞述已然成為了一個擁有廣闊疆域的極強政權。可在此後的200年左右的時間裡,這個政權卻慢慢崩潰。

不過在公元前10世紀至公元前9世紀的這段時間中,亞述政權再次崛起,它不僅收復了失地,而且在此基礎上還完成了領土的擴張。公元前7世紀,當亞述處於其歷史上最後一位明君亞述巴尼拔的統治下時,它已是一個疆域極為遼闊,且文化多元的帝國。帝國的疆域西起地中海東部,東至今天伊朗的西部。當今天的人們談起亞述政權的時候,通常指代的就是公元前9世紀至公元前7世紀前後的這個正處於最鼎盛時期的亞述政權。這一時期的亞述在歷史上又被稱為新亞述帝國。

地圖中的紅色區域是亞述帝國最鼎盛時期的疆域範圍。

前無古人的華麗殿堂

亞述帝國曾先後定都於阿蘇爾、尼姆魯德、豪爾薩巴德和尼尼微。每當國王決定遷都或者是重新營建首都時,他們都會大規模地修建各種奢華的宮殿。國王們希望通過這樣的行為來保證即將建成的新都城比過去的要更加雄偉壯闊,成為空前強盛的城市。

公元前705年,辛那赫里布繼承王位,並定都尼尼微。隨後他便將尼尼微改造成為一座巨大的都市,其規模與輝煌程度在整個古代歷史中都令人震驚。尼尼微城占地面積達到了7平方公里,城中的所有宮殿與神廟都裝飾著各種巨大的雕像,並雕刻上了精美的浮雕。國王的皇家園林甚至擁有一個極為複雜的上下水系統進行供水。如果今天我們能夠有幸參觀在當時被譽為奇蹟的國王辛那赫里布的「無敵宮」的話,通過那巨大的殿門進入宮殿時,可以看到一種被稱為「拉瑪蘇」的長著翅膀的人頭牛身生物雕塑。它們是國王的護衛,保護國王免受超自然力量的侵害。

當辛那赫里布的孫子亞述巴尼拔成為國王統治這個帝國時,他一生的大部分時間依然居住在這座宮殿之中,直到他生命的後期才搬到了尼尼微的新宮殿。他用大量色彩鮮艷的浮雕來裝飾他的「北宮」,奧斯丁·亨利·萊亞德爵士於19世紀在尼尼微考古發現亞述宮殿遺蹟時的場景。

君權神授,至高無上

帝國的國王們認為他們至高無上的王權來自於神明阿蘇爾的賜予。而對於亞述人民來說位於帝國中心地帶的宏偉城市,是帝國文明與秩序的完美象徵。國境之外的土地則被他們認為是充滿了野蠻與混沌的化外之地。作為眾神在世俗的代表,帝國的國王有責任通過征服化外之地,將帝國的秩序帶給那些化外之民。

同時作為帝國人民的守護者,國王也有義務保護帝國和他的子民們免受外敵或者猛獸的侵擾。對於亞述人來說,最為危險的猛獸便是獅子,他們認為獅子是一種集世界上所有的野性與混沌於一體的猛獸。亞述的國王們通常通過對於獅子進行狩獵來證明自己的強大與可靠。皇家狩獵活動一般會在城市附近的獵場來進行,而且這樣的活動會有一定的戲劇性,最終目的便是向帝國的民眾們彰顯國王的勇武。其實這樣也從側面解釋了為何獵獅會成為亞述藝術作品中最具代表性的內容,其中最著名的便是亞述巴尼拔國王的王宮浮雕。

奧斯丁·亨利·萊亞德爵士於19世紀在尼尼微亞述王宮遺址中發現的「拉瑪蘇」雕像。

橫掃八荒的帝國軍團

亞述帝國的快速擴張完全仰仗著其強大的軍事武力。在公元前8世紀中葉,帝國的國王已經擁有了一支由職業軍人構成的常備軍。這支部隊由戰車、騎兵與步兵組成。甚至連國王的禁衛軍部隊也時常會加入這支隊伍從事作戰。隨著逐漸吸收了被征服的敵軍成員,這支軍隊成為一支擁有帝國各個地方文化的多元化軍事力量。

在通常情況下,即便亞述帝國的兵力超過對方許多,他們仍然傾向於採取奇襲以求輕鬆獲勝並減少傷亡。面對擁有護城河、城牆和塔樓等設施的大型城市,可能要耗費數年的時間才能夠征服。在攻城的過程中帝國的軍隊會動用攻城器械對城防工事進行打擊。為了避免重大傷亡,帝國的軍隊在面對城堅池深的敵方城池時,往往會圍而不攻,同時切斷城內的水源、糧道以及一切對外通信的渠道。

浮雕壁畫描繪了亞述帝國軍隊的攻城與凱旋的場景。

當敵人的城池被亞述人征服後,帝國會對城中的一切財富、物資,甚至人口進行掠奪。被征服國家的所有人口會被強行從故土遷出,並重新安置到帝國的其他地方上。被征服的一般民眾會遭到大量的剝削,他們可能會被強征入軍隊,亦或是發配到新建立的城市或者落後地區成為勞動力。對於如貴族、工匠、學者這類具有利用價值的人群,他們會被安排到大城市中從事能力相關的工作,讓他們把學識和技藝貢獻給帝國。

從昔日亞述帝國的遺址中出土了大量描繪獵獅場景的浮雕,這是其中之一

亞述巴尼拔國王的騎射浮雕。

作為眾神的世俗代表,亞述的國王把懲罰國家的敵人視作一種權力的彰顯。被捕的敵方領導人和叛亂分子會被與戰利品放在一起進行展出,並在凱旋的遊行中加以公開羞辱。他們中的部分人脖子上會被套上由他們同夥的頭顱所製成的鏈條,其餘的要不就被如同狗一般鎖在城門口,要不就代替戰馬成為為國王拉動戰車的牲口。這樣的懲罰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讓所有帝國的敵人知道與帝國作對是怎樣的一個下場。這些在今天看來毫無人道的懲罰,在當時的帝國看來並不過分,因為對於他們來說運用暴力手段對付反抗國王與神的人本身就是一種正義。

頂端有臥獅的家具配件。

君權危機

雖然亞述帝國的國王們都喜歡將自己宣稱為帝國唯一的統治者,但事實上整個帝國是由眾多的行省所組成的,每個行省都有由國王任命的長官來進行監督管理。這樣一來,這些行省的長官們便形成了一個被稱為「大人們」的官僚集團,並組成了帝國的官僚系統。「大人們」擁有相當大的權利,甚至已經對於王權造成了威脅。

最初這些官位都是世襲制的,官僚們由此積累了大量的財富與影響力,後期甚至威脅到了王權。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國王設計了一個新的制度,以確保權力、地位是根據功績大小來獲得,而不是通過世襲。他們甚至大量任命宦官擔任重要的職位,只因為宦官沒有生育能力,無法威脅到王位。國王最終的目的便是整個帝國上下只有王權能夠通過世襲進行傳承。

曾收藏在亞述巴尼拔圖書館中的書寫有楔形文字的泥板片段。

亞述巴尼拔國王(右圖)與他的兄弟沙馬什·舒姆·烏金(左圖)。

國王的圖書館

我們對亞述歷史和文化的了解大部分來自文字記載。亞述人使用的是古老的楔形文字,這種文字最初是在公元前3000年前後由蘇美爾人發明的。他們通過用削尖的蘆葦稈或木棍,在軟泥板上刻寫文字,軟泥板經過曬烤之後變得堅硬。從考古發現來看,楔形文字所記載的文獻大部分都是關於日常的商業活動與行政活動,不過也有少量是關於科學、神話或者讚美詩的記載。

帝國的統治者們對於書籍十分重視,亞述巴尼拔國王似乎想要收集任何一本有價值的書籍。他對於書籍如此重視並不是為了娛樂。在他看來,書籍能夠幫他與眾神溝通,甚至是預測未來。他收集了所有與祭祀、天國以及塵世間一切事物相關的書籍。除此之外,他的藏書甚至還記載著曆法、讚美詩、禱文、魔法與醫學。

同樣是對於獵獅場景的描繪浮雕,只是這件浮雕中的獵獅人不幸慘死獅口。

皇家郵政系統

亞述帝國之所以能夠統治如此大的疆域,帝國擁有的那套高效且可靠的通信網絡功不可沒。為了加快信息的傳遞,帝國通過馳道建立了一個新的郵政系統使得各地的郵件可以通過該系統進行快速的傳遞。任何消息都只需幾天的時間便能從帝國的首都傳達到邊疆。如果需要傳遞極為重要的信息,帝國行省的長官甚至會派出專使護送信件的傳遞,以確保信息能夠如實傳達。

掌管皇家郵政系統的官員都深得國王的信任。每一個消息傳遞者都佩戴著一枚金色的印章戒指,印章上刻有國王屠獅的圖案。那些被皇家戒指加蓋過的信件均擁有最高的傳遞優先級別。國王正是通過這一系列措施來確保他所發布的命令能夠同時傳達到帝國的每一個角落。

刻有亞述帝國官僚形象的浮雕。

帝國的終焉

公元前631年,偉大的亞述巴尼拔國王去世。在他去世後不到20年的時間裡,帝國便已瓦解。隨著亞述巴尼拔國王去世,帝國的王室對於整個帝國的掌控力開始下降。長期以來一直被亞述帝國所奴役的巴比倫人在那波帕薩爾的領導下揭竿而起,掀起了反抗帝國的戰爭。戰爭帶來了可怕的效應,瘟疫、饑荒侵蝕著帝國的百姓,易子而食的現象開始出現。對於帝國來說,更可怕的事情是在戰爭的過程中那波帕薩爾的軍隊開始取得了優勢,並占據了大部分原本屬於帝國的領土。本來僅是一場巴比倫人謀求獨立的戰爭在對亞述帝國的考古發掘中出土了大量描繪關於國王獵獅場景的浮雕,圖中為其中之一。

隨著戰事的不斷擴大,除巴比倫人之外的、其他一直被帝國奴役的民族也紛紛加入了這場推翻帝國統治的戰爭。當基雅克薩雷斯所率領的伊薩克西部的米底人攻破了帝國的聖城阿蘇爾時,亞述帝國的滅亡便已註定。那波帕拉薩爾和基雅克薩雷斯一同發誓要埋葬亞述帝國。公元前612年,兩支軍隊聚集於尼尼微。當巴比倫人與米底人攻陷了這座當時最大的城市尼尼微後,他們將其全面摧毀。城中的宮殿與神廟被燒毀,帝國的末代君主辛沙里施昆也隨著尼尼微一同毀滅。

聖經與古希臘和古羅馬的作家都記載了亞述帝國這一重大的事件。在他們的記載中,帝國的隕落是因為其統治者的腐化與墮落,帝國的統治者窮奢極欲,而人民卻食不果腹。根據他們的記載,是因為亞述帝國最後一任國王荒淫無道至極,導致了帝國最終的徹底毀滅。當這位國王意識到尼尼微已然淪陷後,他點燃了自己的宮殿,帶著他的財富、嬪妃與宦官們一同葬身火海。

亞述帝國宦官形象的側面浮雕。

重見天日的帝國遺蹟

一直以來亞述帝國都是以一副負面的形象出現在各種典籍之中,直到十九世紀對於亞述的考古發現才開始逐漸扭轉這一局面,該考古發現將亞述帝國形容為古代世界最偉大的文明之一。

雖然許多旅行者和探險家曾探訪過亞述的亞里蘭德和尼尼微,但他們並沒有發掘出任何關於亞述文明的東西。直到19世紀中葉,一位年輕的英國外交官奧斯汀·亨利·萊亞德開始在尼姆魯德工作。萊亞德在尼姆魯德的非凡發現包括巨大的有翼公牛和亞述王宮的石浮雕。這些發現吸引了大英博物館的贊助。萊亞德於1847年將他的團隊搬到了尼尼微的主丘,在那裡他發現了辛那赫里布國王皇宮的「無敵宮」。

浮雕描繪亞述巴尼拔國王正在他宮殿的花園中休憩的場景。

在鄂圖曼土耳其政府的協助下,亞述的雕像被運往英國。不過由於雕像太大,這在當時是一項艱巨的任務。首先,這些雕像被運送到底格里斯河,在那裡裝載到航向伊拉克南部巴斯拉市的木筏上。從巴斯拉起,雕像被安置到一艘輪船上,然後被運送到印度的孟買,再從孟買出發繞過非洲的好望角到達英國,最終安放在大英博物館裡。

萊亞德的發現引發了媒體的轟動並激發起了公眾的想像力。在十九世紀下半葉,這些發現對英國以及世界其他地區的繪畫和實用藝術產生了重大的影響,這直接導致了「亞述復興」藝術風格的短暫盛行。如今在大英博物館之中亞述浮雕的大部分依然安放在160多年前它們首次進駐博物館的地方,供後來人領略這一曾經偉大的文明。

書寫有楔形文字的泥板片段,講述了吉爾伽美什史詩中洪水的故事。